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少華
(茂名市人民醫院,廣東 茂名 525000)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呼吸疾病,是一種由多種因素導致的急性缺血缺氧性呼吸衰竭,屬于危急重癥,具有病情變化快、病死率高等特點,對病人的生命健康存在不利影響[1]。當病人發生ARDS后,需要立即給予呼吸機行通氣治療,以改善病人呼吸困難等癥狀;俯臥位通氣是呼吸機治療的一種治療性體位,能夠較好的改善病人的氧合狀態[2]。但在俯臥位治療的過程中,病人極易發生壓力性損傷、脫管等不良事件,影響臨床治療。因此,在ARDS病人行俯臥位通氣治療時配合綜合性的、全面的護理干預,對于降低壓力性損傷風險具有重要意義。
將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43例ARDS病人納入研究,根據護理方法進行分組,按時間順序將2019年3月至9月的病例設為參照組(n=21),將2019年10月至2020年3月病例設為實驗組(n=22)。參照組中男14例,女7例;年齡31~76歲,平均年齡(45.1±2.6)歲;病程1~3周,平均病程(1.58±0.36)周。實驗組中男13例,女9例;年齡34~78歲,平均年齡(56.2±2.4)歲;病程1~3周,平均病程(1.64±0.37)周。所有研究對象基本信息對比無顯著差別(P>0.05),存在可比性。
1.2.1 參照組
參照組病人選擇俯臥位通氣治療,在ARDS病人通氣過程中,確保至少5名醫務人員,首先由2~3名醫務人員將病人體位調整為側臥位,然后轉為俯臥位,用軟墊將病人的雙肩與髂部抬高,頭偏向一側,并對頭部進行固定;雙側上肢保持半曲狀態,雙下肢自然分開;將心電圖電極及導線放置于背部;俯臥前1h停止鼻飼,通氣期間定期檢查鼻胃管是否出現反流現象;在調整體位時,先夾閉引流管,并將所有的管道都放置于翻轉一側[3]。每次俯臥時間6~9h,每日早晚各1次。
1.2.2 實驗組
實驗組在此基礎上配合綜合護理干預,使用泡沫敷料保護俯臥時受壓的骨突部位、額頭使用凹型啫喱墊、胸部使用啫喱墊減壓,同時使用抬高床頭20°的斜坡臥位,每2小時協助病人俯臥翻身,協助關節部位活動;在通氣過程中,注意觀察引流管或其他管道有無堵塞,確保病人的呼吸道保持通暢,在俯臥位通氣治療情況下,病人口鼻腔內的分泌物會增多,因此加強監護,及時清除改變體位后病人鼻咽喉部的分泌物;定期協助病人叩背或吸痰處理,促進痰液的排出。每次俯臥16小時以上。
觀察對比不同時間段內病人的氧合狀態(動脈血氧分壓(PaO2)、二氧化碳分壓(PaCO2)、血氧飽和度(SpO2)、氧合指數(PaO2/FiO2))及不良事件(低血壓、壓瘡、誤吸、角膜損傷)發生情況。
將數據納入SPSS19.0統計軟件中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t檢驗與x2檢驗,P<0.05可認為有統計學意義,P<0.01有非常顯著性的差異。
所有病人治療后4h、8h的PaO2/FiO2均較前改善,隨著時間的延長,PaO2、SpO2也隨之上升,差異較大(P<0.05),見表1。
表1不同時間段內病人的氧合狀態對比()

表1不同時間段內病人的氧合狀態對比()
時間 例數 PaO2(mmHg) PaCO2(mmHg) SpO2(mmHg) PaO2/FiO2治療后4h 43 75.12±13.57 34.67±8.16 92.53±3.74 131.15±32.42治療后8h 43 81.32±8.04 31.25±7.44 94.31±4.03 176.48±42.20 x2 2.578 2.031 2.123 5.586 P 0.012 0.045 0.037 0.000
實驗組病人的不良事件總發生率9.09%低于參照組的38.10%,差異較大(P<0.05),見表2。

表2 兩組病人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對比[n(%)]
急性呼吸綜合征是由嚴重創傷以及休克等原因導致病人出現呼吸急促等癥狀的危重癥,病人若是未及時接受治療,不僅會損害病人的呼吸系統,誘發機械通氣困難脫機以及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嚴重時還會導致病人出現腎、胃腸等器官功能衰竭。
給予病人機械通氣治療可為其后續治療爭取時間,延長接受治療的時間,有利于改善預后;早期呼吸機通氣治療主要是借助外界機械產生的壓力,強行交換受損肺泡與氧氣之間的位置,提升病人的受氧能力,從而保證病人的生理功能能夠正常運轉。俯臥位通氣有助于改善通氣功能,降低氣道峰壓積吸氧濃度,對于降低肺損傷、氧中毒具有較理想的效果。通過對俯臥位通氣治療的ARDS病人實施綜合性的護理干預,定期更換體位,加強病情監測,導管保護等措施對于降低治療中不安全因素具有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對急性呼吸綜合征病人行俯臥位通氣治療能夠較好的改善病人的氧合狀態,配合綜合護理干預能夠在此基礎上有效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