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燕敏
(聯勤保障部隊第904醫院,江蘇 無錫 214000)
慢性傷口的患者相對較多,有一些傷口的愈合不能在短時間之內完成,它存在一個階段性的恢復過程,這類慢性傷口需要較長時間的調理,所以針對這種傷口要進行專門的護理,以便促進患者能夠更快的安全的恢復,防止在恢復過程中形成多種不良的表現[1]。
本文研究對象選自2019年3月到2020年5月,通過采用隨機奇偶數的方法將88例研究對象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均44例。本文觀察組中男/女為24/20,對照組中男/女為23/21;觀察組患者入組時年齡在23~82歲,年齡平均(52.16±13.28)歲,對照組患者入組時年齡在22~82歲,年齡平均(53.48±12.89)歲(詳見表1)。兩組入組研究對象經過診斷均得以確診,所有調查對象的臨床資料遞交倫理委員會審核并獲得批準,綜合對上述數據進行統計學驗證,得出兩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本文的所有對照組患者出院以后進行常規的指導,之后進行常規的隨訪,未配合延續性護理。觀察組患者實施延續性護理,具體的護理手段為:
(1)出院前:醫護工作者需要對患者傷口所在部位和傷口的類型進行評估,指導患者進行傷口護理的相關知識,使患者從主觀上意識到對傷口進行護理是必要的[2]。
(2)出院1日:患者的傷情處于較為穩定的時期,醫護工作者應告知患者及其家屬如何在家中進行傷口的清潔和護理,使患者提前準備好進行傷口護理所需要的一切藥品和材料,同時要和患者以及家屬建立緊密的聯系,添加微信群或者微信公眾號等,以方便日后的隨訪。
(3)出院2日:從即日起對患者的隨訪要保持每天進行微信聯系的頻率,及時了解患者病情的恢復狀況,同時對患者的日常習慣等進行了解,如果發現存在對傷口不利的情況或傷口愈合不良的表現,應及時的叮囑患者進行更正和處理。同時要積極的鼓勵患者對自己的相關情況及時更新到微信群當中,以便于醫護工作者能了解患者的情況,針對性的進行處理。
統計兩組患者在經過不同護理之后出現并發癥的發生率,并發癥主要包括創傷性皮炎、穿孔糜爛、創口化膿、創口感染。
通過最新版統計學軟件IBM SPSS26.0對文中數據進行統計學驗證和分析。本文數據所涉及的并發癥的樣本數均進行非參數驗證,通過卡方值(x2)檢驗,其表達通過自然數、百分比(n、%)進行,通過計算P值對上述數據值的最終結果予以表達,并以“P<0.05”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否則無意義。
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8.70%(2例),明顯比對照組的43.48%(10例)低,差異顯著(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創口的愈合屬于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且創口愈合具有階段性的特點,為了有效地促進患者的慢性創口愈合,同時防止相關的醫療資源浪費,避免患者在創口愈合的過程當中出現相關的不良表現和并發癥,要積極的對患者進行相關的護理[3]。
在醫院當中的患者的創口恢復到一定程度以后需要出院,出院以后要及時的做好對患者的隨訪工作,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患者在出院以后傷口還能及時的得到更好的護理保護,對促進患者的完全康復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研究將延續性護理手段應用在對慢性傷口護理當中所發揮的作用,通過對本文結果的研究可看出,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幾率相對對照組而言明顯更低,這說明為患者實施延續性護理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慢性傷口在恢復過程中出現并發癥的幾率,對維持患者具有良好的康復效果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主要是因為延續性護理屬于一種醫院護理的延續,這種護理手段能夠將科學周密的醫院護理延續到患者出院以后,使患者在家中康復的過程中依然能得到來自于醫院醫護工作者的叮囑和周密的指導,使患者在進行傷口康復的過程當中在主觀上認識到進行相關保護的重要性,也能夠從醫護工作者的延續護理當中學到一些進行自我傷口護理和保護的方法,對維持患者自身的傷口清潔性和安全性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樣就能綜合性的促進傷口的盡快康復,也能減少在傷口康復過程中出現的一些不良狀況。
綜上所述,對慢性傷口患者出院后進行延續性護理可有效的降低患者出現并發癥的幾率,對促進患者傷口的恢復發揮了重要作用,是一種優良的護理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