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琳
兒子帆帆上幼兒園時,適應了很長一段時間。中班新學期開學后,我擔心經過一個假期,再次入園他會情緒不佳。但他表現得很好,老師反饋說:“再次來園,帆帆活潑好多,還滔滔不絕對老師講在家過生日的故事。”
內向安靜的帆帆,變得活潑健談,讓老師們刮目相看。這種改變是如何發生的呢?
帆帆很小的時候,見到生人就躲開,去早教班也不愛說話。朋友或者長輩總說:“這孩子,有點內向,要多出來鍛煉鍛煉。”
每當這個時候,當著孩子的面,我總會極力維護帆帆:“我們帆帆是個專注、沉穩的小伙子,他只是在觀察。”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用“內向”和“外向”描述不同的性格。榮格本人內向,他是第一個如此解釋這兩種性格的人:內向人格者被內向世界,即感受和思想所吸引;外向人格者對外在世界,即人群及其活動充滿興趣。
大多數情況,我們往往更喜歡能說會道的人。這種價值觀是“對外向性格的理想化”,這種理想化會讓人覺得,如果你不能在人群中神采飛揚、活潑健談、積極舉手,你好像就有點問題了。
大家沒有看到,安靜是多么偉大的力量,他們善于傾聽和觀察,專注思考。有很多成功人士是內向性格的人,他們日常生活中喜歡獨處,但這并不妨礙他們在公眾視野下表現自己。所以,內向不代表不會表達,父母不要總給孩子消極的心理暗示。
我認可內向性格的優勢,帆帆身上的專注力也是非常可貴的品質。
要有足夠的輸入才能帶動輸出,表達能力強的孩子,背后一定有大量、持續的輸入,這就是閱讀的力量。
從帆帆半歲開始,我們每天晚上都會親子共讀繪本。我還辦了兩家書店的借閱卡,按每周看3本新書來算的話,剛滿4周歲的帆帆已經看了500多本繪本了。
讀了這么多繪本,帆帆愿意講嗎?未必,大部分時間他都是不愿意講的,只偶爾蹦出幾句看過的繪本情節。每當這個時候,奶奶化身超級戲精:“哎呀,我們帆帆會講故事了。”
孩子從大人的評價和認可中,汲取到鼓勵與信心,他會朝著這個方向繼續努力。
除了繪本閱讀,另一種輸入就是家庭的陪伴。這次帆帆跟園長講過生日的事情,就是全家人想給帆帆充足的陪伴和關愛。我們一起布置生日背景墻,一起唱生日歌、許愿、吹蠟燭,度過了意義非凡的一天。
孩子被閱讀和陪伴滋養的每個過程,都是他今后練就語言表達的寶貴素材。

不知道你小時候,是否經歷過這樣的場景:
“快叫人。”
“來,給叔叔阿姨表演一個。”
“你爸爸媽媽生了小弟弟,就不要你了。”
一群大人訕笑著圍著你,讓你一個人慌亂失措。
碰到這樣的情況,孩子心里是非常抗拒的,因為不知道怎樣表現才是正確的。次數多了,他就不愿意開口說話了,這就是強迫社交帶來的危害。孩子不能辨別大人之間的玩笑,諸多大人之間的“人際關系”會讓孩子不安,自然就會逃避。
帆帆3歲以前在鄉下度過,村里老人喜歡逗小孩。碰到這種情況,帆帆都會躲到我身后,我說:“爺爺奶奶說的這個一點都不好玩,帆帆如果不想回答,可以不用回答。”這下輪到提問的大人尷尬了,長此以往,村里的老人也都不再逗趣帆帆。
在人際關系中,我們給了帆帆接納和愛,給了他信心和敢于說“不”的勇氣,只需耐心等待,他終會發自內心地回應那些真誠有趣的問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