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君 周虹
摘要:本文從高校審計制度、審計管理、審計專業人才、審計項目外包等方面對我國高校基本建設工程項目的內部審計現狀及過程中存在的風險問題進行研究,并分析了問題產生的原因,以期能對高校審計工作提供借鑒與警示作用。
關鍵詞:工程審計;風險問題
一、前言
工程審計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唐代,就有工程項目審計監督的記載。近年來,全國各高校建設飛速發展,基建工程投資總額也在飛速增長,高校工程審計任務也越來越繁重,審計風險也就隨之增大。建設工程的實施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高校的建設工程管理審計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工程審計普遍運用的兩種業務模式,是全過程跟蹤審計和竣工結算審計。審計方法有三種,即事前審計、事中審計和事后審計。工程審計的目的是控制工程造價、提高建設資金使用效益以及防范工程建設中可能出現的風險[1]。
從復審制、內外審結合制、全過程審計等模式入手,焦娜結合工程實例,通過深入分析目前高校基建工程審計中出現的問題,揭示并確立了外部審計單位在高校基建工程審計中的主力軍地位[2]。孫培芹等針對全國46所高校工程審計人員進行取樣調查,結合某高校的具體案例分析,從專業相近度、年齡結構、學歷層次等角度探索高校工程審計人員從業現狀及其對審計質量的影響,認為高校工程審計從業人員是影響工程審計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3]。鄒積娜認為,高校對工程審計外包管理存在認識缺失、制度缺陷以及管理缺位等問題[4]。張連永認為高校基建工程內部審計起步是比較遲的,審計工作質量也不太樂觀,基建工程審計中各種現實問題依舊客觀存在[5]。楊秋香認為高校基建工程項目審計是審計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個系統工程,從前期的規劃到項目審批、項目的招投標、項目的實施、項目的結算無不存在風險[6]。
二、高校內部工程審計現狀及風險問題
(一)審計制度不健全,缺乏基建項目投資立項審計
很多高校沒有健全合理的審計制度,在基建項目過程中,基本制度流程不能嚴格遵守。甚至有些時候甲方縱容施工單位不遵守學校流程,導致很多必備的審計資料直到審計結算階段才補充齊全,為工程安全及結算審計留下風險隱患。比如立項審批程序不清晰,工程立項審批按規定是需要在工程招標開始前在基建、后勤等各部門完成確認,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立項審批往往是在招標結束,工程進行到一半的時候各部門才能陸續確認通過,更甚是在工程結束后,需要結算審計的時候,立項審批才剛剛通過。
(二)設計勘察審計、招投標審計管理不規范
工程設計方案對工程造價的影響顯著,但大多數高校審計是沒有這一環節的。根據經驗數據顯示,工程設計費一般在建設工程全壽命周期費用的1 %以內,而這占比不到1%的費用對工程造價的影響卻超過了75 %。由此可見,設計勘察審計不僅影響建設工程的質量,對整個項目建設的成本和效益也是至關重要的。
高校審計工作重點一般只在結算審計上,缺少預算審核。甲方對施工流程及材料市場價不甚清楚,合同簽訂不嚴謹,最終導致審計陷入被動。施工單位通過在投標時工程量少報,主材單價報低等方式低價中標,在工程施工過程中再通過簽證等手段來增加工程量或修改材料品牌等方式增加最終結算工程款,到審計階段工程造價超過學校規定的比例上限的情況經常發生。
(三)審計機構不健全,管理專業人才缺失
高校基建工程、修繕改造項目繁多,工期又緊,而專業施工管理人員較少,在審計管理方面難免會有遺誤。在實際中,經常會碰到施工技術資料不齊全、招標文件與合同內容不一致,甚至出現合同重要條款缺失或約定不明等現象;施工實施階段履約管理不嚴謹,比如實際施工有關簽字人員與合同授權人不符,工程簽證在工程竣工后才補簽,簽證內容不明確等;有的施工單位長期在高校施工,了解高校中央專項資金必須當年結清的情況,從而有意拖延竣工結算資料提交日期,或只提供對施工單位有利的資料,從而獲取不當利益。
(四)對于外包項目,審計缺乏相應的管理、監督機制和基本的風險控制
大多數高校由于校內專業審計人才的缺失,將很多工程項目的審計工作外包給校外審計事務所。對于外包出去的項目,高校審計人員通常不再全程參與,甚至完全放手不再參與,造成高校審計人員對外包工程項目的審計工作缺少監督與約束,甚至會有工程施工單位與事務所之間通過不正當手段來從學校獲取利益的情況發生。
三、高校內部審計工程中風險問題產生原因分析
我國高校基建項目工程審計的現狀問題,有其制度和體制上的原因,也有工程項目管理上的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偏重事后審計,使得審計監督功能無法發揮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規模的發展,教育建設經費來源渠道越發廣泛,工程投資金額日漸巨大。傳統的高校內部審計偏重事后審計,只關注審價,而不關注工程造價背后的工程管理行為,對工程投資全過程造價難以控制,這些對目前高校內部審計只重視事后審計監督思路提出了挑戰。
(二)審計法規、制度出現較晚,管理秩序有待進一步規范
近年來,我國相繼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工程咨詢行業管理辦法》《審計機關對國家建設項目竣工決算審計實施辦法》《建設項目審計處理暫行規定》《教育部關于加強直屬高校建設工程管理審計的意見》等一系列工程審計相關方面的法律法、規制度辦法,但在實際工程審計過程中,貫徹執行力度不夠,工程建設管理和監督管理也還不夠規范,為工程審計增加了難度。
(三)建設工期緊張,工程管理不到位
高校每年都有大量中央專項工程項目,這類項目的特點是工期時間緊,工作任務重。為了在規定時間內用完專項資金,完成大量中央專項建設,高校基建管理人員對工程的管理監督難免會不到位。
(四)高校工程管理專業人才與校外人員信息的不對稱
高校作為建設單位,專業人才少,項目的工程管理人員很多都是臨時抽調,缺乏工程建設相關的專業知識和經驗,甚至完全不懂建筑行業規范,而施工單位相關經驗豐富,手段老道。由于所掌握信息的不對稱,在建設施工過程中,建設方單位管理人員容易收到施工方的蒙蔽遮掩,從而發現不了問題。甚至會出現工程管理人員為了利益與施工方沆瀣一氣的現象,如果工程監理人員不負責任,極有可能產生隱藏風險問題,這些都為后續審計工作帶來了一定風險。
四、結語
以上陳述了我國高校基本建設項目的內部審計現狀,并對內部工程審計存在的問題及問題的產生原因進行了分析,希望能為我國高校基本建設項目的審計工作提供借鑒和警示,對高校審計工作起到幫助作用。
參考文獻:
[1]劉斐.高校工程審計的“五要五不要”[J].中國內部審計,2019(2):63-65.
[2]焦娜.高校工程審計現狀分析[J].工程與建設,2019,33(1):140-142.
[3]孫培芹,孫萌璐,霍新喜.高等學校工程審計從業人員現狀分析[J].工程經濟,2018,28(11):54-56.
[4]鄒積娜.高校工程審計外包管理存在問題及模式構建[J].中國內部審計,2019(4):63-65.
[5]張連永,張玉函.高校基建工程內部審計探討[J].經濟師,2019(3):117-118.
[6]楊秋香.高校基建工程項目審計的風險分析[J].審計與理財,2018(5):13-14.
作者簡介:姚 君(1992—),女,漢族,山東濰坊人,碩士研究生,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工程管理研究;周 虹(1970—),女,漢族,河南南陽人,碩士研究生,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工程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