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 萍
(無錫市第五人民醫院,江蘇 無錫 214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常見的呼吸道疾病,多表現出氣道阻塞與呼吸衰竭,部分患者合并呼吸衰竭[1]。該種疾病病程長、容易復發,難以徹底根治,對患者健康產生嚴重影響,加重患者心理負擔與經濟壓力。因此,根據患者病情提供針對性康復護理措施顯得非常重要。本文分析觀察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接受針對性康復護理取得的康復效果。
從我院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接診的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中選82例。根據接診時間先后分為兩組,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均有41例。對照組患者中男女分別有23例和18例,最小年齡55歲,最大年齡為86歲,平均年齡為(67.3±3.7)歲。觀察組患者中男24例,女17例,患者年齡跨度為56-86歲,平均年齡為(67.9±3.6)歲。分析對比比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常規性資料,并無實質性差異,可進行比較。
對照組實施常規性護理措施,幫助患者完成日常常規檢查,監測生命體征與用藥指導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展開針對性康復護理。具體操作如下:
(1)早期康復鍛煉。依據患者身體狀況早期展開康復鍛煉,指導患者氧療鍛煉、呼吸功能鍛煉以及全身運動等,以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患者生命質量。(2)營養護理。因機械通氣狀態,患者代謝能力高,需予以營養支持以減輕呼吸負荷[2]。可予以患者營養支持,營養支持期間,總熱量應超過8300KJ。如熱量不足還應予以靜養營養支持。(3)預防并發癥護理。護理人員應注意加強并發癥護理。維持病房溫濕度適宜狀態,每隔2h霧化吸入10min。吸痰處理應使用氯化鈉沖洗導管,吸痰時間不可超過1h。(4)生活指導。護理人員應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起居生活習慣,結合患者具體情況指導患者掌握簡單的呼吸鍛煉與骨骼肌放松方法[3]。督促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統計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后肺功能各項指標,包括第一秒用力呼氣量(FEV1)、最大呼氣中段平均流速(MMEF)、呼用力肺活量(FVC)。
通過統計學軟件處理SPSS.20.0,兩組患者的計數資料通過x評分檢驗后,采用百分比來表示;經t原理檢驗后,兩組患者的計量資料采用標準方差()表示,在兩組數據比較P<0.05,的前提下,說明兩組患者組間的差異符合統計學意義。
統計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照組低于觀察組,對照組為75.6%,觀察組為95.1%,差異比較P<0.05,符合統計學意義;對比兩組患者各項肺功能指標,觀察組各項肺功能指標數值要優于對照組,數據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比較
現代化醫學水平提高,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顯著效果,但目前并沒有徹底根治慢阻肺呼吸衰竭的方法[4]。對于此類患者,及早診斷和規范化的治療對改善患者預后,減少并發癥具有明顯效果。對于慢阻肺呼吸衰竭的患者,有效的康復護理措施可明顯提高康復效果和生存質量。隨著人們對現代醫學服務質量要求的提高,傳統的護理方式顯然難以滿足患者的需求。針對性康復護理是一種針對性相對較強的護理方式,主要依據患者病情特點和臨床情況采取的康復護理措施。經有效的康復護理措施可明顯改善癥狀,針對性康復護理措施涵蓋內容相對廣泛,通過有效的康復護理方法改善患者呼吸狀態,減輕呼吸負荷。從此次研究活動結果就能夠了解到,針對性康復護理效果要明顯優于常規性護理。
綜上所述,為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提供針對性康復護理措施,可明顯改善患者的康復效果,有助于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