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健,王玉峰,劉 璇,許春紅
(南通大學附屬瑞慈醫院,江蘇 南通 226000)
慢性心衰,即慢性心力衰竭,指的是各類心臟疾病的終末期階段,在老年人群中較為多見,通常情況下,患者在發病后會出現呼吸困難、四肢乏力、體液潴留等不良的癥狀,治療不及時還會對其正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1]。對此,醫院相關負責人必須要引起高度的重視,采取有效的治療、護理措施進行干預,從而較好的改善患者的預后情況。本次研究主要針對慢性心衰患者應用人文關懷護理措施的臨床效果展開分析,匯總如下:
2019年1月-2020年2月,選取隨機數表的方式將前來我院就醫的慢性心衰患者(50例)進行分組,即:比對組、研究組,每組25例,具體數據如下。比對組:男患14例,女患11例,年齡區間50-85,均值(66.53±6.47)歲;研究組:男患13例,女患12例,年齡區間54-84,均值(68.47±7.01)歲。比對2組一般資料,結果均不具統計學差異,P>0.05。
比對組常規護理,包括:病情觀察、飲食指導、藥物干預等;研究組人文關懷護理,主要干預內容如下:
(1)入院時護理:患者在入院后,護理人員必須要主動與其交流,在此期間,必須要保持一個熱情、和藹的態度,詢問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狀況等,同時,還可以為其介紹治療的方案、主治醫生情況等,幫助患者盡早熟悉醫院環境[2]。(2)心理指導:大部分患者由于受到疾病的影響,長期處于臥床休養的狀態,其內心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恐懼、無助感,因此,護理工作人員可以利用自己的閑暇時間加強與患者之間的溝通,了解其內心的顧慮并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進行疏導,從而較好的緩解患者內心的緊張情緒與心理壓力[3]。(3)健康宣教:對科室內所有的慢性心衰患者發放關于疾病的宣傳手冊,及時為患者解答相應的疑問,同時,對于部分文化程度相對較低的患者,護理人員還可借助圖片、視頻等方式為其講解,增強患者對疾病知識的了解和掌握,幫助患者建立一個正確的疾病觀念,提高其治療依從性。(4)豐富生活內容:在病情恢復良好的前提下,護理人員可以在患者住院治療期間為其安排相應的娛樂活動,如:下棋、聽音樂、看視頻等,豐富業余生活,轉移注意力,使患者能夠更好地配合相關的治療,促進患者盡早康復[4]。
常規護理、人文關懷護理后,統計2組慢性心衰患者的臨床護理質量(健康宣教、基礎護理、操作技術、護患溝通)和滿意度評分情況。
2組護理質量評分(健康宣教、基礎護理、操作技術、護患溝通)相比較,研究組(人文關懷護理)顯著高于比對組(常規護理),P<0.05,詳見表1。
表1 2組慢性心衰患者臨床護理質量評分的對比()

表1 2組慢性心衰患者臨床護理質量評分的對比()
組別 例數 健康宣教 基礎護理 操作技術 護患溝通比對組 25 82.46±1.59 81.45±1.56 83.45±2.90 82.97±2.05研究組 25 92.03±1.97 91.07±2.38 92.26±1.55 92.74±1.93 t-21.84 17.34 14.61 18.92 P-0.00 0.00 0.00 0.00
常規護理、人文關懷護理后,研究組慢性心衰患者的滿意度評分(93.67±2.01)顯著高于比對組(84.52±1.75),T=19.21,P=0.00。
慢性心衰,作為一種臨床常見病,具有病程長、易反復、不易治愈等特點,在實際治療期間,大部分患者極易出現一系列負面的心理狀態,進而嚴重影響治療的效果,因此,輔以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就顯得尤為重要。
本次研究中,相關的數據顯示:關于護理質量、滿意度評分指標,2組慢性心衰患者相比較,研究組(人文關懷護理)顯著高于比對組(常規護理),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主要原因分析為,對于慢性心衰患者,在入院治療時,護理人員必須要主動與患者溝通,幫助患者盡早熟悉醫院內的環境。與此同時,為了提高患者自信心,護理工作者還可以從患者的內心入手,充分掌握患者的所思所想,為其介紹疾病的具體信息,增強患者的了解程度[5]。另外,對于部分病情恢復良好的患者,還可指導其參與相應的娛樂活動,轉移其注意力,改善患者的各項不良情緒,使其能夠更好的配合治療。
綜上所述,在慢性心衰患者接受治療期間,可以采取人文關懷護理干預的措施,能夠在一定程度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滿意程度和臨床護理的質量,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