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燕,宋惠秀
(汕尾市海豐縣彭湃紀念醫院,廣東 汕尾 516400)
根據相關調查資料顯示,對于進行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的患者,其中營養不良的患者占比大約為53.6%左右。此外,在進行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的中,,營養不良是最為常見的并發癥之一,也是對其生存質量、治療療效造成影響的主要因素[1]。所以,預防、改善患者的營養不良狀況,給予科學、合理的營養支持,對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臨床治療效果,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選擇在我院進行維持性血液透析的100例為本次研究中的對象,選取的時間段為2018年5月至2020年4月,按照電腦排列序號,將所有研究對象分為參照組與研究組,參照組50例患者,給予常規護理,男32例,女18例;最小年齡29歲,最大年齡76歲,平均(58.65±4.74)歲。研究組50例患者,給予基于營養評估的康復護理,男34例,女16例;最小年齡29歲,最大年齡78歲,平均(59.22±1.43)歲。兩組比較各項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對比。
參照組給予常規護理。研究組基于營養評估的康復護理:采用GNA評分:(1)SGA評分的基礎上,加入實驗室指標。(2)SGA評定:根據以下幾方面進行評分①近期體重變化;②消化道癥狀;③皮下脂肪厚度;④肌肉消耗程度、水腫。測量患者的TSF、MAC,并計算MAMC。(3)實驗室指標包含,①ALB;②PA;③Ch;④BCU;⑤Scr;⑥TF;⑦nPCR[2]。
康復護理措施:(1)定時向患者與家屬宣傳與營養、透析相關的知識,指導其合理膳食。(2)補充足夠的蛋白質,例如①對于1周透析2次的患者,蛋白質量為1.0至1.2g/(kg.d);②對于3次的患者,蛋白質量為1.2至1.5g/(kg.d),主要以優質蛋白為主,不限制患者植物蛋白的攝入量,有利于機體充分攝入蛋白質,保證充分的營養儲存,維持營養。(3)對于重癥營養不良患者,可采用靜脈滴注的方法,注射營養,有利于補充熱量,提供機體蛋白合成的必要氨基酸[3]。(4)每日飲水量,根據其尿量、透析頻率與時間等情況來確定,向患者講解限制水鈉的重要性,以及對疾病恢復有何影響。(5)控制體重,以免引起心衰;及早補充葉酸、B族維生素與維生素C,以免患者因過多丟失維生素,而營養不良。(6)透析可以減少機體聚集的毒素,減輕淋巴細胞、粒細胞功能因毒素造成的損傷,糾正酸中毒、電解質紊亂現象,改善患者的食欲,增加食物攝入量,有利于改善營養不良情況。(7)監督患者的飲食依從性,根據實驗室結果、評估標準,對患者的營養狀態進行評估,調整干預方案[4]。
(1)記錄兩組患者3個月后的營養狀況,白蛋白與血紅蛋白水平等相關情況。
(2)醫院自制評分表,包含飲食依從度、飲食依從行為,滿分10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的依從性越高。
研究組重度營養不良率明顯低于參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營養狀況比較[(%),n=50]
研究組飲食依從態度與飲食依從行為評分,白蛋白水平明顯高于參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飲食依從態度、行為、白蛋白與血紅蛋白水平比較(,n=50)

表2 兩組飲食依從態度、行為、白蛋白與血紅蛋白水平比較(,n=50)
血紅蛋白(g/l)研究組 8.88±1.67 8.33±2.26 43.34±4.15 103.35±5.33參照組 6.25±1.76 7.35±1.24 40.17±4.34 103.38±4.88 t 7.665 2.688 3.723 0.029 P 0.000 0.008 0.000 0.977組別 飲食依從度(分)飲食依從行為(分)白蛋白(g/l)
維持性血液透析能有效的清除患者體內的毒素,對于小分子的清除率也比較高,效果顯著。該方法具有①操作較為簡單;②費用較低等優點,目前已經在臨床上廣泛應用,能起到保護腎功能的作用。并且,采用維持性血液透析的方式進行治療,比較符合機體的生理狀態,可有效的提高患者內環境的穩定性,預防水電解質紊亂、酸堿失調,從而清除患者體內的毒素,控制其血壓水平。
大部分進行維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基本上各項營養指標值均<正常值,從而對其生活質量造成影響。有相關研究顯示,對影響患者的各項因素、指標進行分析后,總結出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營養狀況主要與①蛋白質;②能量攝入;③透析次數等因素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所以,需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營養狀況進行評估、分析,給予飲食指導,才能為患者制定具有針對性、個性化的護理方案。
綜上所述,對進行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給予基于營養評估的康復護理,效果明顯,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提高患者的飲食依從態度、行為及白蛋白水平等,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