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然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深刻影響了人們的生產、生活和思維方式,影響到全球供應鏈,使世界經濟出現了“中國打噴嚏,世界患感冒”的局面。甚至有評論認為,新冠肺炎已成為“全球化游戲規則的改變者”“新冠肺炎疫情正逐步演變為全球政治風險”。那么,如何客觀理性地評估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與世界關系的影響?如何為下一階段中國與世界關系開啟良性互動模式預為之謀?本刊記者采訪了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歐盟“讓·莫內”講席教授王義桅先生。
《領導文萃》:習近平總書記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強調,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您如何看待和定位此次新冠肺炎疫情?
王義桅:我最近經常在想,未來的歷史學家會如何記述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呢?我嘗試把它概括為三句話。
第一句話,疫情是對國家治理能力、治理體系的一場大考驗。2019年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命題,現在就出現了新冠肺炎疫情這樣一場大的考驗。當然,這要辯證地看。如果能夠把從中暴露出來的一些國家治理能力治理體系的問題進行很好解決的話,這對我們改革和完善國家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將會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對于我們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將會是一個很大的促進。
第二句話,疫情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個大插曲。之所以說是大的插曲,不是根本性的扭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是因為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暫時的,并不是不可逆的。要辯證看,不能都是看到負面的,還有很多積極的、正面的,比如說加速了“數字中國”建設,推動了網上教學、網上會議、遠程醫療等等。這次疫情對我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均會帶來深遠影響,加速轉型、補短板,改革完善體制機制,提升競爭力,一定會催生出新的比較優勢。
第三句話,疫情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次大實踐。習近平主席同外國領導人通電話時不斷強調,中方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既對本國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負責,也對全球公共衛生事業盡責。抗擊疫情的斗爭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個案。韓國總統文在寅與習近平主席通話時就講了,韓中是近鄰,中國的困難就是韓國的困難。日本援助物資寫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些都是東亞“共生”思想的鮮明體現,有助于周邊命運共同體建設。
現在,隨著疫情的全球蔓延,越來越多的國家正在陷入恐慌。病毒不分國界,只有世界各國共同努力,抗疫之戰才能成功。解放全人類恐懼,才能解放我們的恐懼。
疫情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次大實踐。習近平主席同外國領導人通電話時不斷強調,中方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既對本國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負責,也對全球公共衛生事業盡責。抗擊疫情的斗爭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個案。
《領導文萃》:疫情對中國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如何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的短期-長期、直接-間接、疫情本身-應對疫情的影響?
王義桅:“9·11”事件發生后,時任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曾經說過一段“經典”的話,“我一向對尚未發生的事情的有關報道感興趣,因為就像我們都知道的那樣,有一些眾所周知的事情。我們知道一些我們知道的事情;我們還知道一些很明顯的未知事情。那就是說,我們知道有些事情我們不知道。但也有沒人知道的未知事情——也就是我們不知道的未知事情。”他的話可以抽象為分析的四個象限:已知的已知、已知的未知、未知的已知、未知的未知。我想用四個方面來看疫情對中國與世界關系的影響,嘗試把短期與長期、潛在和現實,戰略與戰術、直接與間接的影響梳理清楚。
第一,已知的已知。疫情對我們的外貿沖擊非常大,影響短期是可控,長期的影響還是不太確定。出口影響首當其沖。中國是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出口大國、世界工廠,全球價值鏈供應鏈真正地感覺到中國感冒世界都在打噴嚏。外資影響也很大,不僅是我們引進的外資、對外投資,還有外國企業在中國的投資,尤其是對大型跨國公司已經出現很大的影響,也影響國際交流與國際合作,干擾外交日程。
第二,已知的未知。我們已經知道疫情會產生廣泛影響,但不知道會有什么樣的結果。現在采取了很多防御措施。這種非常時期采取的措施,等這疫情逐步緩解后,甚至消除了以后,一定會有副作用,并會伴隨有質疑的聲音。比如,標準普爾有數據顯示,說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了約5.6萬億人民幣的壞賬,使銀行系統不良貸款占總資產比重從去年的不到2%上升到現在的6.3%,將達到2020年代的峰值。標準普爾稱,壞賬激增將導致中國銀行業的一級資本充足率減少3.8%,中國銀行業將面臨巨大考驗。
第三,未知的已知。我們知道,當前西方對華人的歧視和中國威脅論正在上升。對中國的污蔑已經嚴重地干擾了中國對外交往,這是中國威脅論的一種新的表現形式。比如《華爾街日報》“真正東亞病夫”的評論,污蔑、唱衰中國,影響惡劣。這些都是我們已經知道的,但是將來會以什么樣的方式來繼續污蔑中國、挖中國墻腳目前還不清楚。
第四,未知的未知。未來的世界本來就不確定。疫情很大的一個影響就是全球價值鏈、供應鏈、產業鏈,尤其是供應鏈對中國的依賴會降低。一些國家和個人趁機說這些國家過于依賴中國是不是太危險了?美國加速推進中美脫鉤,美國還推動美國的盟友甚至世界各國跟中國脫鉤。那么,這些會不會發生?會造成什么樣的影響?這些都是“未知的未知”。
《領導文萃》:近年來,逆全球化勢頭沖擊全球經濟。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又使全球經濟雪上加霜。有評論認為疫情將成為壓垮全球化的最后一根稻草,您如何評論?疫情是否會扭轉中國在全球化中的地位?
王義桅:疫情短期內讓全球供應鏈受到了挫折,可能導致短期內全球化有所轉向。“中國打噴嚏,世界患感冒”,這種現象恰恰凸顯了中國在全球化中的地位。中國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應對,有助于增強國際社會對中國能力的信心,有助于擺脫全球產業鏈的混亂,完善全球供應鏈布局。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恰逢全球商業周期進入脆弱階段。2019年世界產出僅增長2.9%,是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以來增速最低的一年,僅比通常定義的全球經濟衰退閾值2.5%高出0.4%。同時,2019年以來大多數主要經濟體的脆弱性都在上升,令2020年經濟前景更具不確定性。
全球汽車和電子產品行業專用零部件等高風險、難以替代產品的供應主要來自中國、美國和德國,這三個國家的新冠肺炎疫情可能最終成為全球供應鏈真正嚴峻的考驗。受沖擊最嚴重的將是汽車和電子產品行業。這些行業專門零部件供應鏈集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研究人員稱,此類高風險、難以替代產品中,來自中國的貨物約占8%,美國和德國的占比均為13%。對全球供應鏈的考驗取決于這三個國家的疫情發展。
英國《金融時報》在“新冠疫情影響全球供應鏈”評論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或許會讓企業加速分散供應鏈,以減輕對中國的依賴。然而,沒有一個經濟體能夠輕易取代中國。一些人似乎想趁這次疫情來鼓勵去全球化。美國總統特朗普試圖借助關稅促使供應鏈遷回國內,鼓勵企業將就業機會和工廠帶回西方。除少數幾家公司轉移到越南和泰國等其他亞洲經濟體以規避美國對華關稅外,貿易模式基本沒有改變,盡管中美貿易量略有下降。
當然,我們也不能掉以輕心。如果病毒繼續以目前速度蔓延,供應鏈將不可避免地斷裂,工廠將大量關閉。對全球經濟來說,最大的希望是感染率開始下降,而且最好是快速下降。
《領導文萃》:2020年是我們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收官之年。此次疫情的暴發是否會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第一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受到影響?
王義桅:疫情對中國經濟的沖擊是短期的,也并不是不可逆的,所以小康目標的實現是沒有問題的。主要是疫情沖擊的一些出口地區,它主要集中在沿海或者一些相關行業,現在我們脫貧攻堅中最麻煩的是一些內陸地區和一些貧困山區。在這方面,它們會受到連帶的影響。因為像旅游等確實受到一些影響,所以我們還要變著法子創造條件,堅決要完成脫貧目標。我剛才講到,此次疫情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一個大插曲,也就是說,它是不可能扭轉整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樣一個大目標的實現的。所以,我認為我們今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沒有問題的。
《領導文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那么,在此次抗疫斗爭中,我們是如何堅持和展現“四個自信”與“兩個維護”的呢?
王義桅:打贏抗疫人民戰爭,是十九屆四中全會概括的“十三個顯著優勢”的大展示,也是“四個自信”在這場危機中的檢驗。中國成功抗擊疫情是對人類的重要貢獻,同時也檢驗了中國的體制優越性和中國人民的行動能力,這是一個向全世界展示中國危機應對能力、意志、體制的很好個案例。如果中國能夠治標還能治本,不僅保衛國人健康,將來任何其他國家發生類似的事情也都能從中國經驗中獲得借鑒,那就是對中國對世界的極大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打好、打贏這場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必須加強黨對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領導。抗疫阻擊戰是危機狀態下對“兩個維護”的很好檢驗。部分地方官員的不作為、官僚作風,得到了及時糾正,避免了更大損失。各級黨組織要認真履行領導責任,特別是抓落實的職責,把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抓實抓細抓落地。各級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要增強必勝之心、責任之心、仁愛之心、謹慎之心,勇當先鋒,敢打頭陣,主動擔當、積極作為。要針對這次應對疫情中暴露出的明顯短板,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提高應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在抗疫斗爭中,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以“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信念和“只爭朝夕、不負人民”的態度,堅決扛起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政治責任,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復工生產,以堅決有力的行動踐行初心使命,用實際行動做到了“兩個維護”。
《領導文萃》:您認為當前疫情對“一帶一路”建設有何影響?
王義桅:我認為,疫情對“一帶一路”建設確實造成了不少困難。這些困難可以分為三個方面:第一是涉及人員流動的項目,尤其是給在建項目造成不少困難。由于疫情初期時值春節,不少勞務、工程人員滯留國內,無法返崗,影響項目進展。對在談項目影響更大,盡管可以提供線上溝通,但需要當面接觸、簽約的都受到影響,不得不推遲,甚至流標,因為我們的競爭對手不會閑著。第二是疫情增加了衛生檢疫時間,增加了檢疫成本,不利于諸如港口建設、國際運輸與通關便利化。第三是源頭企業,尤其是中高風險地區的源頭企業無法正常、及時供貨,導致供應鏈出現斷裂,影響項目正常運轉。
新冠肺炎疫情或將導致逆全球化傾向加劇,經濟全球化遭遇更強逆風和回頭浪,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更加肆無忌憚,各國技術性貿易壁壘、檢驗檢疫措施會進一步加強。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資助美國大學研究中亞地區正在出現的傳染病威脅,包括新冠肺炎疫情,以預測“一帶一路”等大規模發展計劃帶來的經濟、公共健康和環境風險,特別關注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的變化情況。在疫情影響下,一些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可能產生過度依賴中國、“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的疑慮,這將加速中西方對“一帶一路”國家影響力的爭奪。
不過,從另一個方面來看,疫情暴發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給予中國大力支持,證明我們建設“一帶一路”的方向是正確的。在疫情中,經濟受沖擊的國家多是原來改革開放的主要貿易、投資伙伴,尤其是供應鏈、產業鏈依賴中國的發達經濟體,其中如美國試圖推進與中國脫鉤,減少對華依賴,這恰恰反證了“一帶一路”設計和布局的合理性。而疫情也將在客觀上推動實現各種區域性、全球性公共衛生治理機制的聯動,用新的、創造性的機制,強化應對危機的能力建設,這對于“一帶一路”建設來說又未嘗不是一次巨大的機遇。
《領導文萃》:您對加強疫情防控公共外交有何建議?
王義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2月26日召開會議指出,“加強疫情防控國際合作是發揮我國負責任大國作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體現。要繼續同世界衛生組織緊密合作,同相關國家密切溝通,分享防疫經驗,協調防控措施,加強對外宣介和公共外交,共同維護地區和世界公共衛生安全。”我們中國有句老話,叫作“名不正則言不順”。疫情防控阻擊戰甫一打響,有人便將新冠肺炎稱為“武漢肺炎”。我一開始就覺得十分不妥。后來世衛組織將新冠病毒命名為COVID-19,這是一個很專業化的名字。我認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是需要人類共同面對的,它可以發生在武漢,或者發生在中國其他地方,也會發生在世界其他的地方,誰能確保將來不會在別的地方發生?我們說,脫貧是中國對人類最重要和最明顯的貢獻之一,那么抗擊疫情的經驗,可不可以成為中國繼脫貧以后又一個對人類共同事業的重要貢獻?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賽說,中國采取的一些做法超越了世衛組織標準,為人類未來的抗擊類似的疫情提供新的標桿。我們要努力把它從中國方案或者說中國智慧,變成一個世界性的公共衛生治理方案和智慧。
講好中國應對疫情的故事,是當下講好中國故事的焦點。我在《國之交如何民相親:新時代公共外交之道》一書中提出新時代公共外交的“三認”原則,即認識中國、認可中國、認同中國。認識中國,就是要以世界觀中國、以時代觀中國、以中國觀中國,而不是以己度人。經過幾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走完了西方幾百年的道路,成就來之不易,濃縮的困難、矛盾自然也非常多。中國的自我定位要與國際身份相匹配,成為新時代中國公共外交的重要任務。認可中國,就是認可中國的發展成就,和中國人一起,認為中國的發展是人類進步的力量,同時也認可中國所選擇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發展理念。認同中國,就是要認同中國的內政外交,尤其是社會制度;認同中國所倡導的和平理念、發展理念、合作理念、共贏理念;認同中國所倡導的共建“一帶一路”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主張;認同中國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認同這是適合人類發展需要,甚至是人類文明的創新成果。一句話,“三認”的使命就是將恐懼轉化為希望,這在抗疫公共外交中得到了生動體現。
公共外交之道,在于共通。病毒無國界,疫情有區域。人心都是相通的。要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讓世界將心比心,認識到人類抗擊新型冠狀病毒中國戰區發生的一切,事關各國生命安全。
公共外交之理,在于共鳴。分享信息,技術支持,及時、公開、透明地分享疫情信息和技術經驗,對各國共同應對疫情,至關重要,從而引發中國抗疫故事的全球共鳴。
公共外交之法,在于共振。協同應對,避免恐慌。瑞銀全球財富管理首席經濟學家保爾·多諾萬表示,此刻恐慌才是經濟的主要威脅,一旦恐慌在全球范圍內蔓延并對消費者行為造成影響,將對經濟產生嚴重損害。
公共外交之術,在于共情。2月26日,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在華盛頓接受了全美87個猶太人組織共同發表的《給華裔美國人和中國人民的支持信》。信中說,“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美國及世界各地排華情緒有所上升,我們對此感到憂慮。我們深知在此情況下,人們的擔憂可能迅速演變為恐慌,導致無辜人士受到排斥和歧視。我們承諾將共同努力,確保你們感到安全,得到支持,并共同反擊社交媒體上的辱華言論。”人心相通,可見一斑!
《領導文萃》:您如何看待在疫情防控斗爭中部分外國政府對中國的不友好行為,以及已經出現的針對海外華人的排斥與人身攻擊問題?
王義桅:首先,我們應該看大局,全面看待國際輿論環境。目前,已有170多個國家的領導人和40多個國際和地區組織負責人以電話、信函、聲明等方式對我國表示慰問和支持。當然,也出現了不和諧之聲與不良之舉,比如一些國家的輿論中出現新“中國威脅論”,造謠污蔑、中傷中國政府和中國人,甚至殃及海外華人華僑。還有的采取措施禁止中國人入境、取消航班,或者沒有取消但增加衛生檢疫程序,不聽從世界衛生組織的意見,我行我素搞保護主義等。
現在,我們僅從道義上譴責這類行為是不夠的。對于此種行為的應對,我認為應該上升到建章立制的高度,要建立起相應的“負面清單”。如果這個事情發生在國外,中國是會因命運與共的共同體意識而伸出援助之手的。所以我覺得要看清楚這些國家的面目,應該建立一些威懾機制,而不是讓他們肆意地拿人命關天的疫情來說事,來撈取政治利益。為此,中國應推動各國聯合,尤其是歷史上受到歧視與不公正待遇的猶太民族,從而推動全球公共衛生反歧視立法,打好輿論與道義戰。
《領導文萃》:有評論說,新冠肺炎疫情正逐步演變為全球政治風險。對此,您如何評估?
王義桅: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國之外迅速蔓延,各國政府壓力陡然增大,并出現引發政治問題的風險。在歐洲,有關是否關閉東部邊境、遏制中東疫情傳播的爭論不斷升溫,極右翼政黨的反移民言論已經開始加入疫情因素。在烏克蘭,民眾不斷抗議政府發布關于疫情的假消息,政府信任度急跌。伊朗政府也面臨類似批評,認為其刻意隱瞞疫情。以色列政府則被指責夸大危急程度,從而為大選造勢拉票。對美國政府來說,最大的風險來自疫情將在多大程度上影響經濟,這將直接關乎特朗普的連任進程。鑒于恐慌情緒的蔓延速度遠遠快于病毒傳播,各國政府應事先做好預案,防止措手不及、引發政治危機。
當前,一些國家借疫情搞保護主義,還助推其他國家與中國脫鉤,達到打壓中國的戰略目的。美國個別智庫鼓吹說,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加速中美之間的脫鉤,其影響甚至大于中美貿易戰。美國商務部長羅斯在疫情暴發不久就宣稱“新冠肺炎將加速產業回流美國”。這些言論無疑為中美戰略博弈推波助瀾,增加了地緣政治風險。
《領導文萃》:疫情防控是國際創新的一次大比拼,其中關鍵是醫療衛生、科技創新與管理體制。您如何看待和評價疫情背后的科技戰?
王義桅:在戰略新興產業的博弈中,長期以來美國比較重視生命科學,在公共衛生領域比中國有優勢。中國的優勢更多的是在信息通訊產業,所以我們有華為,也有5G先發優勢。疫情催促我們加速補短板,增強我們公共衛生領域科學的投入,更加全面鞏固中國的國際創新競爭力。中國在5G、人工智能、大數據領域是有很大優勢的。如何把技術優勢轉化為中國在應對公共醫療衛生問題上的實踐優勢,還需要繼續努力探索。
與此同時,我們要擴大國際和地區合作。要繼續同世衛組織保持良好溝通,同有關國家分享防疫經驗,加強抗病毒藥物及疫苗研發國際合作。當然,圍繞疫苗研制開展的競爭與合作,不僅有商業上的考慮,也關涉民族自尊心,還涉及對將來全球公共衛生治理制高點的爭奪,培養新的產業經濟增長點等,因此絕對不能掉以輕心。
中國除了要向世界展示負責任大國形象之外,還應考慮能不能設立一個像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那樣的救濟基金去應對全球公共衛生危機。當前,設立一個像亞投行或IMF那樣的全球公共衛生的基金,完善全球公共衛生機制和平臺建設,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
《領導文萃》:您認為如何借助防疫檢驗推進和完善全球公共衛生治理體系和結構?
王義桅:日內瓦高級國際關系及發展學院全球衛生中心主任柯克布什和中國香港大學醫學教授梁卓偉發表在《英國醫學雜志》上的博客文章,提出了關于世界衛生組織改革的六條建議:第一,應從政治和資金上加強世衛組織的作用。第二,宣布“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機制亟待重新探討。第三,透明度十分重要,但在如此關鍵的情形中,傳統媒體和社交網絡平臺需要遵守一定規則。第四,現有緊急資金支持機制并不夠充分,沒有能夠適應當前這種復雜情形的激活標準。第五,如果沒有后續的政治或經濟制裁,世衛組織的建議就毫無意義。第六,和其他政策領域一樣,資金是最硬的大棒,需要對不合作的國家予以制裁。這六條建議給我們很多啟發。中國除了要向世界展示負責任大國形象之外,還應考慮能不能設立一個像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那樣的救濟基金去應對全球公共衛生危機。當前,設立一個像亞投行或IMF那樣的全球公共衛生的基金,完善全球公共衛生機制和平臺建設,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各國雖然有一些外匯儲備,但是應對全球衛生突發事件,很多國家是沒有什么儲備的。能力儲備、資金儲備、人員儲備等需要聯動起來。所以,我認為中國應該可以在這個問題上做很好的思考,推動建立衛生領域的全球治理新機制。
《領導文萃》:您認為此次疫情的發生對中美貿易協議的執行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王義桅:對于這個問題,我們已經承諾仍然按照原來達成的協議執行。2020年是美國的大選年,美國國內肯定會有人借此話題炒作中國問題。由于不可抗力影響,中國就算不執行協議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不會那樣做。有些美國政客已經在散布一些陰陽怪氣的風涼話,所以我們對此不能掉以輕心。我們中國人不會像一些美國人那樣,動不動就怪罪于別人,我們首先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同時盡量做到少給別人添麻煩。中美貿易談判已經達成協議,如果能夠按時完成的話,對于下一階段的談判,對中美關系的穩定發展是非常重要的。最后,我想指出,在抗疫國際關系中,中美關系應當相向而行,攜手合作,這樣才有利于中美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全球的抗疫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