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家軍(右)現場向農戶萬昌壽父子傳授旱稻田間管理技能(圖/戚良鵬)
6月9日,在安徽省無為市開城鎮山垴村的一片30 多畝的沙崗地上,剛撒播兩周的“旱優73”旱稻秧苗已全部返青,綠油油一片。烈日下,開城鎮關工委副主任、高級農藝師潘家軍站在田壟中間,向結對幫扶農戶萬昌壽父子講解旱稻的田間管理要訣。潘家軍從事“科技扶貧”始于2015年,今年已經是第6 個年頭。
1980年,潘家軍畢業于屯溪茶校茶葉專業,被分配到當時的開城區農機推廣站。1985年——1987年,組織上選派他赴安徽農學院水稻栽培專業進修,實現了從茶葉到水稻的“跨界”。結業后他重回開城,從技術員、副站長干到了站長,1999年,被評為高級農藝師。幾十年來,潘家軍用雙腳丈量開城的山水阡陌,將科研論文寫在希望的田野上,先后被授予省級“農技推廣先進工作者”“全省水稻產業提升行動活動先進個人”稱號,多次被評為市優秀共產黨員。“功成名就”之時,有領導關心地問他,是否考慮過換一個舒適一點的崗位,或調到城里工作?老潘笑著說:“我是不會離開的,這里有我的夢想,農民兄弟需要我。”
2014年,潘家軍退休了。本當可以好好享受一下“慢生活”的他,腳步卻停不下來。2015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吹響脫貧攻堅沖鋒號。聽到這個消息,潘家軍難掩內心的激動。恰在此時,鎮關工委主任陳榮權找上門來。老陳原是分管農業的副鎮長,與潘家軍是30 多年的老搭檔。老哥倆聊起“科技扶貧”的事一拍即合,決定選擇幫扶被村里列為扶貧對象的萬昌壽家做試點。年過七旬的萬昌壽患有嚴重的心臟病,與他一起生活的二兒子患有智障。要盡快脫貧,“種什么”大有講究。沙崗地存不住水,一般的水稻品種不合適。潘家軍想起曾接觸過的一個旱稻良種“旱優73”,畝產可達1200 斤,而且米質好、賣得上價。他立即與上海農科院取得聯系,引進第一批稻種進行試種。隨著秧苗一天天成長,雜草防治成了一大難題。從除草劑的配方比例到施藥的最佳時機、劑量,老潘都是反復講解,手把手地示范,直到萬家父子能熟練掌握為止。在潘家軍精心指導下,30 畝旱稻第一年就獲得大豐收,以后連年保持著穩產高產的態勢。
種植業雖然搞起來了,但抗風險能力畢竟還比較脆弱。潘家軍又開始幫老萬飼養大白鵝。雛鵝很嬌貴,從第一次開口吃食到圈舍保潔、防疫,再到杜絕另類傷害等,老潘都親力親為。無為市關工委主任邢獻寶算了一筆賬:目前,萬昌壽家的30 畝旱稻一年可收入1.8 萬元,再加上一季大白鵝(200 只)可獲純利8000 元左右,這個家庭脫貧目標已基本實現。然而,潘家軍的幫扶步伐并沒有停下,退休后一直在自費進行“長江流域小紅稻提純復壯”項目攻關,將與更多貧困戶結對,使他們奔小康的步子更快、更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