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晉 徐曉安
【摘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的建議,提出了完善生態保護紅線的規劃制度。控制自然資源利用的制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的改革。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嚴格劃定和堅持生態保護紅線,牢固樹立紅線生態保護理念。本文圍繞著生態保護紅線的規定與管控策略進行探討研究的。
【關鍵詞】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管控策略
環境資源是現代社會發展與支撐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盡管我們地球上的資源是非常多的,但它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因為它們的存在是有限的,但我們人類對它的過度開墾采集使得資源也是越來越少了。我國一直都是一個人口大國,資源的消費量也是巨大的,所以保護生態環境資源是刻不容緩的事情[1]。而且隨著現在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環境資源的消耗量也是越來越大,所以在這種形式嚴峻的情況下,生態怎樣修復規劃已經成為了我國的亟待解決的問題,希望本文能夠為生態環境保護真正提供科學有效的技術措施。
1、打造生態環境安全的重要意義
打造生態安全模型是改進土地空間的發展方向,促進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是為了優化生態空間,有關部委完成了國家生態功能劃分和土地利用劃分。劃分功能區主要也是為了保護環境生物多樣性,促進生態計劃的發展。不同類型的保護區在生態服務中發揮的作用也各不相同,不過它們的共同作用就是促進人類住區質量和維護生態安全[2]。以分散在生態中的生態樣地為根據來劃分生態走廊。在構建縣域完善生態空間系統的背景下,以生態水系為構建鏈,以田地,森林,河流和湖泊為基本特征,
2、生態紅線分類劃定標準
生態保護紅線的劃定包括:自然保護區、旅游景點區、森林公園區、公益林區、水源保護區、優于三級水體和沿海帶等六種區域:
2.1自然保護區
內涵:自然保護區是指保護對象所在的陸地或海洋區域內的自然遺跡,如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凹陷的自然分布特征、許多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以及具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跡。
紅線范圍:省級自然保護區劃進生態保護紅線。
2.2旅游景點區
內涵:旅游景點區是指觀性強賞,文化內容豐富或科學價值高的自然景觀,在旅游景點區中最多的就是文化景觀[3],它的特點就是歷史價值豐富、環境清新自然,是一個供游客參觀或進行文化活動的好地方。
紅線范圍:省級旅游景點區劃進生態保護紅線。
2.3森林公園區
內涵:具有一定規模的美麗的森林景觀,自然景觀和集中的文化景觀,使人們能夠參觀,休息或進行游玩觀賞。
紅線范圍:省級森林公園劃進生態保護紅線。
2.4公益林區
內涵:公益林是主要為了維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和提供社會公共產品或服務的林區。為了滿足人類社會的需要及可持續發展,維持生態平衡和保護生物多樣性[4]。
紅線范圍:省級公益林區劃進生態保護紅線。
2.5水源保護區
內涵:指在一定范圍內的河流、湖泊及地下水源和其他飲用水源地對清潔水的保護。因為水源地是重點保護區域,需要對該地區進行特別保護。
紅線范圍:縣級及以上水源保護區劃進生態保護紅線。
2.6優于三級水體和沿海帶
內涵:水源狀況優于三級水體和沿海帶。
紅線范圍:水源狀況優于三級水體和沿海帶劃進生態保護紅線。
3、生態保護紅線的管理措施
(1)根據此方案確定的生態防護紅線邊界,采集紅線附近原控制點的坐標結果,并對其進行回歸分析。在研究紅線生態保護的各種基本信息的同時,還要明確生態紅線保護的界限。
(2)生態保護紅線流程中根據禁區規章制度進行嚴格管理。嚴禁從事任何形式的不利于主要功能方向的活動,嚴格禁止在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后任意更改,規定內容只可以增多,不可以刪減。紅線現有保護區的生態劃分空間必須符合有關法律法規。
(3)由于需要調整基礎設施建設和民生保護工程,因此必須根據國家環境保護紅線來改進管理措施[5]。在不預先判斷的情況下,進行重大的戰略資源勘探,需要根據主題的劃分方向進行管理,勘探項目必須依法組織,并符合國家環境保護紅線的管理措施。
(4)加強土地管理部門與城市建設規劃部門的合作,做好"兩個規劃"的銜接工作。兩個部門之間應該統一協調好管理工作,嚴格實行規劃制度,切實做到“統一規劃、統一劃分、統一建設、統一管理”四個“統一”。城市地區的土地利用規劃應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下的土地調整計劃為基礎。城市規劃中形成的開發土地的范圍和控制,不能超過城市發展總體規劃的控制標準。
結語:
對于我國來說,環境資源規劃的主要目的是能夠更好地實施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以此來許多可以避免的減少資源浪費,還能夠加快我國城市化建設的步伐。由于目前我國屬于城市化建設的鼎盛時候,如果沒有合理規劃好土地利用和城市發展之間的矛盾問題,那么將會阻礙我國發展前進的腳步。所以,如何協調土地利用規劃與城市規劃的關系,如何確保城市化與經濟的持續、健康、穩定發展,都是非常重要的。針對目前的環境發展需求,以及客觀社會需要,為合理規劃土地利用做好相應的準備。它實質上是以城市需求為出發點,以此來對未來的總體發展進行規劃,合理規劃資源布局,從國家城市建設到總體布局,最終以國家指導思想進行相關建設。
參考文獻:
[1]鄢吳景,任紹斌,單卓然.城市生態保護紅線效應評價與優化策略[J].規劃師,2019,35(19):32-38.
[2]成金華,彭昕杰.長江經濟帶礦產資源開發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及對策[J].環境經濟研究,2019,4(2):125-134.
[3]余珮珩,馮明雪,劉斌, 等.顧及生態安全格局的流域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及管控研究——以云南杞麓湖流域為例[J].湖泊科學,2020,32(1):89-99.
[4]張春才,李葉,王祥濤, 等.基于縣級尺度的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方法與實踐——以吉林省大安市為例[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20,(1):70-74.
[5]高吉喜,吳丹,張琨, 等.基于供體受體關系的大尺度水源涵養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技術方法及應用[J].環境生態學,2019,1(4):1-7,14.
作者簡介:
李晉(1988-),男,工程師,碩士學歷,安徽銅陵市樅陽人,研究方向:城市規劃與設計。
徐曉安(1987-),男,工程師,碩士學歷,安徽潛山人,研究方向:城鄉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