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春燕 樸晉康
[摘要]本文對黨的民族政策內涵在不同時期的歷史演進進行分析。分別闡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以及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民族政策,闡述了黨的民族政策的歷史發展變化過程及中國共產黨在各個歷史時期對待少數民族的態度和政策。
[關鍵詞]黨的民族政策;延邊朝鮮族社會;歷史;演進
事物總是處于運動變化發展過程中,黨的民族政策也是不斷演進的。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實事求是,根據客觀存在的事實,把馬克思主義關于民族問題的基本理論同中國多民族的國情相結合,在不同歷史時期調整黨的民族政策,不斷完善黨的民族政策體系,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制定和執行了一系列民族政策。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初具雛形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黨的民族政策體系形成發展的重要階段,中國共產黨在政治、經濟、文化各領域均采取平等態度和優惠政策,以解決關乎少數民族人民切身利益問題,促進了民族地區的解放和發展。
(一)國內革命戰爭及土地革命時期——民族自決 平等團結
中國共產黨建黨以來,堅持在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指導下,依據共產國際的決議和蘇聯社會處理民族問題的實踐經驗,民族平等的原則來解決中國的民族問題。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主張實施民族自決權和聯邦制,消滅民族壓迫制度。中共二大、三大,就民族自決權問題均有所闡述,認為“西藏、蒙古、新疆、青海等地與中國本部的關系由各該民族自決”。不同于列寧所認為的民族自決權是指:“用革命的手段,摧毀舊的、帝國主義用強制方式建立起來的殖民關系,實行各民族真正自愿、平等的聯合。”中國共產黨強調的是聯邦制下的民族自決權,這與中國共產黨后期提出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有本質區別的,這些差異在1931年通過的《憲法大綱》《關于蒙古工作的指示信》等文件中均有所體現,如針對國民黨欺辱壓迫國內弱小民族問題,中國共產黨主張民族自決,鼓勵弱小民族組織獨立的政府和國家;針對日本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中國共產黨主張各民族團結一致、同仇敵愾,抵抗侵略者。
1930年6月《滿洲省委關于在滿洲高麗人問題的提案》中明確指出:“中國蘇維埃政府保障在滿洲高麗人之居住自由及經濟生活之向上發展(同樣與中國境內之諸民族)。”1934年6月,中共滿洲省委給中共中央的信中又指出,在東北地區的人民包括“朝鮮人”,“都一律平等,都是人民革命政府下的公民。”可見,在這一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針對包括朝鮮族在內的各個民族的政策態度明確,強調漢族、滿族、蒙族、高麗、苗族、黎族等各個民族不論男女、所從事的工作以及宗教信仰有何不同,都是蘇維埃共和國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國際國內嚴峻緊張局勢下,對各個民族采取的民族政策主要是強調各民族平等、團結。平等主要是指各民族都享有討論和決定國家事務的權利,即法律上一切平等;團結是指在面對外強侵略的形勢下,各民族要緊密團結、眾志成城抵御外敵,并主張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語言文字,宗教信仰自由。
(二)抗日戰爭時期——團結抗日 統一國家
抗日戰爭時期,在中國面臨外敵侵略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制定和實施了有利于團結各族人民共同抗戰的民族政策。這一時期仍然提及“聯邦制”,但也有忽略這一提法,主張各民族聯合抗日,建立統一的國家。1937年8月15日,《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提出:“動員蒙民回民及其他一切少數民族,在民族自決民族自治的原則下,共同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陜甘寧邊區成立了專門的民族問題研究機構,就蒙古族、回族等少數民族進行研究,確定了不被承認的回族為一個民族。1941年頒布的《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創造性的提出“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區”,這一提法對完善黨的民族政策具有歷史性意義。
繼續堅持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政策,“提倡漢人用平等的態度和各族接觸,同時禁止任何對他們帶侮辱性與歧視性的言語、文字、與行動。”反對大漢族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扶植和幫助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經濟文化;改進生產技術:改善交通;救濟貧困人民;實施國民教育,尊重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注重培養少數民族干部,“堅決實行不打回民土豪”;提出了解決民族問題的新方式——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這為后期黨的民族政策體系形成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這些政策表明中國共產黨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權利及建立統一戰線的態度和決心。
(三)解放戰爭時期——區域自治 求得解放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根據國情的變化,在各解放區內進一步貫徹實施民族綱領政策,團結各族人民擊敗國民黨,為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打好群眾基礎,也為后期黨的民族政策體系得以形成和確立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
根據中國民族問題發展的實際,這一時期很少提及民族自決原則,主張建立單一制的民主共和國,“在少數民族區域,應承認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及其自治權。”認為“只有從經濟、文化上真正提高,才能有實質的、而不是形式上的民族平等。”使民族平等由政治和法律上平等擴展到經濟文化領域。結合馬克思主義的區域自治理論,在“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應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區的人口多少和區域大小,分別建立各種民族自治機關。”中國共產黨主張在各少數民族地區建立自治機關,包括省、市、旗縣、鄉鎮、村、街道等各類自治區域,規定了自治機關享有的權利,明確了各自治區域擔負的責任,并最終實施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建立了內蒙古自治區,這就使黨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由理論走向實踐。同時,在解放戰爭時期,少數民族享有參與管理國家事務和本民族事務的權利、享有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幫助少數民族發展政治經濟、保護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化和風俗習慣,使黨的民族綱領政策進一步完善,初步形成黨的民族政策體系。
二、社會主義建設初步探索時期:遭受挫折
新中國成立之后,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步探索時期,黨的民族政策采取了一脈相承原則,在繼承以往民族政策的基礎上,積極探索針對少數民族及少數民族地區應采取的方針政策,為中國民族政策體系的建立和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一)新中國成立初期黨的民族工作開局良好
1949年通過的《共同綱領》用了一個章節就黨的民族政策綱領進行闡述,為對民族地區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調節民族關系、保障民族權利提供了法律依據。《共同綱領》指出“人民政府應幫助各少數民族的人民大眾發展其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的建設事業。”
培養民族干部,發展地區經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培養和造就很多少數民族人才和干部,形成了較好的培養模式和工作機制。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對西北局下達的《關于大量吸收和培養少數民族干部的指示》中指出:“在一切工作中堅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政策外,各級政權機關均應按各民族人口多少,分配名額,……要徹底解決民族問題,完全孤立民族反動派,沒有大批從少數民族出身的共產主義干部,是不可能的。”為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實現各地區的優勢互補,中國共產黨結合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特點和條件,對少數民族地區采取一些特殊優惠政策,而其中的民族貿易“三項照顧”政策即“自由資金、利潤留成和價格補貼”,在保障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礎上,改善了民族地區的生產條件,完善了財稅體制,促進了民族貿易發展。
保護語言文字,發展民族文化。“各少數民族均有發展其語言、文字、保持或改革其風俗習慣及宗教信仰的自由。”1949年成立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1950年起,全國州一級自治地方建立專業民族文藝團體;1952年,教育部增設民族教育司,以挖掘和搶救少數民族民俗文化。尊重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認為“一切散居的少數民族成分,無論在社會上,在工廠、學校、團體、機關和部隊中,均有自由保持或改革其民族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的權利,別人不得干涉,并須加以尊重和照顧。”
(二)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后黨的民族政策出現失誤
新中國成立后,全國形勢發展良好,黨的民族工作也有了良好的開局,但在隨后的發展過程中并沒能很好的堅持和發展下去。1957年反右斗爭擴大化后,黨的一些民族政策遭受到挫折;1958年,“左”傾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給全國各地的國民經濟發展造成損失,少數民族地區也不例外;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出現了嚴重背離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現象,各級民族機構被取消,將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視為一種落后的文化,停辦民族院校。
雖然很多政策未能很好的貫徹實施,但社會制度發生變化,國家也為解決民族問題提出了具體、有利的民族發展政策措施,重視少數民族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如1958年,國家對生活困難的民族地區減征農業稅;1975年1月,四屆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憲法》強調各級國家機關應當“積極支持各少數民族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為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尤其為促進農耕業和畜牧業的發展,修建基礎設施,并對其給予財政援助和支持,始終堅持民族貿易三項照顧政策,在利率、稅收等方面給予民族地區適當的照顧。
三、改革開放及社會轉型時期:恢復發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糾正了“民族問題就是階級問題”的“左”傾錯誤,黨的民族政策得到恢復和發展,認為發展經濟、政治,推動全民族不斷前進是“民族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時代的要求”。
(一)改革開放初期——“撥亂反正”
以1979年鄧小平在全國政協五屆二次會議上的報告為標志,中國共產黨對民族工作領域進行撥亂反正,各項民族政策得以恢復和發展,民族機構得以恢復建立,鄧小平指出:“解決民族問題,中國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國聯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區域自治的制度。我們認為這個制度比較好,適合中國的情況。”將民族的發展作為解決民族問題的核心和關鍵。
首先,將黨的民族平等政策落到實處。1981年4月21日,中共中央書記處提出要“逐步實現各民族事實上的平等”。一方面,加強民族法制建設,完善民族平等權利相關法律法規;另一方面,建立民族自治鄉等,使散居在非聚集區、雜聚在各處的少數民族的權利平等問題得到解決,選拔任用少數民族干部,保障少數民族順利參與生產生活、參與國家事務管理。
其次,將黨的民族團結政策落到實處。“一條是要增強團結,一條是要加快建設。搞好團結,才能搞好建設;建設搞好了,團結就有更鞏固的基礎。一方面在思想上強調促進民族團結,建立“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已經確立”。進行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教育,將理論教育與理想教育相結合,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推動民族團結發展;另一方面在少數民族聚居區平反冤假錯案,并對其中的被平反的上層人士在工作和生活上給予妥善安置,建立和諧民族關系。
再次,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得到恢復和發展。1984年5月31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恢復了先前合理的民族區域自治權,自治權和平等權得到保障,包括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涼山彝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等自治區域根據本民族發展實際,制訂了民族自治條例,民族區域自治法制體系日趨完善,主張扶持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政治、文化、教育、衛生等各方面發展,并在財政稅收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舉措。
最后,經濟的恢復發展與文化繁榮進步。隨著全國政治環境的優化,經濟、文化領域的改革也日見成效。經濟上,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實現了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打破了舊有的管理制度,人民公社制度被取消;為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升了農產品的價格等,改善了農民的經濟條件。文化上,摒棄了以往的民族歧視和民族同化政策,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語言文化和傳統習慣,并鼓勵少數民族之間相互學習和借鑒各自文化發展中的精華,促進全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二)經濟轉型期——充實完善
經過幾年的恢復發展,黨的民族工作逐漸轉入正軌,民族政策進一步完善,朝著規范化、法制化方向發展。1990年9月,從戰略全局角度強調民族團結的重要性,提出“三個離不開”,要將民族團結與民族的發展相結合,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繁榮。
為反駁西方國家就人權問題對中國的攻擊,中國共產黨重視對中國的民族平等政策進行國際宣傳。與此同時,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教育,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進一步貫徹《民族區域自治法》。重視提高少數民族的思想政治素質,培養少數民族干部和人才,提高其理論水平和處理民族問題及其他問題的能力。
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經濟上,采取優惠的邊境貿易政策,實施“西部大開發”和“興邊富民行動”,設專款對少數民族地區進行補助和支援,對民族企業和民族產品給予政策支持和鼓勵等。文化上,主張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保護民族文化,實施“萬里邊疆文化長廊”工程,建立文化基礎設施,鼓勵民族出版事業,發展高等教育事業,保護民族文物等,促進民族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共同繁榮。
(三)21世紀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同心協力共筑民族夢
民族問題關系到社會的全面發展,2003年,在全國政協十屆一次會議上,胡錦濤指出“落實十六大確定的各項任務,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就是要更好地實現各民族的共同繁榮發展。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需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這就是我們新世紀新階段的主題。”在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兩個共同”是處理民族問題的根本原則。
堅持民族平等,反對差別對待。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對人口較少民族的發展問題予以高度重視并做出重要批示,主張各民族政治平等、經濟平等、文化平等,即主張堅持貫徹執行黨的系列民族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興邊富民行動》,統籌城鄉、區域發展,逐步縮小民族、區域之間的發展差距;保護民族文物,繁榮民族文化,建立現代化的民族教育模式等。
修訂法律法規,完善區域自治。修訂《民族區域自治法》,正式確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政治地位,重申黨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對解決民族問題的重要性及其歷史地位,完善黨的民族區域自治相關法律法規,認為“民族區域自治,作為黨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一條基本經驗不容質疑,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動搖,作為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一條基本經驗不容削弱。”對各級國家機關的權責做出規定:重視培養少數民族干部,加強少數民族干部隊伍建設。同時,加大對民族地區經濟支持和扶持力度,經濟領域的財政政策、金融政策、貿易政策、邊境富民政策、扶持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政策等,都為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2014年3月,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上,習近平指出“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就是要旗幟鮮明地堅持和完善黨和國家關于民族問題的基本理論、基本政策、基本法律、基本制度以及體制機制,就是要使每個民族、每個公民團結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面旗幟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即是說,在21世紀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中國共產黨要繼續堅持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的基本原則,團結帶領少數民族,同心協力共筑中國夢、民族夢。
黨的民族政策內涵在不同時期的歷史演進過程,即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到社會主義建設初步探索時期,再到改革開放及社會轉型時期,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少數民族,推翻了民族壓迫、實現了民族的獨立和解放,促進了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的共同繁榮,構建了平等和諧的民族關系,為團結帶領少數民族人民共同發展,實現中國夢、民族夢打下堅實基礎。
四、結論
延邊朝鮮族作為“遷入的跨界民族”,加入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歷史過程,經歷了清、民國、偽滿、解放戰爭等歷史時期,但是只有中國共產黨實行民族團結、平等政策,才使延邊朝鮮族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緊緊地維系于中華民族的大家庭,又牢牢地融合于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創造活動,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列寧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綱領草案》中提出:“廢除等級制,全體公民不分性別、宗教信仰、種族和民族一律平等。”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這一原則,并為促進民族平等、團結、共同繁榮做出不懈努力。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延邊朝鮮族社會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無論是西部大開發還是邊境富民政策,亦或是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都為延邊朝鮮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機遇,為繁榮民族文化提供便利。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關于民族問題的基本理論同中國多民族的國情相結合,在建設社會主義事業中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制定和執行了一系列民族政策。實踐證明,黨的民族政策是完全正確和成功的。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l冊)[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1991:141
[2]楊昭全,李鐵環.東北地區朝鮮人革命斗爭資料匯編[M].遼寧民族出版社,1992:714.
[3]中央檔案館等編.東北地區革命歷史文件匯集(甲18)[M].1989:161.
[4]中共中央統戰部.民族問題文獻匯編[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553.
[5]林木.1952年頌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J].黨史博覽,2012(8):2+59.
[6]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39.
[7]吳建國.馬勇.肖瓊.西部大開發與興邊富民行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8]中共中央.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J].學習與實踐,1994(9):4.
[9]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編.列寧論民族問題(上)[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