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妮
摘要:為了推進咸陽市創新創業加速發展,進一步發揮咸陽科教資源優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搶占高新技術產業制高點,充分發揮咸陽科學發展的示范、帶動和輻射作用,本文基于現有的創新創業的理論與實踐,優化咸陽市創新創業舉措。本文指出推進創新創業的關鍵在于找出咸陽市發展的潛在優勢,而且這些潛在優勢需要依靠培育“雙創”主體、搭建“雙創”平臺、注重“雙創”渠道、完善“雙創”體制機制、優化“雙創”支持政策等措施來實現,并指出配套的政策體系能引導雙創措施的定向配置推進咸陽市創新創業發展;以構建互聯網虛擬平臺或實體平臺實現空間集聚;營造創新創業文化來提升實施措施的內在動力。
關鍵詞:咸陽市;創新創業;研究
一、培育“雙創”主體
創業者是創業的主體,在充分發揮咸陽市自身人力資源優勢的基礎上,要注重內外配合,從外引進,從內培養,內外并重。充分調動咸陽市社會資源,壯大雙創主體的力量,為雙創提供堅強有力的人才支持。
(一)出臺多項政策措施,鼓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支持陜西中醫藥大學、咸陽師范學院等高校建設創新平臺。
(二)協調安排陜西中醫藥大學、咸陽師范學院等高校的科技人員為駐咸陽市的企業攻關技術問題,同時還可以增強對一些高層次的創新創業人才的吸引。
(三)搭建國內外溝通橋梁。在海外或者境外設立辦事點,吸引海外人才,建立海外人才聯絡點。構建平臺型、引領型以及突破型一體的創新創業平臺,吸引國內外優質人才項目以及資本落地。
(四)引入高端實驗室落地咸陽高新區。例如西安引入的丹·謝赫特曼諾貝爾獎實驗室。
(五)鼓勵高校成立科研創新團隊,鼓勵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
(六)定期舉辦咸陽市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培育項目,積極參加省賽、國賽。
二、構建“雙創”平臺
為了推動創新與創業融為一體,實現創新創業的無縫銜接,需要完善創新創業平臺建設,為了搭建配置齊全、區域協同、方位保障、鏈條融合的局面,就需要一步步穩定有計劃地推進創新創業平臺建設,逐步形成具有專業化、國際化和市場化的創業空間,實現產學研用的轉化通道。
(一)加大對咸陽市新興產業以及優勢產業關鍵技術研發的支持力度,引導企業建立具有研發、試驗與驗證能力的優勢產業服務平臺。
(二)扶持農村、農業,推動農村農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針對其特點,可能無法獨立運營平臺的局面下,可以借助第三方力量。委托機構采用市場化運行模式,給予市場化和資本化運作和服務,成立農村農業一站式信息服務平臺,體現信息化、便利以及低成本化,促進農村、農業創新創業的發展。
(三)重點培育多功能的、集科技、創業、示范、服務、孵化于一體的新型智能平臺。
(四)注重“四眾”創業支撐平臺建設工作。
三、注重“雙創”渠道
(一)成立咸陽市創新創業培訓講師庫。從陜西中醫藥大學、咸陽師范學院等高校、行業挑選創新創業精英擔任導師。為學員們定期帶來創新創業的知識大餐。
(二)通過 “+”孵化機構、“+”專業機構、“+”行業專家、“+”線上平臺等方式,推動社會化服務資源有效供給,加強企業支持政策送達,打通企業鏈接服務渠道,增強企業間互助與合作,幫助創新創業主體發現和把握時機。充分發揮示范區創新創業資源聚集優勢,
(三)注重創新創業培訓和教育的開展。邀請行業導師、咸陽師范學院、陜西中醫藥大學等院校的創新創業導師,定期依據實際情況進行線上結合線下培訓,組織學員參觀雙創基地。
(四)為更好地促進科研團隊、新技術新產品與大企業、應用需求方、投資機構、銀行、行業聯盟、社會組織、孵化機構等進行對接,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例如:中關村“火花”系列活動。
四、完善“雙創”體制機制
(一)將戰略新興產業例如新材料等的新產品,由相關管理部門負責對新產品進行審核,根據需要納入《環評分類管理目錄》。
(二)針對一些新興行業,如物聯網等。定期進行管理監測,并對相關供應出臺更細致的管理政策。
(三)加強政府監管,通過稅務和工商等部門強化事中及事后的監控。逐步取消對眾創空間和孵化園等平臺注冊地址以及數量的限制。
(四)縮減辦事流程,提高效益。大幅度的簡化注銷環節的審查工作。針對注銷范圍以及注銷標準,實是精簡,進一步推動工商、稅務等部門協同改革。
(五)有效推進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機制。
五、優化“雙創”支持政策
(一)免收有關行政事業性收費
印發《咸陽市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針對已畢業的大學生想從事個體經營并符合條件的,從登記之日起3年內可以免除部分費用,例如:登記類、證照類、管理類等各種行政事業性收費。
(二)求職創業補貼
在校期間,獲得過國家助學貸款的畢業生,可以給予求職創業補貼500元;同時將一次性創業補貼的范圍擴大到在校生及畢業三年內的學生,標準為1 000元到 5 000元。
(三)稅收減免
創業創業主體自主創業的,經過資格審查后,給予一定的扶持與資助,例如:三年內可以每年享受3200元的補助,并可以見面當年的城建稅、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等稅負。
(四)創業培訓補貼
鼓勵有創業意愿的創業創業主體參加相關培訓,并可給予適當的補貼。
六、形成“雙創”文化
(一)營造出濃厚的創新創業文化氛圍,激發陜西中醫藥大學、咸陽師范學院等高校廣大師生、各科研院所等各行業各領域創業人員創新創業的熱情,邀請創業導師、創投機構、青年創客等代表,作項目指導和經驗分享,吸引創新創業人員的廣泛參與。
(二)以創業導師“面對面”“創客沙龍”“參觀見學”“創新創業項目路演”“創新創業成果展示”“創新創業教育示范基地開放日”以及“創客之星”頒獎典禮等活動為主線,主要從政策宣講、經驗分享、成果展示、活動帶動、典型激勵等方面,為咸陽市創新創業集中呈現一場創新創業文化盛宴,推動雙創工作再掀新高潮。
(三)高等院校是創新創業的重要基地,高等教育則是雙創文化發展的重要支撐。鼓勵陜西中醫藥大學、咸陽師范學院等高校舉辦創新創業文化節。
總之,咸陽市在推進創新創業過程中一定要清晰定位當前城市雙創發展現狀,盲目制定不切實際的發展戰略不僅不能給城市雙創帶來發展,還有可能會錯失發展機會,盲目追從。咸陽市的優勢很多還有土地和勞動優勢等,可以進一步提升土地優勢,推進咸陽市創新創業的發展。在推動雙創發展的過程中,領導者和決策者首要對對本地區發展現狀進行“診斷”,挖掘潛在優勢,實現差異發展及優勢發展。同時不斷地完善和修改當前計劃,實現本市創新創業的動態發展。
參考文獻:
[1]辜勝阻,李睿.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要激發多元主體活力[J].求是,2015(16):28-30
[2]雍會,張靜.新疆創新創業發展與策略研究[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0):33-38
[3]趙絢麗.中西部創業型經濟發展研究[J].宏觀經濟管理,2013(2):57-58.
[4]孫中博.東北地區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建設的新挑戰與對策[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7(20):129-130
[5]戚湧,王靜.江蘇省大眾創新創業政策評估[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75-81.
基金項目:咸陽發展研究院項目,咸陽市推進創新創業模式研究成果(2020XFZ005)。
作者簡介:劉艷妮(1979—),女,漢族,陜西韓城人,管理學碩士,副教授,主要從事會計及創新創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