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tan 樂多多



每年,樂多多都會到全國各地做近百場的校園活動,和孩子們聊閱讀的心得,聊成長的煩惱。在暢所欲言的過程中,很多孩子都會問她這么一個問題:“多多姐,你小時候是胡小鬧還是小櫻桃?”
胡小鬧和小櫻桃,都是樂多多筆下的人物角色,一個成績一般調皮搗蛋,一個品學兼優全面發展。很多小讀者都猜測樂多多小時候是表現優秀的“小櫻桃”,而事實恰恰相反。在學生時代的大部分時間里,樂多多就是班級里那最不起眼的一個,也正因為這樣,她聽過不少“負面評價”,也知道老師的眼神從上空飄過是什么滋味。老師的“不待見”反而激勵了童年時代的樂多多,“我像胡小鬧一樣,不斷地告訴自己要努力、要加油,于是后來,我又變成了那個優秀的‘小櫻桃”。
這樣的經歷,也暗含在樂多多的每一部作品中—“我想通過《胡小鬧日記》告訴所有的孩子們—你的心中就像多多姐小時候一樣,沉睡著一個小宇宙,你一定要相信自己是最棒的,一定要每天不斷地去積極努力……最后,你就會成為最閃耀的那一個。”
后來就讀師范專業,畢業后當了老師,更是為樂多多平添了豐富的創作源泉。有一個老師和同學們都公認的“壞孩子”,在樂多多表揚了他寫的作文之后,發生了巨大的轉變,成了上課認真聽講、積極與老師交流的“好學生”。在樂多多的教師生涯中,這樣的故事有很多,這也讓她將更多關注點落在那些被冷落的孩子身上。“每個孩子身上都有著無數的優點,每一個優點都能成就孩子的一生。但太過‘以成績評價的錯誤標準,卻讓這些孩子不得不面臨過多的‘負面評價。如何讓我們的孩子發現自己的‘美,綻放出‘優秀的一面,成為明天最棒的自己,是我十幾年創作期間,不斷在思考的一件事。”所以,在樂多多看來,如果一本書不能給孩子帶去快樂,不能讓孩子有所收獲、有所成長,那她一定不會動筆,因為“這個世界不缺少童書,缺少的是理解孩子、肯定孩子的‘心”,所以她希望自己的書,“能夠喚醒更多孩子內心的小宇宙”。
Interview? 書香X樂多多
你開始文學創作的契機是什么?
為什么要寫作《胡小鬧日記》呢?為什么要在每本書中融入正能量及教育的思考呢?其實,這源于我對“家庭教育”問題的思考。
傳統的家庭教育,往往是以成人為主體的,卻忽略了孩子的主體地位。于是,我們會看到很多教育的矛盾,媽媽要這樣,孩子要那樣,作業的矛盾,睡覺的矛盾,吃飯的矛盾,等等。這時候怎么辦呢?其實正確的方向恰恰應該是—讓我們的孩子成為教育的主體,不斷啟發他們的心靈開竅,讓他們自動自發地變“父母管我”為“自己管自己”。我們的孩子,太需要這種心靈開竅的感覺了。
怎么讓孩子的心靈開竅?為他們創作他們喜歡讀的故事,能夠給予他們成長正能量的故事,就是一個最好的方法。這也是我創作的緣起吧。
為什么會選擇兒童文學這個方向?
我很喜歡孩子,更特別的是,我喜歡每一個孩子。
也許家長們、教師們會以一個孩子“是否聽話”“是否成績好”為標準來判斷一個孩子。但其實如果仔細觀察你就會發現,沒有一個孩子不應該被夸獎。在我做教師的最后一節課上,我讓孩子們自己閱讀,然后我給自己布置了一個任務:我對自己說,你要說出每個孩子三個優點。我的目光在一個個孩子的頭頂上掃過……我驚訝地發現,何止是三個,任何一個孩子身上都有三個以上的優點。也是從那一刻起,我也確定了自己的創作方向。我要為孩子們寫作,為他們那每一顆純凈的心靈創作。
宮崎駿說過一句話,我一直很喜歡:“你簡單,世界就是童話;你復雜,世界就是迷宮。”
誰不是更喜歡生活在童話中呢?兒童文學作家,恰恰就是一個最好的、通往童話世界的媒介。
創作素材來源于哪里?
現在大多源自生活,源于我見到的每一個孩子,源于孩子們的每一個小煩惱。
在每一次校園活動中,那些活潑的、沉默的、快樂的、煩惱的孩子面孔,統統會映入我的心中。我會把他們的煩惱和快樂記下來,把他們一個個的微表情都記在心間。其實,每一個孩子都可以成為故事的主角。
很多孩子問我,說多多姐,胡小鬧真有其人嗎?這時候我就會對他們說:“當然,胡小鬧就是每一個你們心中的自己啊,你們想說不敢說的話,胡小鬧替你們說了;你們想做不敢做的事兒,胡小鬧替你們做了……其實,胡小鬧就是你心中那個完美的自己呀。”將每一個孩子所經歷的故事的靈魂,融入每一部《胡小鬧日記》中,我們甚至可以說,有多少種不同的故事,就會有多少《胡小鬧日記》。
更關注孩子們的哪一類問題?
更多關注的是孩子們的煩惱。“沒有煩惱長不大”,但太多的煩惱卻會讓孩子的童年不快樂,甚至在人生的岔路口做出錯誤的選擇。所以,每一種孩子的煩惱,都是我關注的重點。比如我的作品《好朋友壞朋友》《我的心中有夢想》《周末不用爸媽管》等,都是源于每一個孩子常見的小煩惱。
你的作品多數是圍繞著校園成長問題來展開的,為什么會選擇這個角度?
小學階段,是孩子愛上閱讀的關鍵期。很多家長常常很犯愁,說我的孩子不愛閱讀。那孩子為什么不愛閱讀呢?這其中的確有天性的原因,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源于“引導方法是否得當”。
在孩子小學階段的閱讀,我以為兩點很重要—第一,讓孩子愛讀,并從此愛上閱讀;第二,給孩子以幫助,讓孩子讀后有所收獲。那么校園成長小說,恰恰是最貼近孩子生活、貼近孩子心靈的一種文學形式。我個人也非常喜歡這種“校園題材”。胡小鬧就是孩子身邊的一員,這樣的故事才能真正撬動孩子的心靈。文學的形式有很多種,我更喜歡寫對孩子成長最有幫助的那一種。
曾經當過教師的經歷,對你的寫作有哪些幫助或影響嗎?
任何一種經歷,其實都會對作家的作品產生影響。童年的經歷、做教師的經歷都會在作品中有所體現。
做教師的過程,其實是一個了解更多孩子、走進更多孩子內心世界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你會慢慢地發現,“以成績為優劣”來評價孩子是錯誤的;因為太多成績暫時不好的孩子其實是那么優秀;其次,“孩子的自我改變”也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我寫的《胡小鬧日記·老師,請多看我一眼》,其中寫了一個偏心的老師,對待好學生她溫言細語,對待“差”的學生她冷言冷語……很多孩子都不喜歡他,于是一系列啼笑皆非的事情就上演了,這其實是一種生活的藝術化折射。但“搞笑”只是表象,隨著情節的深入,我會用“互換角色”等方式,讓老師走入孩子的內心世界,讓孩子走入老師的內心世界;最后用情節去循循善誘,引導老師和學生去發現彼此美好的一面,讓矛盾豁然開朗。在這個過程中,對老師心態的把握,對孩子心理的了解,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寫作的過程中,你會向兒童教育家、心理學家等方面的專家尋求建議嗎?
我很喜歡請教,遇到不懂的問題就會問,和別人聊天也更喜歡做聽眾。一個作家,聽遠遠比說更重要,因為無論多么動聽的故事,你都是要付諸筆端的。
寫作前、寫作中,甚至寫作后,我也會經常去“騷擾”一下我的朋友、同學。因為是師范專業畢業的,我的朋友、同學大部分也都從事教育工作,他們往往會給出很多貼近生活的、很中肯的建議,不會那么華而不實,而是土生土長的感覺。
我還喜歡和自己的女兒商量。我的女兒一個上五年級,一個上一年級,恰好都是我的小讀者。每次我都會問她們,這個問題你怎么看?如果媽媽寫一個這樣的書,你有什么好建議?而且當每一節文字出來,我也會第一個拿給她們看,請她們提點兒意見。孩子的眼光是不同的,她們會說“哈哈,這里有趣”“哎呀,這里太假了”,我就會適當地參考一下。當然,也會看她們對某個段落或句子的反應是怎樣的。這非常有助于我把握寫作的節奏感,節奏感是很重要的創作感覺。
成年人創作給兒童看的作品有什么訣竅嗎?
最重要的訣竅是讓自己永葆童心。很多問題不要看得那么復雜,用直線思維去思考反而是最好的。如果想生活在童話世界,其實不妨讓生活變得簡單一些,讓自己變得簡單一些。深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是創作過程中最難的地方。很多問題,你以為你已經掌握了全部,你已經做得很好的時候,恰恰意味著你還有很多不足,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
我創作兒童文學有十幾年了,但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感悟與收獲。我們常常說,孩子在一天天長大,其實成人又何嘗不是在一天天長大呢?這其中,有我,有你,更有他。
你認為自己是以怎樣的身份(教育者/朋友/長輩)在創作兒童文學作品的?
這個身份,一定是朋友(準確來說是:大朋友),沒有第二種選擇。
人人都有逆反心理,就像每個孩子都不喜歡聽“教育”這個詞一樣,所以如果一個兒童文學作家以教育者、長輩的身份或口吻進行創作,那么可以想見,孩子們該有多么排斥這樣的閱讀。朋友的身份,也不僅僅是同齡的朋友,而是大朋友更為準確。
同齡的朋友,會和他一起去踢足球、玩藏貓貓,這個工作不需要作者去做,作者只需要創作出他的同齡伙伴的角色就足夠。作者在哪里?作者隱藏在書的字里行間中,她沒有出現,但其實處處有她的身影—是線索,是導引,更是火種。
我們的孩子最需要的不僅僅是同齡的小伙伴,他們更期盼這種大朋友的引導。蒙臺梭利曾舉過一個例子:“一個孩子總是不會擦鼻涕,這時候老師走過去,告訴孩子你要把手絹這樣疊起,這樣去擦才最好。于是,孩子深深愛上了這個大朋友。”當然,大朋友不可以蠻橫無理,不可以生搬硬套,不可以只講道理;大朋友要和他是一伙的,但是卻懂得多一些,能給出一些智慧的建議。所以,每一部《胡小鬧日記》中,我都充當了這種大朋友的角色。
我也希望我的作品能真正為孩子帶去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面對難題,我應該這樣做;面對選擇,我應該這樣抉擇;面對矛盾,我應當這樣去化解……這是隨著情節的發展,小讀者慢慢自我感悟、總結到的。每一本《胡小鬧日記》其實都代表著一種方法、一種成長、一種智慧……塑造著孩子的性格,啟迪著孩子的心智,這其實遠比任何其他學習都更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你會以哪些方式去增進自己對孩子們的理解?
“換位思考”是個非常好的方法。在家中我也是位母親,和孩子發生觀念沖突的時候怎么辦?我會站在她的角度看這個問題。想著想著,也就豁然開朗了。
同樣的,在校園里和成千上萬的孩子們交流的時候,我永遠會耐心地聽他們講完自己的心里話,聽聽他們的想法,這才能真正增進對孩子們的理解,而不是成人的主觀臆斷。
很多成人特別喜歡打斷孩子的說話,把“我以為怎樣”的思想強加給孩子。強加的結果是什么?不是孩子叛逆,就是家長自己鬧心。所以,對于孩子,不要強加,傾聽和理解是最重要的。
近期有什么寫作計劃嗎?
近期正在創作《胡小鬧日記》彩圖爆笑版的最新一輯。這是一套給小學低中年級看的書,比如《掉牙這件小事兒》《鐵哥們哪里逃》《我的屁股開了花》等,以一種孩子的目光去看待“成長的大事件”,比如掉牙,比如友誼,比如嚴厲的媽媽……這部作品傾注了我很多的快樂,也傾注了我很多的愛與心血,相信小讀者們一定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