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蘇世民 趙燦/譯

任何企業家都需要具備諸多重要技能,其中最關鍵的技能,也許就是可以高屋建瓴、客觀公正地對人才進行評估。從早年在華爾街參加面試開始,我就一直在思考如何做好面試官。
在金融這個行業,能力出色、雄心勃勃的人比比皆是,他們希望成就大業、雁過留聲。然而只有能力是遠遠不夠的。在對黑石候選人進行面試時,我會分析對方是否符合我們的文化。至少,這個人得通過機場測試:如果我們乘坐的航班延誤,我是否愿意跟他一起在機場等候?
在面試了上千人以后,我已經形成了自己的面試風格。我會捕捉一系列語言和非語言線索,我會嘗試與候選人深入交流,然后觀察他們的反應。我沒有什么固定套路,但在每次面試的時候,我的目標都是調動自己的洞察力直入候選人的大腦,評判他們的思維模式,了解他們真實的自我,判斷他們是否適合黑石。我準備面試的方式跟大多數人一樣,就是先研究候選人的簡歷。我會看他們的簡歷前后是否一致,也會特別留意任何異常或突出的信息。因為我讀簡歷讀得特別仔細,所以有時在談到某一個細節性問題時,連候選人都會感到非常驚訝甚至緊張。但是當我提出一個他們熟悉的話題或興趣時,他們大多會如釋重負。
一般情況下,我都是把候選人和我共同感興趣的話題作為交流的切入點。這個切入點因人而異,只有當我跟候選人面對面時,我才能確定如何開始對話。我都是憑直覺選擇交流的內容。
有時候,我會直接問候選人簡歷中的一條不同尋常的信息。候選人還沒開口,我就可以從他們的肢體語言中洞悉其心理和情緒——快樂還是悲傷、警覺還是疲倦、興奮還是緊張。我會設法讓候選人擺脫面試的氛圍,進入自然的交流狀態。這樣的轉變做得越好,我對他們思考、反應和適應能力的評估難度就越低。
有時候,我會問候選人跟我們公司員工見面的感受:你享受這次會面嗎?黑石的員工符合你的期待嗎?黑石和你曾經就職或求職的其他機構有什么不同?
還有的時候,我可能在面試前剛完成一件大事,我會告訴候選人事情的前因后果,看看他們如何反應。大多數候選人想不到我這么快就跟他們分享自己的世界,這時他們的反應很能說明問題。他們是會退卻回避,還是會找到方法積極參與?意想不到的情況會讓他們感到緊張或膽怯嗎?如果這是一個他們一無所知的話題或體驗,那么,他們是否能夠找到共同點,享受對話呢?
另外,我會就一些奇聞軼事或有報道價值的事件提出問題。如果他們熟悉這個話題,我就會觀察他們如何開展討論。他們有自己的觀點嗎?他們的評估是否符合邏輯?他們是否擅長分析?如果他們不知道我在說什么,那么,他們是會主動承認,找到繼續溝通的話題,還是試圖掩飾自己的不知情?
事實上,這些都是為了評估他們應對不確定性問題的能力。金融圈,尤其是投資界,是一個變化萬千的世界,從業人員必須迅速適應新的信息、人員和情況。如果候選人不能在一場對話中表現出與人共鳴、深度交流、隨機應變和轉換話題的能力,那么,這個人在黑石應該不會表現很好。
黑石的員工各具特色,但他們有一些共同的特點:滿懷信心;求知欲強;為人禮貌;可以適應新情況;在壓力下也能保持情緒穩定;追求零缺陷;不遺余力地致力于誠信行事;在我們選擇的所有事業中,全力以赴地追求卓越。而且,他們也都與人為善、做事周到、為人體貼、處世體面。我不會雇用任何心術不正、居心叵測的人,無論他的才能如何。黑石永遠不能出現內部政治斗爭,這一點對我來說非常重要。所以,如果你天生愛爭權奪勢,喜歡鉤心斗角,那么,對不起,黑石不歡迎你。
以下是我的成功面試規則:
1.要準時。準時是你對面試重視程度和準備程度的首要指標。
2.要真實。面試是一種相互評估的過程,有點像閃電約會——每個人都在尋找合適的人選。要從容不迫、落落大方,對方會喜歡真實的你。如果你展現出真實的自我,順利通過面試,得到工作機會,結果自然很棒;如果面試不成功,那么,這個組織可能不適合你,倒不如了解真相,繼續前進。
3.做好準備。研究要面試的公司。熟知公司的重要人物和事件。面試官總是喜歡討論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此外,這也可以使你更好地描述公司吸引你的地方和理由,讓面試官知道你對公司的熱情和向往,并了解你入職的動機,以此判斷你是否符合公司文化的要求。
4.要坦率。不要害怕談論自己的想法,不要只想著給面試官留下深刻印象,而要更多地關注如何進行開放坦誠的交流,直言不諱地發表自己的見解。
5.要自信。以平等的姿態參加面試,而不是作為請求者。在大多數情況下,雇主都是在尋找能夠把控局面的人。當然,前提是這些人并不剛愎自用。
6.保持好奇心。最好的面試是互動型面試——候選人提出問題,征求意見,詢問面試官在公司工作時最喜歡哪一點。要找到方法與面試官進行積極的交流,并確保雙方始終你來我往、有問有答。面試官也喜歡聊天,喜歡分享自己的知識和心得。不要討論不合時宜的政治話題,除非面試官首先發問。在這種情況下,要直截了當地描述你的信念和理由,但不要爭論。
7.可以談到你在申請機構中認識的人,但前提是你喜歡并尊重這個人。你的面試官會以此來考察你對于人的判斷。
(摘自《蘇世民:我的經驗與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