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艷影,陳美秀,余志林
(佛山市第二人民醫院,廣東 佛山 528000)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以及人們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的轉變,因慢性疾病導致的腎功能不全患者數量持續增加,終末期腎衰竭患者也越來越多[1]。近年來,研究發現低溫配合可調鈉透析法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預防癥狀性低血壓的發生[2],但不同透析方案存在各自的局限性。
研究選取2018年4月到2019年6月期間在本院行維持血液透析在透析過程中容易發生低血壓的患者,分別隨機實施常規常溫透析,漸進式低溫加可調鈉透析各10次,進行自身對照研究。年齡47-93歲,男15例,女15例,糖尿病腎病14例,系統性紅斑狼瘡腎1例,血管炎相關性腎病1例,高血壓腎病3例,梗阻性腎病4例,慢性腎炎7例。維持透析時間2-120個月,平均(102.3±5.8)個月。入組患者預計生存期≥12個月,根據維持透析處方每周透析3次,每次3.5-4h;治療期間服用正常服用降壓藥物,透析后達干體質量。研究征得倫理委員會批準,及患者和其家屬知情同意。
1.2.1 常規常溫透析
透析器使用poLyful17L或poLyful14L血液透析機AK200S,膜面積1.7cm2或1.4cm2;透析液使用碳酸氫鹽,流量500ml/min;血流量200-250ml/min;超濾量、超濾率保持恒定。透析液37°C,鈉濃度140mmol/L。
1.2.2 漸進式低溫+可調鈉透析
透析初始溫度37°C,逐漸下降調節,每隔30分鐘降0.5°C,60分鐘降至35.5°C,維持120-150分鐘,結束前30分鐘調回36.5-37°C,鈉濃度初始142mmol/L,逐漸上調到145mmol/L透析結束前30分鐘調回140-142mmol/L。其余操作同常規常溫透析。
1.2.3 護理對策
①實施血液透析前,全面準確地評估患者各個組織和器官功能狀態,掌握病程基本情況,針對伴有貧血、低蛋白血癥、糖尿病、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及心功能不全患者應列為低血壓高危患者,積極采取措施消除相關因素,注重透析期間低血壓預防護理。②囑患者開始透析前1-2h適量進餐補充體力,以防發生低血壓;而透析后應避免進餐,以防超濾期有效血容量降低誘發低血壓;透析前做好管路預沖工作,全程監測患者脈搏、血壓變化情況,根據實際病情設置的正確透析參數。③透析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加強病情觀察,注意患者面色變化,詢問是否有惡心、頭痛、頭暈等不適感,如出現異常表現應高度重視立即采取處理措施。④指導患者透析時平臥以降低血流量,適當補充高滲葡萄糖、吸氧護理,合理調整透析液溫度、鈉濃度,暫停超濾,低血壓癥狀無法緩解時需遵醫囑使用升壓藥物治療,必要時停止透析。

表1 不同透析方案低血壓發生率比較(例次,%)
癥狀性低血壓是維持血液透析治療患者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可造成透析不充分、心功能受損等嚴重后果,高齡、嚴重腎病和心功能不全的血液透析患者均為低血壓高危患者,并發低血壓幾率高達75%[3]。實踐表明,透析超濾率低于灌注率時患者有效血容量會出現明顯下降,故導致血壓下降,表現為一系列低血壓癥狀。由此可見,要想預防低血壓的發生首要目標即為改善患者有效血容量,調節透析液鈉濃度以改善血漿滲透壓,維持超濾率與灌注率平衡,是增加有效血容量的重要措施。
綜上所述,維持血液透析治療的低血壓高?;颊邞脻u進式低溫+可調鈉透析方案可有效降低低血壓發生率,積極改善血壓變化,同時配合有效的護理措施能夠顯著減少不良反應,提高透析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