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未濃

相傳,朱元璋掃平群雄,建立大明后,有三個小時候和朱元璋一起要過飯的朋友到南京找他,想討點賞賜。三人都說是皇上的老朋友,皇宮侍衛問:“是什么朋友?”第一個說:“小時候和萬歲爺一起要過飯?!狈A報上去,不一會兒,來倆軍士,把他拉出去砍了。第二個戰戰兢兢地說:“小時候和圣上一起偷過財主家的瓜。”稟報上去,被一陣亂棍打了出去。第三個不慌不忙地說:“我隨圣上征戰多年,你只要說‘打破了瓦罐城,放跑了湯先鋒,捉住了豆將軍那次戰事,圣上就明白了?!狈A報上去,龍顏大悅,朱元璋立刻傳旨宣他進殿,賜宴賞金,相談甚歡。
歷史未必有其事,但故事揭示一種社會現象——“為尊者諱”。小時候和朱元璋一起討過飯的三個人,事件相同,經歷相似,表述不同,效果就不一樣。原因是當年的老朋友如今當了皇帝,地位尊貴,小時候討飯等不光彩事,說了有損圣上形象。
“為尊者諱”出自《春秋公羊傳·閔公元年》,是孔子編纂刪定史料的一個原則。他對當時重大事件和不好定論的史實,采取了諱而不言的態度,不明記其事,三言兩語,只作蜻蜓點水式褒貶,讓讀者自己體味。
孔子這個態度對后世影響很大,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始終是“為尊者諱”“為貴者諱”,對那些有權力、身份、地位的人,豐功偉績要大講特講,不體面的事,不能提,不許講,最高統治者的缺點、錯誤、罪惡,更是碰不得的禁區,史料有了要刪改,講者寫者要治罪。
浩浩蕩蕩的歷史洪流,在厚重曲折的歷程中,有平湖秋月,也有激流險灘;有水上樂園,也有旋渦噬人。“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史書作為歷史記錄的載體,必須具備客觀真實的基本特性,負面典型不宜入志,顯然有失偏頗。
歷史是一面明鏡,讓明鏡高懸,真實映射現實的本來面目,是以史為鑒的春秋筆法。無論是非成敗,只要事實存在,就應載入史冊,留給后人一段真實客觀的歷史原貌。
其實,在浩瀚的歷史中,有為百姓敬仰愛戴的仁人志士,也有遭人唾棄的反面人物。奸臣秦檜就在《宋史·秦檜傳》里有專章,清朝《貳臣傳》專門記載了“投身清廷,棄明投滿”的叛臣降將。
把正反典型記入史冊,是非功過由后人評說,讓奉獻、犧牲、正義精神永存,光照千秋;讓背叛、貪婪、欺詐等罪惡背負罵名,遺臭萬年。或激勵后世,或敲響警鐘,都是一筆寶貴財富。
歷史是一種經過沉淀的人類自省文化,記載人類的正義與進步,不掩蓋人類發展過程中的邪惡與挫折,從歷史的正義與邪惡斗爭中學習經驗,吸取教訓,是歷史的重要功能。歷史沒有級別,不服從權力,只服從事實、規律、理性和正義。
(摘自《特別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