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俞靈琦
上海科技創新力量若要在生態環保領域進一步發力,那么需要在科技企業和城市生態圈之間搭建更多的橋梁。
在疫情的影響下,“生態環保”的概念伴隨著公共衛生、綠色健康等熱詞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人工智能、物聯網、生物醫藥等前沿技術紛紛加入“生態環保創新”的大浪潮中。
同時,《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施行滿一周年,垃圾分類的概念已經“飛入尋常百姓家”。各類輔助垃圾分類的科技產品亦是層出不窮。
可見,隨著《上海市科技創新“十三五”規劃》提出要“營造綠色宜居環境”的概念,上海正以滿足市民綠色、環保、舒適的環境需求為目標,著力為大氣環境質量改善、水資源保護與高效利用、固體廢物處置利用、綠色宜居生態社區建設提供系統性技術解決方案,營造生態、低碳的城市功能空間,推進生產、生活和生態和諧發展,使城市“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居更佳”。
那么在2020 年,科技創新應如何為生態環保提供有力的支撐呢?
近期,市科委主任張全在調研上海市環境科學研究院的工作后表示,上海市環境科學研究院多年來堅持“服務政府、服務社會”,為環境管理和決策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各項科技攻關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科技平臺的功能性支撐效應已經顯現。

對于下一步如何打好“生態環保的科技攻堅戰”,張全談道:“抓住當前重要的戰略機遇期,按照總書記對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要求,勇攀科研高峰,持續為本市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新路徑、新技術、新成果。要發揮領頭雁和生態環境科技樞紐的作用,聚焦臨港新片區、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等重點區域,凝聚各方科研力量,推進研發實驗室和功能型平臺建設,深入開展各項環境要素的科學研究和實用技術研發,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努力打造一支能打硬仗的高層次生態環境科技人才隊伍。”
上海的這場綠色轉型不僅引領了“新時尚”,提升了城市品質,更在以“生態綠色”為底色的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內釋放出環保產業升級的“新動能”。
筆者認為,2020 年上海科技創新力量若要在生態環保領域進一步發力,那么需要在科技企業和城市生態圈之間搭建更多的橋梁。
一方面,對于復工復產后的市場,科技服務平臺應引導更多市場資源和公共資源與科技企業對接,降低科技企業步入市場時的門檻,減少運營和銷售時的成本。
另一方面,針對科技企業對于發展過程的難題和痛點,相關部門和孵化器應該更及時地了解和溝通,為企業及時申報相關的稅收、人才等扶持政策。
眼下,上海的生態環保領域正一邊貫徹著國家戰略,一邊與上海基礎相結合,服務生態環境管理和支持產業綠色發展。未來,上海仍需要堅持自主攻堅與科研協作相結合,加大環境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突破力度,并堅持制度創新與人才培育相結合,進而不斷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提升生態環境領域的科技創新能力,為持續改善上海生態環境質量,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建立健康宜居的“城市綠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