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人居環境是關系民生與村莊規劃建設發展的重要問題、也是農民幸福感與生活獲得感的直觀體現。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生態宜居鄉村是新時代鄉村振興的重要支點和首要任務。本文在新時代鄉村振興的總體背景下,剖析當前農村人居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并以實用型村莊規劃建設思路為指導,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出總體要求,同時結合醴陵市隆興坳村人居環境整治具體實踐介紹了其整治總體工作歷程并對整治策略提出了具體闡述。
【關鍵詞】新時代背景;人居環境;整治策略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從新農村建設中村容整潔的總體目標,到鄉村振興中生態宜居的總體方針;從2018年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到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農村人居環境一直是貫穿其中的重要內容。但當前,我國農村臟亂差問題在一些地區還比較突出,人居環境仍然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短板。在鄉村振興與規劃機構改革的新時代背景下,在實用型村莊規劃建設思路指導下,如何補齊這一突出短板,進一步整治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水平是當前鄉村振興的重要研究課題。
1、當前農村人居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
1.1村莊環境臟亂差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農村垃圾數量和生活污水排放量也不斷增多,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成為農村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同時基層政府重視不夠,缺乏有效管控和治理,導致垃圾亂扔、污水亂排、雜物亂堆,造成農村環境衛生受到嚴重污染,極大影響農村人居環境。
另外,農村村民私自建房、亂搭亂建等現象十分嚴重,一些村民自建房屋甚至侵占基本農田、生態林地等禁止建設區。造成房屋建設雜亂無章、破壞生態,嚴重影響村容村貌。
1.2基礎設施配套缺
由于傳統的“重城輕鄉”的思想,城鄉發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城鄉基礎設施、人居環境條件、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服務配套方面的巨大差距。農村歷史欠賬較多,基礎設施的不完善導致污水和垃圾的有效處置率較低,破壞了人居環境。
另一方面,政府對村莊部分公服基礎設施雖然有一定資金投入和建設,但存在“重建輕管”的問題,基礎設施的后續管理與運營缺乏有效資金和持續管理,導致村內人居環境整治效果較差、效率較低。
1.3特色風貌未彰顯
城市化的進程讓村莊傳統文化受到沖擊,現代多元文化的發展讓村民接受到更多現代事物,對本土文化漠不關心,使得當地傳統文化逐漸丟失。居民的原有生活氛圍改變,村莊內很多傳統手藝因此失傳,富含當地特色的傳統建筑和鄉土景觀消失殆盡,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歐式小洋房,一處處水泥大廣場,城市化的鋼筋混凝土取代了鄉土化的白墻黑瓦、田園化的小橋流水等傳統風貌。
1.4管理機制不健全
當前各級政府對于人居環境整治缺乏實用的規劃整治方案和監督考核機制,自上而下的整治行動中,未充分調動村民積極性,未發揮村民主體作用。村民生活習慣短時期內難以改變,參與度不高,對村莊整體環境的維護主要還是依靠黨員干部的發動,群眾的等、靠思想依然有待改觀。導致村莊規劃與村莊建設脫節、項目建設與項目管護脫節,政府行為與村民自治脫節。
總體而言,政府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缺乏整套有效的規劃建設、管理運行以及監管考核機制,是導致部分村莊人居環境整治效率低下、成效甚微重要原因。
2、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策略
2.1環境污染整治
農村環境污染問題是農村人居環境的突出短板,農村人居環境的首要任務是實施環境污染整治,需從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和廁所革命三個方面三管齊下,合力推進整治。
2.2基礎設施提升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的基礎設施包含環境基礎設施,如垃圾桶、生態污水處理池、三格式玻璃鋼化糞池等;農村水利設施,包含農村自來水和灌溉水源的供給保障;農村道路交通,突出治路,暢通鄉村,通過窄路加寬、道路綠化、硬化等治理將農村道路建設與美麗鄉村、與旅游和產業發展緊密結合。還包含農村電網、信息化建設等與村民生活水平切實相關的配套基礎建設。
2.3村容村貌改善
通過加強山林系統治理,突出治山;加強農村公共空間整治,大力整治集鎮、村莊公共空間和庭院環境,及時清理亂搭亂建、亂拉亂掛、亂堆亂放等現象;開展門口小廣場建設,利用空閑地建設公共活動空間和文體設施;規范村民建房管理,突出治房,美化農村。按照“一戶一宅”和“拆舊建新”原則,對農村空心破敗房進行摸底并拆除,規范村民建房。同時提煉村莊特色風貌,推動建設具有地域特點、民族特色和時代特征的農村建筑,塑造“干凈、整潔、有序、特色”的鄉村風貌。
2.4健全運行機制
落實責任機制,堅持政府引導,村民主體,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當成長時期的系統工程重點落實。市政府有關部門明確各個分工個責任,負責上下銜接、域內協調、督檢考核等工作;建立社會參與的協作機制,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環境污染整治項目,引導村民和鄉賢等各方人士參與支持人居環境整治;建立長效管護機制,通過獎補激勵、經費保障等措施為各個專項治理維護提供保障。
3、醴陵市隆興坳村人居環境整治具體實踐
3.1村莊概況
隆興坳村位于醴陵市楓林鎮東部,是著名軍事家耿飚將軍的故里。村莊內滬昆高鐵、岳汝高速、耿氏公路貫穿其中,距市中心22公里,全村下轄23個村民小組,614戶,總人口2458人。
隆興坳村經濟以農業為主,成立了隆興坳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積極引進社會資本合作入股,發展集體經濟農副業綜合經營,同時依托耿傳公祠為開發核心,發展鄉村旅游,并通過株洲旅游景區質量評定達到國家3A景區質量要求。近年來,隆興坳村先后榮獲“市級衛生村”、“省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和“中國最美生態文化旅游名村”。
3.2人居環境整治具體策略
3.2.1補齊短板——環境治理因地制宜,基礎設施完善提升
(1)垃圾治理:隆興坳村科學選定“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市處理”的垃圾集中處理模式。首先由村委專干組織對村民進行垃圾分類和門前清潔的宣講和培訓,通過簽訂門前三包責任狀,每戶按責任范圍清掃室內室外衛生、花草種植,并將垃圾分類放置垃圾桶中;村保潔員每天定時定責收集各戶垃圾至垃圾集中點;保潔司機每天按時將垃圾集中點的垃圾拖運至鎮垃圾轉運點;每月定時委托垃圾回收點將各戶可回收垃圾變賣;鎮垃圾轉運點將垃圾集中運送至市垃圾站處理。
(2)污水處理:隆興坳村因地制宜的采取“四格化糞池+小型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處理農戶家庭生活污水。結合實際,采用單戶、聯戶污水處理設施,對一戶或相鄰幾戶居民家庭污水就地進行生態處理,規劃全村建設生態污水處理設施19個,根據不同居民點規模大小,共含5戶型、10戶型、20戶型及50戶型四類,目前村內已將污水處理設施覆蓋全村。
另外,對村內養殖場采取標準化改造升級,采用畜禽養殖糞污無害化處理設備(有機肥發酵鏈板式翻堆機)2座,防止畜禽糞便污水污染水體。同時對受污染水體進行清淤。
(3)廁所革命:全村共610戶村民,通過全村衛生廁所狀況進行的摸底情況,基本消除農村旱廁;同時結合紅色革命遺址保護與開發,改(新)建3座農村公共廁所;廁所改造采用防滲效果良好的玻璃鋼地埋式一體化糞池,化糞池出水管需接入凈化池或農田,不可直接排放至河道,同時推動散居農戶廁所糞污資源化利用。
3.2.2整治村貌——“干凈整潔、特色彰顯”
(1)道路、公共空間整治:自2018年以來,隆興坳村先后開展實施“村莊清潔行動”和“農村公共空間整治專項行動”,對村內破敗道路、空閑地等進行摸底。整治全村路域環境,公路邊溝排水通暢,無淤積、堵塞。大力整治村莊公共空間和庭院環境,及時清理亂搭亂建、亂堆亂放、亂停亂擺等現象;同時,利用房前屋后庭院空間和空閑地進行美麗庭院和公共小廣場建設。
(2)村民建房整治:規范村民建房和空心破敗房治理是村容村貌整治中的一項重要工程。隆興坳村全面開展農村“空心房”整治。按照建新必須拆舊和“一戶一宅”政策,對殘垣斷壁、廢舊棚房、有安全隱患的閑置房屋等“空心房”進行摸底并全部拆除,全村拆空心房23處,并騰退出部分已拆空心房宅基地,實行復耕復綠。
(3)特色風貌塑造:隆興坳村三面被山體環抱,山形俊美,村莊民居依山鄰水而建,山、村、人渾然一體;同時是將軍故里,紅色文化傳播之地,自然條件優越,歷史人文厚重。建筑風貌上,以耿氏宗祠為代表的黃鄉民居為晚清宗祠建筑的獨特一派,白墻灰瓦翹檐,古韻悠悠,頗具特色。
隆興坳村通過“點線面”風貌整治策略塑造特色風貌:沿耿氏公路和旅游環線兩側所有民宅建筑已進行翻新和整治,民宅外立面提取黃鄉民居建筑白墻、灰瓦、青磚、翹檐等傳統元素,通過建筑整治塑造歷史悠久、人文厚重的村莊特色風貌。近年來,隆興坳村憑借獨特的自然和歷史人文資源,依托耿傳公祠核心景點發展鄉村旅游。
3.2.3共同締造——健全運行機制,共建共評共享
(1)“市鎮村”三級責任機制:政府部門建立市鎮村三級聯動機制,堅持政府引導,村民主體。市委市政府負責上下銜接、域內協調、督檢考核等工作;各鎮黨委和政府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責任主體,對實施效果負責;隆興坳村支村兩委牽頭成立人居環境領導小組,負責統籌各項整治建設推進、負責動員黨員干部和村民完善村規民約,明確農民維護環境責任,發動群眾投工投勞開展整治。
(2)建立長效管護機制:對于人居環境整治中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管護,隆興坳村按照政府主導、分級負擔、機體補充、群眾參與、社會支持、多元籌集、共同管護原則,積極爭取項目,整合到村資金,試行收取垃圾處理費,建立村組自籌,農民群眾參與的人居環境整治投入體系。日常管護以村集體為主,建立運行監督和激勵機制,如對保潔員和垃圾分類盡量處理農戶給予適當獎勵。
(3)村民主體,共建共享:發揮好村民主體作用,明確村民維護公共環境責任,庭院內部、房前屋后環境整治由農戶自己負責,積極落實農戶垃圾付費制度。發揮村支兩委作用,利用村規民約,組織村民參與公益性的環境整治行動。村內公共空間整治以村民自治組織或村集體經濟組織為主,主要由農民投工投勞解決。常態化開展清潔戶評比與最美庭院評選活動。
結語: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一項復雜而系統的民生工程,覆蓋面廣,涉及內容多,建設性強,絕非一朝一夕,一時一事。有效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需要經濟扶持、政治保障、居民思想觀念轉變等各個要素的協同發力,將資金籌集與政策落實結合起來,將科學規劃與人人參與結合起來,將全面整治與共管自治結合起來。新的時代提出鄉村振興、生態宜居,也提出規劃務實、久久為功,本文正是在新時代背景下,通過正在開展整治并取得初步成效的實際案例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出具體的實用性策略,以期為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和鄉村振興提供建設思路。
作者簡介:
左平利,女,1987年出生,研究生,漢族,工程師,籍貫:湖南攸縣,主要從事規劃設計和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