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尚全
在互聯網時代、5G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
1. 疫情使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巨大改變。疫情期間,大多數人基本能做到兩個月不出門,發達的網絡科技功不可沒。網上購物從普通的日用品向米面糧油、蔬菜等居家必需品擴張,居家辦公、線上教育等大規模落地。這樣的生活場景是未來發展的方向,但疫情讓它加速落地,且驅使全民參與。中間雖然還存在磨合問題,但它卻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實質上,網絡科技已經完全能夠支撐新的生活方式,只是較快的轉變使一些還不適應網絡的人士不太習慣。網絡科技幫我們解除了地域、年齡、階層的藩籬,充分利用網絡科技,超越時間和空間,可以實現更高級、更充分的市場均衡。
2. 疫情期間,傳統見面開會的觀念已改變。在減少、避免病毒傳播的同時,無論是日常工作交流,還是項目商務談判,視頻會議效果一樣好且大大節約成本。為了參加一場會議,四面八方人員趕赴的交通成本和時間成本,全都節約下來。隨著網絡的進一步發展,電腦與手機功能的逐步強大,很多非必須的工作會面、商業會晤必定會被視頻交流代替,節約下來的各種成本將是一筆不小的財富和資源。中央指出,政府要過緊日子,轉變開會方式將是一個重要方面,從線下資費甚重的會議轉為便捷的線上會議,在完全達到會議目標的同時,能夠大量地減少會議費用。
中央剛出臺了《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指出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是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市場體系的內在要求,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內容。在互聯網時代,信息也是非常重要的生產要素資源之一。
在互聯網時代,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一步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市場活力,就必須把信息要素作為其他要素資源一樣,促進要素自主有序流動,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一些地方和部門,出于各自的利益考量,對信息要素的流動進行限制,就會對社會造成巨大的損失。只有保證信息資源要素的自主有序流動,才能帶動其他生產要素發揮出更大的市場價值。因此,要特別重視信息要素資源。
我們黨一直強調,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在這個用和謀的過程中,決策是事關成敗的關鍵所在。在現代社會,決策講究信息透明和社會公眾的有序參與。特別是有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的決策,更應當保證信息的公開透明,讓人民群眾有知情權,能夠做到積極有序參與決策。要打贏這場疫情防控戰,就要充分保障人民群眾對這場戰役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充分信任群眾,讓群眾認識到這場戰役的緊迫性、重要性和嚴峻性,從而提高重視程度,積極投身到疫情防控戰役中去。
建立合理集中、有序分散的決策機制,就是要使黨的領導和人民當家作主有效地結合起來,就是要有效地處理好集中與分散的關系。改革開放以來,傳統體制高度集中的弊端雖然被認識,但片面理解集中體制“能辦大事”的認識誤區依然影響深遠。而科學決策和執行存在多種約束條件,如信息對稱與否、利益取向是否“一致”、決策目標是多重的還是“單一”的、長期決策還是短期決策等等,不解決約束條件問題,很可能大事辦不成,負面影響卻不小。在市場決定資源條件下,總體上要求分散決策,但政府存在很強的“集中偏好”,如此,政府不但難于根據市場經濟的實際進程切實轉變職能,反而會把不適當的決策“強加”給市場,甚至代替市場選擇。這顯然不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們要尊重市場、尊重人民群眾的創造精神,要在重要的關口戰勝各種挑戰,就必須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各個方面的能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我們必須從多個方面入手來保障供應鏈的穩定:
第一,充分挖掘、利用好國內市場。中國有4億中產群體的巨大市場,同時廣袤的農村市場如果得到有效的開放和發展,那就將是有8億消費能力和意愿的超級巨大市場,美、日企業貿然撤資就意味著拋棄了這么有潛力的市場。我相信一時的沖動必將服從于市場的理性。未來幾十年中國經濟增長的趨勢不會改變,并將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對于這一點我們要充滿信心,歐美、日韓越來越多的企業也會繼續看中這個發展迅速的市場。持續辦好中國進口博覽會,能夠為疫情后全球經濟的復蘇建立標桿作用,最終使撤出去的企業再回來。
第二,打造更良好的營商環境。營商環境,是企業落地看重的除了市場之外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過去幾十年來,中國之所以能夠吸引這么多的外資,在于我國穩定的政治社會生態營造了良好的營商環境。在已經取得的成績基礎上,要通過保護知識產權、加強政府服務、保障國民待遇等方面的進一步努力,打造全球最佳的營商環境,完善以法治為基礎的市場環境,這都將對外資具有更大吸引力。
第三,打造開放、穩定、安全的產業鏈和供應鏈。通過美國對華為的打壓和這次疫情的困擾,暴露出我國整體的復工復產和產業鏈供應鏈的問題,也暴露出我國生產、供應、服務沒有能夠做到穩中有進、穩中有為,這對國民經濟今后的發展是不利的。我們既要面向世界開放,在各個產業鏈的上中下游以一視同仁的態度歡迎外資,又要有足夠的能力避免在關鍵領域被卡脖子,實現不僅包括生產要素的安全,更能做到生產本身的安全。即使有不可抗力的自然災害,有關鍵設備、元器件的斷供,也能保持我們的安全供應。
(摘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