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娟
(常州市兒童醫院輸液室,江蘇 常州 213000)
淺靜脈留置針是常規護理操作之一,院門急診輸液室將淺靜脈留置針應用于小兒靜脈輸液中,因其操作簡便、保留時間較長,避免了患兒靜脈反復穿刺的痛苦等優點,受到患兒及其家長以及護士的認可[1]。然而,由于門急診輸液患兒輸液結束后,靜脈留置針的維護仍在其家中進行,患兒家長對留置針維護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對留置針的保留時間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傳統健康宣教,僅由護士單方面向患兒家長進行留置針維護知識的灌輸,受患兒家長文化程度和理解能力的限制,部分患兒家長即便在接受健康宣教后,仍不能完全掌握留置針維護的相關知識和技能,以至于輸液結束回家后,離開護理人員的幫助和指導,發生如穿刺點滲血、管道堵塞、非計劃脫管等不良事件的發生,造成留置針留置時間大大縮短[2]。信息回授法是指在健康宣教結束后,要求受教育者將所接受的信息用自己的語言復述出來,對其表述不正確或不全面之處,教育者再進行強調或再教育,以保證受教育者能完全掌握知識[3]。本文將信息回授法應用于門急診采用靜脈留置針輸液的患兒家長中,有效預防并減少了患兒靜脈留置針留置期間不良事件的發生。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在我院輸液室選擇淺靜脈留置針進行靜脈輸液治療的患兒119例,其中男61例,女58例,年齡1~12歲,將門診號編號后隨機分為試驗組59例和對照組60例?;純杭{入標準為:(1)在本院門急診輸液室進行靜脈輸液治療;(2)靜脈輸液時間≥3 d;(3)排除合并有嚴重皮膚疾病者?;純杭议L納入標準為:(1)自愿選擇靜脈留置針進行靜脈輸液;(2)為患兒監護人,且負責患兒在家中留置針的維護;(3)排除患精神病病史者或認知障礙者;(4)可正常溝通交流;(5)知情同意本次研究。兩組患兒年齡、性別、疾病類型、靜脈輸液時間、靜脈輸液所用藥物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家長年齡、性別、文化程度、與患兒的關系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對患兒家長進行常規淺靜脈留置針維護宣教,試驗組則在此基礎上實施信息回授法,具體如下:(1)宣教階段:患兒家長同意使用留置針,穿刺結束后,應向患兒家長進行留置針維護知識的宣教,如患兒年齡較大,則可同時向患兒進行宣教,內容包括留置針部位皮膚的保護,留置過程中常見的并發癥及預防、處理措施等。告知患兒家長應盡量保證敷料清潔干燥,以防敷料潮濕和松脫;避免壓迫穿刺部位皮膚和皮下組織。如不慎發生留置針滑脫,應立即使用無菌棉球壓迫穿刺點,并輕輕除去敷料。(2)回授階段:要求患兒家長復述所學的知識,包括留置針的維護方法和注意事項,常見意外情況及處理方法等,護士在旁對其復述的內容進行點評,對其復述不正確或不到位之處應再次進行指導,然后要求患兒家長再次復述一遍,以保證患兒家長完全掌握所宣教的知識和內容。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兒使用淺靜脈留置針輸液期間非計劃脫管、管道堵塞、穿刺點滲血等不良事件的發生情況。
雙人核對后將數據錄入SPASS 19.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兩組患兒留置針留置期間不良事件發生情況的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患兒家長在接受信息回授法干預后,患兒使用淺靜脈留置針輸液期間非計劃脫管、管道堵塞、穿刺點滲血等不良事件的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留置針留置期間不良事件發生情況的比較[n(%)]
靜脈留置針具有操作簡便、留置時間長、可較好地保護靜脈等優點,已逐漸應用于門急診靜脈輸液中。然而由于靜脈留置針在門急診輸液室應用期間宣教不到位,部分患兒家長不能完全掌握留置針的維護,導致留置針留置期間出現多種并發癥,縮短了留置針的保留時間,影響了留置針的推廣使用[4]。傳統的健康宣教僅僅是護士單方面的知識灌輸,患者或其家屬表示“聽懂了”的時候,可能并未完全掌握知識和技能。信息回授法要求患兒家長在接受宣教后用自己的語言將所學的知識復述一遍,方便了護士了解其知識的掌握程度,對其掌握不到位或偏差之處給予糾正和再教育,以保證健康宣教的效果。
綜上所述,本文將信息回授法應用于門急診采用淺靜脈留置針進行靜脈輸液的患兒家長中,有效預防并減少了患兒靜脈留置針留置期間不良事件的發生,延長了留置針的使用時間,減輕了患兒的痛苦,提高了護理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