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燕紅
(佛山高明楊梅醫院,廣東 佛山 528515)
中風后遺癥降低了肢體活動能力,對患者認知事物等也有較大影響,本次研究對常規護理和肢體肌力康復護理進行了對比,展現了肢體肌力康復護理的優勢,提高了肢體的能動性,讓患者在較短的時間內恢復自理能力,保障了患者的社交效果,讓患者能做更多自己喜歡的事情,甚至重新回到工作崗位。肢體肌力康復護理提高了護理操作的針對性,提高了患者康復鍛煉的科學性,提高了肢體肌力的能動性,詳見下述。
選擇2019年1月-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100例患者,用數字表法均分為參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參照組男女比例為27:23;平均年齡為(64.85±6.62)歲。觀察組男女比例為34:16;平均年齡為(64.71±6.25)歲。所有患者中風后均出現了半身不遂等情況,排除患者有其他嚴重臟器疾病等情況。兩組基線資料(P>0.05),有比較價值,但失去統計學意義。
1.2.1 參照組
常規護理:監護患者生命體征,對心率、呼吸等異常情況要及時報告醫生,為患者提供康復訓練內容,叮囑家屬陪伴其訓練,主要包括站立、行走、四肢力量訓練等內容。同時指導患者飲食,保障每日攝入的營養,提高患者睡眠質量,對情緒波動劇烈的患者要及時開展心理護理,提高患者在康復訓練中的主動性。
1.2.2 觀察組
肢體肌力康復護理:①肢體康復訓練:在患者各項指標都穩定的情況下進行,大概一周左右可以開始,每天進行1-2次,每次30分鐘,訓練原則要循序漸進。像上肢訓練主要針對握力,下肢訓練主要針對行走,并以患者自主運動為主,被動運動等作為輔助。讓患者每天進行床上翻身練習,并長期堅持[1]。還要讓患者每天自主進行軀體健康側或者偏癱側坐起動作,背部不依靠任何物體,提高患者坐位平衡能力。當患者坐位平衡能力效果明顯后,進行站立訓練,讓患者自主進行平穩站立,將重心放在偏癱一側的下肢上進行原地踏步聯系,當患側下肢承重能力較好后,讓患者進行步行訓練[2]。然后進行日常生活訓練,包括穿衣、吃飯等。還要根據患者的情況負重訓練,保障肢體肌力的訓練效果,促進患者自主完成。②康復護理:先調整患者體位,一般呈癱側臥位,讓癱側肩胛部向前伸,保持上肢交叉、護抱,下肢輪流交替屈伸,還可以呈健側臥位,或者仰臥位(仰臥位時要必滿頸部緊張造成的反射情況),禁止半坐位。然后對患者的平衡掌控例進行提升,讓患者從坐位平衡開始練習,坐在床邊保持雙腿下垂,之后下地做到椅子上,每天反復10分鐘。還要讓患者進行軀體傾斜訓練,加強平衡能力控制效果,然后進行站立平衡能力訓練,可以通過助手、拐杖、坐椅輔助三種方式完成站立,站立時能左右轉動、前后傾斜等,讓平衡控制能力更好。如果患者存在肢體功能障礙要幫助他進行邁步訓練。在患側腳踝處系上繩子,需要邁步時助手拉動繩子,輔助行走。對待重度肢體功能障礙的患者要讓其進行扶墻邁步訓練,輕度肢體患者要降低癱側肌肉的痙攣、緊張情況。還可以為患者提供肌肉痙攣康復護理等。
在護理第14天用護理滿意度評估表對兩組的護理滿意度進行評分,滿意控制在80-100分、基本滿意控制在60-79分、不滿意控制在59分以下,(總例數-不滿意例數)/總例數×%=總體滿意度。還要對兩組的可從事社會活動、可開始工作、可自理但不能繼續工作等康復良好例數進行統計,并生成康復良好率。
數據處理使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采用頻數(n)、構成比(%)描述,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方法,檢驗水準α=0.05,如果(P<0.05)則數據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后,參照組的護理滿意度差于觀察組,比值數據(P<0.05)統計學意義明顯。詳見表1。

表1 兩組的護理滿意度對比[n(%)]
護理后,參照組的良好率差于觀察組,(P<0.05)符合統計學意義標準。詳見表2。

表2 兩組的良好率對比[n(%)]
中風后遺癥對中樞神經等也會造成影響,但后期好好訓練康復的機會更大。本次研究用常規護理和肢體肌力康復護理進行了對比,發現后者的護理內容更詳盡,保障了患者的自主能動性[3]。肢體肌力康復護理的針對性和科學性更好,實施后患者可以從事社會活動、開始工作、自理但不繼續工作等,提高了肢體肌肉的正常性。肢體肌力康復護理幫助患者重新回歸生活,提高了患者的健康程度,降低了中風后遺癥對患者生活、工作等的影響,降低了肢體肌力的功能障礙程度。而且肢體肌力康復護理的實操內容更充實,強化了患者訓練的力度,提高了患者肢體肌力的改善效果[4]。
綜上所述,使用肢體肌力康復護理提高了對中風后遺癥患者的保護力度,加強了患者肢體肌肉的力量,促進了患者的行動效果,推廣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