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娣
[摘要]習近平“扶貧+扶志+扶智”理念是他在的農村生活、基層工作以及擔任國家領導人后對扶貧工作的思考和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梳理這一過程的理論思考與實踐,對研究習近平扶貧思想和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扶貧;扶志;扶智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在脫貧攻堅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時間點上,各地通過“扶貧+扶志+扶智”的模式,多措并舉,增強了貧困戶的主觀能動性,提升了他們的素質與技能,增強了脫貧的內生動力。
一、“扶貧+扶志+扶智”理念的萌芽:梁家河插隊時期
習近平曾深情地說:“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指出:“梁家河的插隊經歷,形成了習近平的早期扶貧思想。”從《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和《梁家河》書中可以看到:青年習近平非常注重思想改造和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
改造游手好閑的“二流子”。習近平在梁家河插隊期間,有個社員游手好閑,經常偷雞摸狗,社員對他進行打罵、批斗也沒有任何改觀。習近平通過耐心細致地跟他做思想工作,使這名大家眼中的“二流子”開始轉變,積極參加勞動,成為了一名好社員。思想是行動的先導。通過思想的改造,完全可以使一個人的行為發生變化。
說服群眾打淤地壩。為了增加梁家河的耕地面積,習近平提出了打淤地壩的設想。當時村里有一些觀念保守的老人反對,但是習近平并沒有放棄。他專門找水利專家來梁家河進行現場考察,計算相關數據,用科學的設計數據來一點點地做群眾的工作。同時,他還找了在當地有威望的王憲平出面來協調,做通了村民的工作。這個淤地壩成為了梁家河最大的、最平整的一塊良田,作物產量得到了提高。
克服困難辦沼氣。試辦沼氣時,有村民說風涼話:“要是沼氣能點燈煮飯,除非母雞叫鳴,公雞下蛋!”甚至有人斷言說“沼氣過不了秦嶺!”但習近平說:“困難面前有我們,我們面前無困難!”就是在這樣的信念下,習近平帶領村民終于克服了重重難題,建成了陜西的第一口沼氣池。
辦掃盲班。習近平特別強調學習文化知識的重要性,他說“年輕人如果不識字、不學習,以后是沒有出路的”。習近平特意辦了村民掃盲班,除了教村民識字,還給大家講大山外面的世界,以談天說地的方式讓村民輕松愉快地了解人文地理知識,普及文化知識,想方設法讓村民學習文化。
可見,青年習近平在梁家河時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已經將思想教育與文化教育融入反貧困的實踐中。所以說,梁家河時期是習近平“扶貧+扶志+扶智”理念的萌芽階段。
二、“扶貧+扶志+扶智”理念的形成:地方從政實踐時期
從河北正定到福建寧德,習近平在長期地方基層的工作實踐中深刻地認識到:脫貧工作需要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兩手抓,兩者互相協調、促進。
(一)正定:科技興縣、人才興縣、文化興縣
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習近平擔任河北省正定縣委副書記和書記。當時,正定縣是聞名全國的糧食高產縣,但是同時在正定有些農民連溫飽也無法得到保證。習近平從科技、人才、文化等方面著手,大膽改革,他說“人才是發展經濟、翻番致富的根本。”1982年12月習近平在全縣精神文明建設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代表會議上強調“真正把精神文明建設當作戰略方針來抓”。在1984年2月8日的縣委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強調“落實農村經濟政策需解決思想問題”。在1984年3月2日全縣傳達省委召開的地市縣委書記會議精神會議上,習近平強調“發展農業、農村經濟要多一些戰略眼光”,指出“大力發展農村的文化、教育和科學事業。一年生產,三年科技,十年教育。”科技興縣、人才興縣、文化興縣等策略,讓正定縣擺脫了“高產窮縣”的帽子,逐步走向了致富的道路。
(二)寧德:擺脫意識和思路的“貧困”
1988年6月,習近平被調任福建省寧德地委書記。當時,寧德地區九個縣,有六個是貧困縣,脫貧形勢十分嚴峻。習近平沉下心到基層搞調查研究,他走遍了9個縣,跑遍了全地區絕大部分鄉鎮,了解縣情區情,了解民生狀況,全力推動寧德擺脫貧困。1988年9月,習近平在調查后寫下了《弱鳥如何先飛》一文,認為脫貧首先要解決觀念上的貧困。文章一針見血地指出“扶貧先要扶志,要從思想上淡化‘貧困意識。不要言必稱貧,處處說貧。”
1989年2月,習近平在《正確處理閩東經濟發展的六個關系》一文中強調“科技教育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指出“要把科技教育作為閩東經濟社會發展的頭等大事來抓”。1989年12月,習近平在《建設好貧困地區的精神文明》一文中強調,“精神文明建設是實施脫貧致富戰略的重大內容之一”,“把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學文化建設貫穿于脫貧致富的整個過程”。習近平強調引導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提倡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脫貧致富的必要條件……我們切不可物質上脫貧了,精神上卻愚昧了”。他認為,真正意義上的脫貧致富要做到兩方面:一方面要讓人民過上比較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技文化水平。閩東發展面臨巨大壓力,有人信心不足,有人甚至怨天尤人。習近平在《閩東之光》一文中提倡要發現閩東的光彩和閃亮點,“認識到自身的光彩,才有自信心、自尊心,才有蓬勃奮進的動力。”他還主動提出召開新聞部門記者座談會,與新聞媒體坦誠溝通,希望媒體多宣傳閩東的正能量,增強閩東人民的信心,鼓舞閩東人民的斗志。
習近平在1990年離開寧德時,全區94%的貧困戶已經基本解決溫飽問題。《擺脫貧困》一書記錄了這一時期脫貧工作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在書中,習近平明確指出:全書的題目叫做“擺脫貧困”,其意義首先在于擺脫意識和思路的“貧困”。可以看到,習近平關于“扶貧+扶志+扶智”的理念已經初步形成,并在基層付諸實踐。
三、“扶貧+扶志+扶智”理念的成熟:擔任黨和國家領導人時期
多年的農村生活和地方從政經歷,讓習近平深切關注中國農村的發展,關心貧困群眾的生活。在擔任黨和國家領導人后,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后,扶貧成為習近平最關注的工作之一。他走遍了全國十一個山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對扶貧工作進行了深入地考察和思考。
2012年12月在河北省阜平縣看望困難群眾時,習近平強調:“要堅定信心。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他還叮囑駱駝灣村民唐榮斌要把小孫子的教育搞好,說希望在下一代,下一代要過好生活,首先得有文化。2013年11月,習近平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排碧鄉十八洞村同村干部和村民座談時指出,“脫貧致富,貴在立志,只要有志氣、有信心,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一句話抓住了脫貧工作的關鍵。不久,習近平同山東省菏澤市及縣區主要負責同志進行座談,他又強調“要緊緊扭住教育這個脫貧致富的根本之策”。2015年11月,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強調,“脫貧致富終究要靠貧困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實現。”要引導和支持所有有勞動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雙手開創美好明天。2016年7月,習近平在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上強調,“擺脫貧困首要并不是擺脫物質的貧困,而是擺脫意識和思路的貧困。扶貧必扶智,治貧先治愚。貧窮并不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頭腦空空,怕的是知識匱乏、精神委頓。脫貧致富不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腦袋。”
2017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看望慰問河北張家口基層干部群眾時,同貧困戶計算一年的收成和支出,強調“要把扶貧同扶志結合起來,著力激發貧困群眾發展生產、脫貧致富的主動性,著力培育貧困群眾自力更生的意識和觀念,引導廣大群眾依靠勤勞雙手和頑強意志實現脫貧致富。”6月,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上強調,加大內生動力培育力度。如果沒有內在動力,而僅僅靠外部的幫扶,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扶貧要同扶智、扶志結合起來。智和志是內力、內因。”12月,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把扶貧和扶志、扶智結合起來,……變輸血為造血,實現可持續穩固脫貧。”
2018年2月,習近平在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座談會上強調,“注重激發內生動力。貧困群眾既是脫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要加強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激發貧困群眾積極性和主動性,激勵和引導他們靠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改進幫扶方式,提倡多勞多得,營造勤勞致富、光榮脫貧氛圍。”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要求堅持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正確處理外部幫扶和貧困群眾自身努力的關系。10月,國務院扶貧辦、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等13個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開展扶貧扶志行動的意見》,就進一步加強扶貧扶志工作,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和措施。
在全面打好脫貧攻堅戰的實踐中,習近平“扶貧+扶志+扶智”理念得到進一步充實完善,并在基層廣泛實踐開來,有效提振了貧困群眾的“精氣神”,激發了貧困群眾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內生動力,堅定了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
[參考文獻]
[1]中央黨校采訪實錄編輯室.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7.
[2]梁家河[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8.
[3]習近平.知之深 愛之切[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
[4]習近平.擺脫貧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