
錢克錦
“黑人的命也是命”大游行是美國2020之夏的一道風景。
這個運動的看點之一,是特朗普和地方政治領袖,如州長和市長之間的爭議。
這個爭議,在特朗普派聯邦執法人員前往俄勒岡州最大城市波特蘭執法時,還帶有小小戲劇性:波特蘭市長、民主黨人泰德·維勒上街支持抗議者,被聯邦警察施放的催淚彈嗆得涕泗橫流。特朗普不失時機地嘲笑“泰德·維勒真是太可憐了!”
戲劇性背后,是很嚴肅的爭論:在沒有得到地方政府同意的情況下,聯邦政府有沒有權力派執法人員去地方執法?特朗普認為,這些游行示威已經破壞了聯邦政府的財產,而“民主黨的官員們”不是無力阻止,就是暗中慫恿,聯邦政府當然要派人保護財產。他說不僅派人到波特蘭,還要派人去芝加哥、費城這些被民主黨人搞糟的地方;地方政府官員(多是民主黨人)則說,局勢根本沒有失控,特朗普高調派執法人員,無非是“政治作秀”,制造分裂和沖突,為競選連任加分。
波特蘭、芝加哥、西雅圖、阿爾伯克基、堪薩斯城、華盛頓6個城市的市長,7月底還給國會參眾兩院兩黨領導人寫公開信,呼吁國會通過立法,譴責特朗普派聯邦政府人員“入侵”地方。
6名市長中,芝加哥、堪薩斯城和華盛頓的市長是非洲裔美國人,即黑人。這也讓人注意到兩個問題。第一,美國黑人市長的“崛起”;第二,黑人市長和特朗普之間的較量。
美國黑人當選市長,和民權運動的發展息息相關。最早當選市長的黑人,是路易斯安納州唐納德維爾市的皮埃爾·蘭德里,和南卡羅來納州金斯利市的斯蒂芬·斯維爾斯,時間是1868年,也就是美國憲法第十四修正案通過的那一年。第十四修正案,主要解決黑人公民權利問題,有“第二次制憲”之稱,和美國內戰后重建南方密切相關。
不過在之后的大約100年中,黑人在當選市長方面,成績不佳。直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民權運動的長足進展,黑人的政治業績也逐漸攀升。1970年,兩名黑人分別當選新澤西州紐瓦克和俄亥俄州代頓市市長。這兩個市算是大城市,產生黑人市長有標志性意義。在隨后的50年里,知名城市如辛辛那提、底特律、洛杉磯、孟菲斯、芝加哥、紐約、西雅圖、丹佛、舊金山和休斯頓等,先后都選出了黑人市長。
目前,全美前100大城市中,有1/3的市長是黑人。黑人市長中90%是民主黨人,還有不少女性黑人。比較知名的黑人女市長,有芝加哥市長萊特福特、舊金山市長布里德、亞特蘭大市長博騰斯和華盛頓市長鮑澤。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鮑澤。她本是“溫和的官僚”,表現中規中矩平淡無奇,但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大游行,將她推到和特朗普對抗的前線。在大游行的高潮時期,鮑澤動用政府資金,在離白宮不遠的街道上,涂上大大的“黑人的命也是命”的字樣,并強烈指責特朗普派國民警衛隊上街的做法。有媒體稱,兩人的對抗是“華盛頓市長在特朗普的大門口為她的城市而抗爭”。
從第一名黑人市長到黑人市長成批崛起,到黑人女市長閃耀政壇,甚至成為向總統抗爭的象征,這個過程,也算是美國社會變化的一個側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