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學,袁耀根,李平飛,郭玉蘭,莫雪玲
(東莞市高埗醫院,廣東 東莞 523000)
急性心肌梗死是因為多種原因引發冠狀動脈閉塞,從而中斷血流,少數患者因為腦部持續性缺血產生組織壞死,癥狀表現為胸骨后疼痛,增加白細胞等[1]。時機理論則是將疾病劃分為五個不同時期,即診斷、穩定、準備、實施和適應。此次研究主要分析基于時機理論的家庭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家屬照顧能力及生活質量情況,內容如下:
隨機抽取我院于2018年12月-2020年12月期間收治的5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4例患者通過隨機數字表方法平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27例。研究中31例男性患者和23例女性患者,年齡跨度61-83歲,平均年齡(72.8±3.5)歲。組間基線資料數據經對比,并無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基礎護理。
觀察組:基于時機理論的家庭護理。①診斷期。患者入院后醫務人員需要增加和患者交流的次數,創建友好的護患關系,對患者心理情況進行評估。②穩定期。醫務人員需要將手術相關事項告知給患者及其家屬,將冠脈支架植入治療目的、意義以及可能出現的風險予以告知,護理人員需要加大對患者家屬的指導力度,指導其怎樣照顧患者。③準備期。如患者符合出院要求,需要加大出院指導力度,指導患者正確用藥、按時用藥,不應擅自增加或者減少藥物服用劑量,并且對照顧者予以感情支持。④調整期。按照醫院實際情況對患者進行隨訪,向患者家屬講解照顧有關知識,協助患者轉變不良生活飲食習慣,創建規律的生活行為習慣,以此改善患者的病情。⑤適應期。依據患者病情恢復情況向其講解飲食藥物和情緒調整,指導患者對工作生活節奏予以調整,使其適應社會。
采用FCTI(照顧能力量表)對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家屬照顧能力進行評估,量表指標包含照顧角色、個人情緒處理、應變能力、提供以及協助,每項評分為0-5分,分數和評估指標呈現負相關性;選擇GQOL-74量表對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估,量表指標包含心理職能、軀體職能、物質職能以及社會功能,每項分數0-100分,分數和評估指標呈現正相關性。
將SPSS21.0統計學軟件應用于此次研究中,對文中涉及數據進行計算,結果均以計量資料呈現,對比組間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患者家屬照顧能力中照顧角色、個人情緒處理、應變能力、提供以及協助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組間數據通過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家屬照顧能力量表(分)
觀察組心理職能、軀體職能、物質職能以及社會功能評分分為(81.65±6.25)分、(83.55±6.14)分、(86.58±8.56)、(85.14±4.12)分;對照組心理職能、軀體職能、物質職能以及社會功能評分分為(70.25±6.14)分、(71.62±6.02)分、(73.14±8.44)、(72.25±4.08)分,組間數據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就目前而言,急性心肌梗死患病率較高,因為對患者心肌損傷嚴重,即使控制病情后患者依舊存在一定程度的后遺癥,對其身心健康產生影響,增加社會負擔[3]。
基于時機理論的家庭護理屬于一種新型模式,將醫療機構過渡至家庭,對家屬的積極作用予以肯定,對患者家庭健康具有維護作用。此次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經護理后照顧能力評分低于對照組,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和基礎護理相比較而言,此護理模式將護理過程劃分為五個階段,對患者及其家屬提供護理指導的基礎上,可對照顧相關信息反饋,護理時重視家庭的重要意義[4-5]。因為患者患病后會刺激身心,因此會出現一系列不良情緒,家屬對患者的安危予以擔心,因此改變了其照顧壓力,健康情況和社會活動。
綜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基于時機理論的家庭護理模式效果良好,可提升患者家屬照顧能力,有助于患者病情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