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汝財
[摘要]近四十年來,學界關于研究李達的學術史脈絡大致分四階段:1978年—1990年為起步階段,建立李達研究的基本架構,基本解決李達歷史地位及評價定論;1990年—2000年為初步拓展階段,加強李達信仰及精神品質的研究;2001年—2010年為持續深化階段,側重結合現實研究李達;2010年后為整體綜合和系統研究階段,在多領域特別是李達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跨學科研究方面有深入。
[關鍵詞]李達;生平思想;研究;綜述
李達生平思想研究萌芽于20世紀30年代,主要是同時代人感知李達思想、學術成果的影響并作出評價。主要代表是毛澤東和艾思奇等人對李達著作和貢獻的評價。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在長期實踐探索中,產生了郭沫若、李達、艾思奇、翦伯贊、范文瀾、呂振羽、馬寅初、費孝通、錢鐘書等一大批名家大師,為我國當代哲學社會科學發展進行了開拓性努力。”①李達生平思想研究日益成為一門“顯學”。從學術史上說,近四十年來李達生平思想研究大致有四階段的發展,各階段各有不同側重視角。
一、1978年—1990年研究的起步階段
學術界對李達的研究始于“文革”結束后。1978年5月,陶德麟根據李達生前的意見修改《唯物辯證法大綱》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成為改革開放時期哲學問題上撥亂反正的一部重要著作。《人民日報》等報刊作了評價,認為這是李達繼著《現代社會學》《社會學大綱》后又一部代表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水平的杰出著作。隨后《哲學研究》首發毛澤東寫給李達的三封信,全國各大報刊轉載,為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之先聲。《李達文集》四卷1981年—1988年相繼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各地還整理出版《唯物辯證法大綱》《經濟學大綱》《<實踐論><矛盾論>解說》《法理學大綱》等。
改革開放后十余年形成一個李達研究的小高潮。武漢大學先是有哲學系教師座談,繼而1986年舉行紀念李達誕辰95周年學術思想討論會,出版論文集。1990年首都學術界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紀念李達誕辰100周年座談會,高度評價李達的一生。胡喬木指出:“李達同志是我們黨杰出的馬克思主義宣傳家、理論家、教育家、著作家,他是多方面的學者。李達同志是中國共產黨的發起人之一,也是我們黨早期的領導人之一。”胡繩認為李達是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驅”。同時在廣州、冷水灘、武漢等地先后就李達的生平與論著思想進行學術討論。在李達家鄉湖南冷水灘市舉辦“紀念李達誕辰100周年學術座談會”和紀念大會,全國90余名專家學者參加,出版論文集《紀念李達誕辰一百周年——中國現代哲學與文化(續集)》。這十年有200余篇研究文章和多部專著,如宋鏡明著《李達傳記》、王炯華著《李達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等,建立了李達研究的基本架構。
二、1990年—2000年研究的初步拓展階段
1990年李達誕辰100周年到2000年武漢大學舉行“紀念李達同志誕辰110周年——深切地悼念偉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李達同志”大會,是李達生平思想研究的初步拓展階段。首先,這一階段出版了王炯華著《李達》、②李其駒等主編《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丁曉強著《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李達》、③許全興等著《中國現代哲學史》、何繼良著《李達研究》、④宋鏡明著《李達》、丁曉強與李立志合著《李達學術思想評傳》等多部綜合研究和懷念文集。其次,初步拓展了李達思想研究的領域。有學者研究李達國情認識的思想,注重李達信仰堅定性及精神品質的研究,在傳播馬克思主義方面更注重比較研究明確其特性。論文有譚雙泉的《李達早期社會主義觀》、胡敏中的《論李達的學風和信念》、劉伏海的《試論李達的道德觀》、張清芳與馬佩英的《李達哲學思想論》等等。這一階段還有李達與呂振羽的史學交往方面研究論文,如《李達與呂振羽的史學淵源》《李達與呂振羽的師生情》。
三、2001年—2010年研究的持續深化階段
2001年以來的十年是李達研究的持續深化階段。高校有一批碩博學位論文選題研究李達。陸續有十余項研究李達的國家和省社科基金項目,最著名的是武漢大學汪信硯主持的“李達全集整理與研究”重大項目。2010年在湖南永州召開“李達與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紀念李達同志誕辰120周年”學術研討會。這一階段的特點是更緊密結合現實拓展具體領域的思想研究,比如李達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研究。同時出現規模化深入研究,如召開“李達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專題研討會,武漢大學舉辦紀念李達重建哲學系50周年紀念大會。
從研究的主要方面來看。一是生平事跡及人際關系研究,如《一代哲人李達》《懷念李達》《李達與毛澤東:肝膽相照四十年》和《李達評傳》。⑤二是著作搜集與研究,有“李達全集整理與研究”項目。三是思想或學術思想研究,有研究其早期社會主義思想以及哲學、法學、經濟、教育、婦女解放、道德思想等的論文。比如羅海瀅的《李達唯物史觀思想研究》⑥和《李達經濟學思想概觀》、羅進的《李達的婦女思想》、熊呂茂的《論李達的教育哲學思想》、柏春林的《李達大學管理思想研究》、廖雅琴的《五四時期李達關于婦女解放途徑的思想》、王炯華的《毛澤東李達哲學比較研究簡論》等。四是貢獻研究,集中于建黨和馬克思主義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大眾化貢獻兩方面,有一批較高層次的研究項目及成果。如仇桂且著《李達1920—1921年對傳播馬克思主義的貢獻:以<共產黨>月刊為例》、謝紅星著《李達與毛澤東的哲學交往探析——兼論李達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貢獻》、韓德培著《李達教授在法學方面的貢獻》、竇春芳著《李達對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偉大貢獻》、苗體君著《“一大”前李達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重大貢獻》等。五是地位與評價研究。如朱傳棨著《論李達的三部著作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中的重要地位》,彭繼紅著《論李達開創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傳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著《馬克思主義的忠誠戰士——紀念李達同志誕辰120周年》⑦等。
四、2010年后整體綜合和系統研究階段
2010年后的十年,在多個領域特別是李達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整體綜合和系統研究多有深入。一是中共創建史研究的深入開掘,比如《中共一大嘉興南湖會議研究》⑧《中共一大研究述評》⑨《共產黨通史》⑩《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及其成員研究》。?二是與李達有關的黨史人物生平著述的涌現,比如《中共一大“衛士”王會悟》《毛澤東年譜(1949—1976)》《劉少奇傳》《丁玲傳》《馮玉祥日記》和《馮玉祥年譜》等。三是與有關歷史事件及當事人口述史料挖掘,特別是日本、蘇聯有關共產國際、中共早期組織及留學生檔案的翻譯出版。
這一階段研究的綜合性和系統性還體現在以下幾方面的突破:一是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形成李達論著和思想的整體研究課題成果。2016年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李達全集》20卷,并配套出版《李達論著思想研究》和《李達年譜》。汪信硯發表《“理論界的魯迅”李達》,?從“大義”、“大智”、“大勇”三部分對李達的一生行實和思想進行了一些新的概括。二是學術思想研究的專著亮點紛呈。丁兆梅著《李達社會主義思想研究》、曲廣娣著《李達法理學思想研究》、周太山著《李達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思想研究》、本志紅著《李達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蔡詩敏著《李達法學思想研究》,展示了學界在李達的單個馬克思主義學科領域的研究成果。三是國外研究者的著作介紹到中國。如澳大利亞尼克·奈特(Nick Knight)的《李達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被翻譯到國內出版。四是研究論文海量呈現。單從收入中國知網的論文看,2010年—2020年主題關鍵詞含“李達”的論文共1282篇,這比1980年—2009年的篇數總和1199篇還多6.9%。
[注釋]
①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網-人民日報,2016-5-17.
②李振霞.當代中國十哲[M].華夏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③鄭大華等.20世紀中國十大學問家[M].青島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
④朱敏彥.中共黨史人物研究薈萃[M].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⑤王炯華等.李達評傳[M].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
⑥羅海瀅.李達唯物史觀思想研究[M].暨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⑦中央黨史研究室.馬克思主義的忠誠戰士——紀念李達同志誕辰120周年[N].人民網-人民日報,2010-10-5.
⑧課題組.中共一大嘉興南湖會議研究[M].中共黨史出版社,2018年6月第1版.
⑨張黎明主編.中共一大研究述評[M].學林出版社,2016年5月第1版.
⑩沈云鎖,潘強恩主編.共產黨通史[M].人民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中共嘉興市委宣傳部,嘉興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嘉興學院紅船精神研究中心.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及其成員研究[M].中共黨史出版社,2013年12月第1版.
?汪信硯.“理論界的魯迅”李達[N].光明日報,2017-09-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