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
摘要:城中村是城市發展進程中不可忽視的存在,它的改造關于一個城市的發展。本文聚焦于具有城中村特色的文化景點的再造,分析各城市性質與特色制定貼合城市自身發展的改造策略。從可行性層面分析建造文化景點的初階方向,同時提出一些文化產業化的具體建議。
關鍵詞:城中村;文化景點改造;當地特色;商業價值
一、引言
城中村一直是城市發展進程中必然會出現的名詞,而它的改造也一直被許多人提起。在進行城中村改造之時,政府力求城市的發展與經濟利益的協調。[1]本文聚焦于具有城中村特色的文化景點的再造,通過再現小市民的普通生活窺見歷史進程中的微小方面,來打造城中村多方位的文化價值。這便有了本文主要構思的問題,即針對城中村未來,既考慮科學性又考慮成本的改造提升方式。挖掘城市記憶,不是強硬地揭露城市過度發展的傷痕,而是采用緩和的方式,從理性科學的角度來思考改善這種城市特殊區域的問題,使之發展成為具有新的文化活力、成長動力的城中村。
本文的意圖是:通過簡短分析城中村人口的生存現狀、生存前景與期望,幫助他們在脫離城市快節奏發展的“中心偏遠處”找到價值所在,并運用更溫和的方法讓城中村內在價值被外界承認,進而通過有特色的城市人文規劃使得其煥然一新。
以成都市紅瓦寺街鴛鴦樓等作為例子,從體驗、構筑視角分析城中村文化景點再造的可能性。從文化景點新造、打造城市記憶、歷史文化的現實素材等角度發掘城中村文化景點再造中的商業價值,從人文性層面分析建造文化景點的初階方向,同時提出一些文化產業化的具體建議。
二、問題陳述
城中村文化產業化的可能性?
各個城市的城中村因為城市性質不同也有適應自身的個性化改造方法,如何分類?
從哪些方面進行城中村的文化產業營造?
三、問題研究
(一)類似城中村地帶的文化景點改造的可行性
1.客觀可行性
從城市的整體發展角度來說,這是市容建設、城市規劃在城市吸引力、生產力打造方面的客觀需要。城中村的文化景點建設有很多社會和商業價值:旅游、攝影的盈利價值,民俗節日慶典,[2]文化傳統活動例如“找尋失落的老物件、找尋五十年前的生活片段”等。同時,“城中村”本身具有年代性,可作為人類生活發展調研報告的取材地,為社區共筑、文化生態共同發展的可能性、文化藝術街區的建造提供新思考。在促進旅游業的發展的同時,作為一個具有城市特色的文化記憶場所,通過表現經典歷史場景,進行特定的“舊生活”追憶路線,也留存下了城市發展中的歷史軌跡。文化空間不僅與城市綜合體存在互利的“共生”關系,還有助于提升城市的整體品位與經濟效益。[3]
2.主觀可行性
從整個城市前進的腳步來說,城中村這種存在于市中心卻因為不適應快速發展而產生的過渡地帶,的確有著某些潛在危險,并且成為了城市規劃的難題。但是從人群認可度來說,城中村的居民大部分已經適應了各自的生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生活標準,并且可能擁有足夠的自我認同感,當然也不排除部分渴望優質生活環境的人們。大體而言,外界定義的所謂“社會認同感”,有時是一個偽命題。與其說我們應該發掘城中村居民的社會認同感,不如說我們期望打造一種更同理化的人文環境。生活都是有慣性和記憶存在的,所以我們在探究城中村如何適應城市發展的過程時,要盡可能避免強加于自身的固有認知;并且應該事先將人群細分開來,分別分析他們的心理以及人群適應城市的能力,來探索城市居民對于城中村文化景點建設的支持度。
(二)給城市定性,并制定各具特色的城中村改造和發展模式
城市有很多種類型,比如文化旅游型、產業型、發展型、工業型。不同類型的城市有各自的特點,城中村就像城市中一個大的社區,沿襲了城市的特色。所以各地的城中村文化景點改造應該連結社區特色,符合本地城市的社會需求。
針對歷史悠久的古城,可以著手于“人、文、地、產、景”的前兩個方面進行重點構筑和營銷。譬如著名歷史人物的影響力可以帶動居住地附近的旅游業,可將“類城中村”等時代久遠的房屋進行適當改造以貼合人物、城市特色進行旅游產業化。針對工業化的城市,可將市政用地規劃所必要的部分進行拆遷,有利于城市的整體建設,例如地鐵修建等等。在拆建的同時,可在高樓大廈或地鐵站設置浮雕,或是豎立有歷史遺跡之感的牌匾以融入文化景點的現代標注。
(三)城中村的文化景點改造方向
最重要的問題在于,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再造城中村?
這就需要同時思考另一個問題——如何再造社區或者說再造以城中村為主要連接的共同體。借鑒臺灣社區建設的經驗,從9 21大地震事件之后,摒棄了之前的“代理操作”,轉變為多方協力的社會網絡連結。讓社會組織、高校、企業也參與到政府決策之中,提升群眾的“參與感”,讓再造社區以及社區建設的一切事務成為生活在其中的居民關心的身邊事。這種參與感的提升首先體現在可行性之中的“提前告知”,獲得居住者的支持本身就是對他們的尊重。其次應該在于參與建設,城中村要改變為一個具有觀賞性的文化景點,或者說文化遺留景點,就需要一以貫之地保持生活狀態。不僅需要再現生活場景,居民的正常生活也應該不受打擾。在這個基礎上,再來討論文化建設。如何讓居民們參與到文化景點建設之中呢?就是要讓城中村居民根據生活中需要改進的細節進行構思,將被動參與變為主動參與,加深情感聯結。
借鑒社區建設的一些特點,除開從社區基本要素考慮以外,也應該考慮社區總體營造的多元化思想,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文化遺景再造的構思:
1.人文教育
巷弄之中的人文教育,首先在“人”,其次在“文”。
要保留人的痕跡,就一定要生活化,具有煙火氣息,而不是淪為沒有實際內涵的、遍地開花的文化旅游街。所謂“人”,就應該有人的記憶,通過文化新景點的成立來構筑關于歷史的多重記憶。要讓觀察的人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生活的痕跡,就要利用多種感官:
(1)路標、牌匾、驛站——景點記憶、地標記憶;
(2)用水泥做的仿古制字或紙漿工藝——文字記憶;
(3)留聲機、CD機、卡帶——唱片記憶、聲音記憶;
(4)服裝料子鋪,皮革加工廠和培訓班——手工記憶……
而“文”更重要的在于“歷史感”。文化景點所需要的歷史感一定是貼合地點特色的,一座城市可以訴說的歷史遼闊無比,從中摘取部分作為城中村文化景點的定義就可以豐富這個景點。例如長沙的太平老街便是在保留巷弄格局下重新整治后的歷史文化旅游街區。它不僅保留了賈誼故居、辛亥革命共進會舊址等等文物古跡和歷史遺址,也留存了許多老字號商鋪,利生鹽號、洞庭春茶館等名老字號與眾多具有文化特色的商家入駐。更由于太平老街的青瓦、屋頂、封火墻、木門窗等傳統建筑格局,讓人一窺幾十年前人們的生活樣貌,使得它現在仍然是長沙的經典景點之一。
除“人”“文”兩點外值得一提的是,城中村文化景點改造既針對已有建筑的改造加工、賦予價值,又可以發掘多重空間,例如空中仿古花園或地下歷史街區。在城市共生導向之下,對于城市空間的最大化利用也是在發掘商業價值中值得思考的問題。歷史街區仍然存在未被發掘的空間——地下。它的合理規劃、發展可以為地面建筑的復興提供支撐,為城市歷史文化的保護與延續、改造與更新提供新的設計思路。[4]同時在吸引游客感官的同時帶來立體化的新奇體驗。
2.綠色生態化——環境景觀、環保生態
一個家庭、一個社區、一個城市都需要生機,綠色植被與生態化建設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生態規劃與城市形態可以互相促進,在已有的城中村綠化改革之中穿插文化元素,將綠色景觀賦予歷史感,營造現場感。相應地建立城中村綠島,將硬性水泥地最大化地轉化為海綿地面,充分運用“海綿城市”的概念,不但滿足城中村居民對于綠化的需要,也有利于城市的蓄水和生態循環。在城市生態空間中穿插文化因素,滿足公眾對環境、動物、植物等觀賞體驗和對人文歷史了解的雙重需要。高品質的休閑體驗感受既來自生態空間里各物種互利、共存的共生關系,[5]又來自對于沉甸甸的歷史記憶所抱有的回溯感,同時更來自城中村居民自身積極參與所形成的城中村生態、文化空間彈性管理。“身臨其境”地讓綠色空間變為綠色時空,把時間變成可塑造的元素。這加深了歷史感的同時也是文化景點的一部分,把文化景觀塑造得更加豐富,同時滿足可持續性的要求。[6]
3.建筑穩固化
在進行城中村改造之前,應該首先與城中村居民溝通,爭取獲得大多數人的理解和支持,避免建造中途的沖突。為了保障施工質量與人員安全,應該與有建筑施工資質的單位進行合作,尤其需要同時關注施工單位的文化景點建筑經歷與城中村改造項目的經歷。通過公開招標來確定值得信賴的施工團隊,并在市政建設監督機構下進行確保現住居民安全的改造。
4.當地特色化
如何擁有身臨其境的文化體驗?這便要求充分挖掘所在地的特色。以長沙市的超級文和友龍蝦館的場景布置為例,店中裝修就是仿照幾十年前的城中村生活實景改造。城中村實景融入現代化建筑的布置之中,成為一種重要的具有文化特征的裝潢與標志。城中村文化景點的塑造同樣也可以納入店面的設計、裝飾之中,甚至可以采納成為某個品牌的特色設計,在宣傳城中村市井生活的同時,也宣傳了城市。這便是城中村文化景點構筑與文化產業化的又一榜樣。
與此同時,可以發掘與當地文化匹配的特色生活文化、風俗習慣節日,與旅游應用平臺進行合作,推出體驗項目。在地特色中還有吸引游客的歷史名人與傳說故事等。城中村居民生活在我們的觀察之下,同樣他們也是觀察城市的人們,可以通過一些生活特殊習慣或帶有特殊記憶的物件來講述一段帶有特色地域性文化生活的故事。
現存的文獻很少提到吸引內生性游客的問題,筆者給予內生性游客的定義就是:已經充分了解、熟悉城中村的居住者或城中村周邊的居民。這些內生性游客已經與城中村有了較為深刻的羈絆和關聯,在日常生活中對于城中村的了解程度都更加深入。這一類人群所需要的不再僅僅是“在地特色”,而將需求點轉向了與特色相平衡的新鮮度。文化景點在城中村的塑造需要讓當地居民體會到生活的轉變,普通的生活不足以吸引他們,而充滿創意感的景點卻可以。他們具有天然的地理優勢,能近距離感受到這種傳承幾代的智慧與習慣,在一成不變之中感受到新奇就是內生性游客最渴望見到的改變。
5.應用衍生化
文化景點的再創造通常伴隨著周邊復古商業街、文化創意產品的衍生設計以及古街攝影等其他產業價值的挖掘。如何準確定義文化遺留景色的價值并充分應用也是值得城市規劃者思考的問題。首先,利用城中村獨有的地理優勢可以進行一些商業街興建。在具有保留在地建筑特色的前提下,融合有名的歷史人物與古跡改造城中村已有的街道。街道店鋪可以進行多元化排布,既可以保留特殊工藝或民間手藝,例如鐘表、琉璃、瓷器等傳統手藝工業;又可以通過招商引資將流行的時尚品牌、網紅打卡地點引入落后地帶。此舉可以激發身處城市中心的“城中村”自身的地理優勢,將文化特色作為一個景點,帶來商業生機。典當鋪改造的茶餐廳、書店、咖啡館經常出沒在文化新景點中,曾經城中村居民相聚娛樂的桌子也成為了獨立的茶館。故地重游但別有一番新體驗,這些就是城中村文化景點改造最渴望見到的畫面。
與此同時,文化遺留景色再造要求現代化改造,將具有煙火氣息的時代生活化場景和現代科技融合。在以“城市復古記憶”為主要景點打造特色的基礎上,充分運用VR虛擬現實技術、電子信息交互系統等符合當今5G社會發展的科技來豐富對文化景點的認識,同時獲得更多維度的體驗感。在具有古典文化氣息的改造景點之處仍然有現代發展的蹤跡,兩者不僅能夠很好地融合使得整個景點以及周邊建設得到基礎技術保障,也是吸引游客的妙招。這能讓大眾看到“新”與“舊”之間有趣的碰撞,兩者產生的火花就是新奇感,新奇感當然能帶來更多的游客。
(四)商業價值評估維度
城中村改造需要考慮成本與發展價值,文化景點塑造也需要進行相應的商業價值評估來吸引投資與政策支持。從城中村的本身價值來看,城中村的規模、人口數目、人口平均收入、對城市貢獻的價值都是評估城中村的重要因素。同時也需要考慮其他重要的因素,比如:城中村地理位置;周邊人口聚集度;潛在顧客轉化程度;周邊商圈數量;當地政策支持程度;當地對口投資額度等都是評估商業價值不可或缺的。
四、結語
城中村的改造一直是城市發展過程中必定面對的難題,同時也是一個需要合理解決的城市普遍問題。考慮到城中村居民以及城中村整體發展與各自城市規劃的要求,本文提出了一種既考慮科學性又考慮成本的改造提升方式——城中村文化景點建設。通過挖掘城中村內在文化價值來創造新的商業新價值和旅游吸引力,本文從可行性與執行方式上進行了簡要闡述。關于城中村文化景點建設的商業價值評估以及貼合城市發展的長期分析,仍然需要進一步深入的模型構建與考察分析。
參考文獻:
[1]吳英杰,羅皓.“城中村”改造:尋求城市發展與經濟利益的協調[J].鄉鎮經濟,2004(7):33-35.
[2]周超.感知價值視角下傳統節慶共生發展“城中村”文化旅游[J].中國商論,2020(1):205-207.
[3]張如翔.體驗經濟時代下,文化空間與城市綜合體的共生[J].中外建筑,2019(1):73-75.
[4]謝凱駿.共生導向的城市歷史街區地下空間規劃策略研究[D].江蘇:中國礦業大學碩士論文,2019:4.
[5]文彤,邱以澄.休閑體驗視角下城市生態空間的共生優化——以昆明翠湖公園為例[J].中國名城,2019(11):50-55.
[6]王雪蓓,王凡,陳舒婷.城市形態發展與綠道規劃的共生關系分析[J].住宅與房地產,2019(5):235.
作者簡介:何 其(2000—),女,漢族,湖南邵陽人,本科在讀,主要從事管理科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