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華珍
(作者就職于上海新能源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促進中心)
在上海大力推進建設具有全球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背景下,通過分析上海科技創新工作的基礎與優勢,以及科技創新面臨的問題,站在服務于提升全市科技創新工作的角度,從加強人才梯隊建設,加強創新平臺建設,以及創新科技管理制度及理念等方面提出對策建議,為上海提升整體科技創新工作水平提供參考。
科技創新是原創性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總稱,可以分為三類: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現代科技引領的管理創新[1]。創新過程中,高校與科研院所是原始創新的主體,企業是應用型技術創新的主體,而成果轉化則需要高校、科研院所、企業以及政府共同實施。影響科技創新成效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一個地區的科技創新能力,是科學、技術、體制和管理等諸要素相互作用、協同互動的結果[2]。
上海作為我國最大的綜合性經濟中心城市和最重要的人才基地,產業和技術實力雄厚,特別是近年來在持續推動構建“五位一體”創新體系、建設更具活力的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過程中,科技資源配置更加豐富,科技服務環境進一步優化,科技競爭力穩步上升。
1.研發投入逐年增長
近年來,上海市研發經費投入逐年增長,尤其在2010 年之后,上海研發投入呈現出快速上升態勢[3],研發支出占GDP的比重由2014 年的3.58% 上升到2018年的4.16%,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近兩個百分點。上海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23.78 萬元/人,同比增長7.94%,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22 倍[4]。
2.科技創新人才結構進一步優化
通過不斷完善多層次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和服務功能,支持各層次優秀科技人才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據統計,截止到2019 年年底,獲得上海市各類人才培養計劃的優秀科研人員達到1.3 萬千余人。全市從事科技活動的人員超過20 萬,其中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178 位,占全國總數的10%。
3.創新主體資源更加豐富
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雄厚的工業基礎,上海積累了眾多優質的創新主體資源。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上海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頂尖水平,截止到2019 年年底,上海共成立國家級創新平臺160 余個,市級創新平臺近1300 個;截止到2019 年11 月,外商在滬已設立跨國公司地區總部700 余家,其中研發中心456 家,數量全國最多,進一步優化了創新主體資源結構,增強了上海科技創新策源能力。
1.科技金融市場進一步完善

圖1 2014-2018 年R&D 經費支出及其占年度上海市生產總值比重
近年來,上海政府創新科技財政支出、加大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資助力度,以及對科技成果轉化實行稅收優惠等措施鼓勵企業創新,并且以政府基金的方式提供科技創新融資[3],為企業提供更大的科技融資便利。通過實施“科技創新券”,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研發活動的補貼力度。同時在科技信貸、科技資本市場、科技保險,以及科技金融服務平臺建設方面開展了有力的探索,持續推進科技與金融的深層次融合,營造了良好的科技金融市場氛圍。
2.研發與產業結合更加緊密
在引導組建產學研創新聯盟、專業技術服務平臺的基礎上,推動建設各類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近20 家,基本形成多層次、多功能、開放性的功能型平臺體系,為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基本框架提供支撐。當前,已建成平臺的產業培育功能開始顯現,面向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先進制造、新材料等產業,累計集聚高水平團隊1200 余人,產學研合作單位超過1600 家,服務收入超過7 億元,撬動社會投資約60 億元,帶動和培育產業規模近百億元。
3.創新服務機構漸成規模
從總體上看,上海在科技決策咨詢、技術要素流動與配置、科技合作交流、成果轉化與技術轉移等方面已初步形成了一批創新服務專業化機構,擁有孵化器和新型創新服務機構200 余家,服務水平逐步提高,為上海的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提供了加速動力。
4.創新體制機制和生態環境不斷優化
在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取得階段性成效的基礎上,發布實施科改“25 條”,陸續出臺10 余個配套政策,在解決長期以來困擾和制約創新主體的科研經費管理、國際人才引進、股權激勵等方面的問題上正發揮出積極效果。國際金融、經濟、貿易、航運中心建設20 余年成效顯著,上海自貿區和新片區建設扎實推進,為科創中心建設提供了更全面的綜合服務、更開放的制度環境。

圖2 上海知識競爭力指數排名
2019 年11 月14 日,《2019 亞 太 知識競爭力指數》發布,上海在53 個亞太城市和地區中知識競爭力指數從2010 年的第十九位提高到2019 年的第五位。新加坡位居榜首,第二到第四位分別是韓國首爾、日本東京、日本愛知。亞太知識競爭力指數,是對亞太地區53 個領先地區用19項指標進行評估,綜合反映各地區將知識資本轉化為經濟價值和居民財富的能力。自2010 年起連續發布,上海的綜合競爭力穩步提升,見圖2。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依靠要素驅動和資源消耗支撐的發展方式難以為繼,創新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只有強化科技創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才能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高質量發展。上海加快全球有影響的科創中心建設并出臺系列配套政策,吹響了到2030 年,上海要躋身全球重要創新城市的號角。對標新的使命要求和奮斗目標,上海科技創新工作還存在一些“短板”,主要表現為自主創新能力特別是原始創新能力有待加強,在新型材料、芯片、基礎軟件等方面還存在許多“卡脖子”問題;制約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尚未破解,在進行協同創新時各方優勢不能有效發揮[7],傳統要素驅動的觀念和機制還未根本扭轉;創新生態環境需進一步優化,創新活力有待進一步激發;技術研究到成果轉化鏈條薄弱,急需進一步提升中間環節的“翻譯”能力,打造“專業翻譯”基地。
改革開放以來,上海科技創新水平顯著提高,很多領域已處于世界領跑地位,但總體上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十四五”已經到來,我們既要長遠謀劃,也要正視當前問題和需求,新形勢下要用好現有扶持政策,進一步夯實如下三個方面的工作,著力構建科技創新服務生態系統,提升科技創新水平,加快建成全球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進一步拓寬國際科技合作范圍,開放科技創新計劃,吸引和支持國外優秀人才和科研機構參與和領導科技創新活動;鼓勵和支持上海優勢創新主體“走出去”,在國外設立或并購研發機構。利用好科創中心建設的政策優勢,加強人才梯隊建設,培養和造就一大批適應科技創新發展需求、層次結構分明、年齡結構合理的高端人才團隊,為加快全球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堅強的人才保障。
進一步加快轉制科研院所改革與發展,鼓勵與引導承擔產業共性技術研發與服務職能;建設一批高新技術轉移平臺,探索新模式、新業態、新路徑,并以此為基地,構建國際化、資本化、集成化的技術轉移服務體系;加快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布局實施一批重大基礎研究項目發起大科學計劃,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和前沿新興領域夯實基礎,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基礎研究創新體系。建設一批科技項目管理第三方機構,建立完善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形成科技主管部門抓宏觀方向與第三方項目管理機構抓落實相結合的科技計劃項目管理機制,服務科技創新發展。
健全和完善科技創新評估制度,優化科技評價指標體系,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的系數和權重,培養科研人員正確的價值取向,加強與市場的交流和溝通,圍繞產業鏈,促進創新鏈的發展。引導科技管理人員轉變工作思路,在制度保障的前提下,要更加注重“管理”與“服務”的工作,進一步提升自身能力,當好高級翻譯,在政府與市場之間做到信息加工不偏移,信息傳遞不疏漏,使科技管理工作從后臺走向前臺,為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提供更強大的支撐。
建設全球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是對上海市創新系統協調運作能力的極大挑戰,不僅需要區域內單個組織創新能力的提升,同時還需要個體間、組織間形成協同和聚集效應;不僅需要科技體制機制進一步創新,還需要科技管理理念的創新,實現科技管理部門職能從研發管理到創新服務的角色轉變。通過改革創新,不斷推進科創中心建設步伐,為支撐科技強國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