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洋 劉文利
【關鍵詞】全面性教育;性少數群體;多元性傾向
【中圖分類號】G44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0)56-0023-03
【作者簡介】1.李佳洋,北京師范大學(北京,100875)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jiān)測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博士生在讀;2.劉文利,北京師范大學(北京,100875)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jiān)測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
性少數群體是全面性教育中“理解社會性別”核心概念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性少數群體是指性傾向為非異性戀的人,包括女同性戀(Lesbian)、男同性戀(Gay)、雙性戀(Bisexual),以及跨性別者(性別認同與其出生時的生理性別不一致的人,Transgender)。[1]本文將圍繞性少數群體分析應當如何向幼兒園及小學階段的兒童講解與多元性傾向有關的內容。
一、性少數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
1.性少數群體面臨的困境及心理健康問題。
有研究認為,性少數群體常會面對5種情況:(1)面對社會行為規(guī)范的壓力;(2)被周圍的朋友、家人誤解,甚至厭惡、仇視;(3)無法展露真實的自我,無法向他人表明自己的真實性傾向,從而不得不過著雙重生活;(4)因尋求不到合適的伴侶而苦惱,尋求愛情的概率降低,特別是生活在一些中小城市和城鎮(zhèn)的性少數群體;(5)同性戀伴侶之間的關系不穩(wěn)定。
芩穎穎將男同性戀群體所面臨的壓力總結為3個困境:第一,社會困境,指由于傳統(tǒng)文化及主流觀念的影響,該人群很多都有關于生育子女的壓力、工作壓力和社會影響壓力等;第二,人格困境,這是該人群面臨的核心心理問題,它是由于各種需要不能被滿足,內外需要間所產生的不和諧而造成的心理困境。面臨人格困境的人大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抱有對自己的否認,有的甚至會通過自我傷害、結束生命等方法來解決內心矛盾;第三,情感困境,主要包括愛情困境和婚姻困境,愛情困境包括單相思、雙方不合和沒有伴侶的寂寞等,而婚姻困境是指因與異性戀結婚而在同性戀人群中受到歧視等。[2][3]
研究顯示,性身份認同困難的同性戀者因為無法認同自己是同性戀,擔心被他人、家人排斥,或是希望經由心理治療改變其性傾向,會出現(xiàn)社會適應障礙等問題,如焦慮、憂郁、失眠、恐懼、孤立等,個別的會選擇自殺。[4]2006年,一項針對生活在大中城市、受過良好教育的男同性戀者進行的調查顯示,因為受到歧視,30%~35%的同性戀者曾有過強烈的自殺念頭,9%~13%的同性戀者有過自殺行為;超半數的同性戀者由于不被理解,曾感到很痛苦并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
2.性少數學生與校園欺凌。
2015年,魏重政等在全國范圍收集來自25個省、4個直轄市的751名性少數學生的調查信息顯示,性少數學生在因為自己的性傾向和性別認同而受到的校園欺凌中,按照比例高低分別是:聽到難聽的綽號(40.9%),受到言語傷害(34.6%),被孤立(21.9%),受到身體傷害威脅(6.0%)。其中,跨性別學生受到言語傷害和身體威脅的比例最高,分別占41.8%和7.3%。不同性別的性少數學生在學校被同伴孤立的比例都在20%左右,同性戀學生最高(24.1%)。在學業(yè)方面,這些學生中有23.7%喪失學習興趣,10.1%逃課和退學;在人際關系方面,有41.3%的學生失去對同學的信任,23.6%的學生失去對教師的信任,46.1%的學生在面對他人的欺凌時感到無力反抗。有36.9%的學生能夠在遭受欺凌后獲得他人的支持,18.1%的學生會主動求助于學校心理咨詢。相比未遭受恐同欺凌的學生,自我報告曾經在學校遭受恐同欺凌的性少數學生有更頻繁的自殺想法、更低的主觀幸福感;曾在學校遭受恐同欺凌的性少數學生在過去一年中出現(xiàn)抑郁情緒的比例(95.4%)顯著高于未遭受恐同欺凌的學生。[5]
二、多元性傾向教育的重要性
性傾向通常包括三個方面:性吸引、性行為和性身份。生活中,大多數人都是異性戀,但是人類的性傾向是多元的。關于“性傾向是天生的,還是后天形成的”這一問題,研究者對基因、大腦、激素、發(fā)育、養(yǎng)育環(huán)境、社會和文化等因素進行了研究,但至今還沒有確切證據證明性傾向的決定性因素。但無論性傾向是天生的還是后天形成的,或是先天和后天相互作用形成的,都是正常的,都應該得到尊重。[6]但是,由于大眾對性傾向相關知識的不了解,在社會中,甚至在我們的身邊,還有很多性少數群體被污名化、被歧視甚至被欺凌,承受著各種身體或精神上的痛苦和不公平的待遇。因此,推廣性教育,提高大眾對多元性傾向的科學認識刻不容緩。
三、性教育中的多元性傾向教育
我們已經知道,性教育從兒童出生起就可以進行,多元性傾向教育也一樣。有一項關于我國大學生對同性戀的認識和態(tài)度的研究顯示,在小學階段(包括學前階段)第一次接觸“同性戀”一詞的大學生對同性戀的認知情況明顯好于在初、高中階段第一次接觸“同性戀”一詞的大學生,其對同性戀的態(tài)度也更寬容。[7]
1.幼兒的多元性傾向教育。
在幼兒教育中開展科學的性教育是迫切和有效的,我們可以通過性教育繪本對幼兒進行多元性傾向教育,引導幼兒學會尊重、包容,促進幼兒健康人格的建立。這些學習不僅為幼兒的全面發(fā)展奠定了科學的知識性基礎,還為其自我意識的發(fā)展、自我概念以及自我認同的形成做好準備。劉文利教授主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全9冊)涵蓋全面性教育中身體發(fā)育、生殖認知、感知覺認知、社會情感發(fā)展、人際關系、家庭與生活認知、自我保護、社會規(guī)范、兒童權利9大主題,這些主題分別通過9冊繪本對幼兒進行相應的知識、態(tài)度以及價值觀的傳遞。
多元性傾向教育貫穿整套系列繪本。《我們的身體》繪本向幼兒介紹各個身體部位的名稱以及不同性別個體身體的差異,培養(yǎng)幼兒對身體和自我的積極認識,促進其性別意識的積極發(fā)展。《新生命的誕生》繪本通過向幼兒介紹懷孕、生育以及人類繁殖的基本情況,幫助幼兒形成對自己的身體、性別以及生命的尊重和悅納。《奇妙的感覺》繪本通過列舉生活中的例子,向幼兒呈現(xiàn)各種不同的身體感覺,幫助幼兒認識到出現(xiàn)這些感覺是每個人都會擁有的體驗,進而培養(yǎng)幼兒對身體的積極認知和尊重他人的態(tài)度。《彩虹心情》通過繪本故事向幼兒介紹不同的情緒和情感體驗,培養(yǎng)幼兒表達情感、愿望與需求的能力,幫助幼兒接受自己并尊重他人的不同情緒和情感。《我愛我家》通過向幼兒介紹不同的家庭類型,幫助幼兒意識到家庭的組成方式可以是多元的,而且這些家庭都能夠獲得幸福。《多彩的幸福》繪本向幼兒介紹不同家庭的不同生活方式,培養(yǎng)幼兒理解不同生活方式的能力,并且意識到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己喜歡的、健康的生活方式獲得幸福。《好秘密壞秘密》向幼兒介紹好秘密與壞秘密的區(qū)別,幫助幼兒學會分辨這些“秘密”,進而習得自我保護技能以及尋求幫助的能力。《遵守規(guī)范的孫悟空》向幼兒介紹社會規(guī)則的相關知識,幫助幼兒養(yǎng)成尊重及接納相關社會規(guī)則的態(tài)度。《歡樂的六一》向幼兒介紹自己有被保護和提出與性有關問題的權利,培養(yǎng)幼兒根據具體情況表達“可以”或“不可以”的能力,幫助幼兒認識到平等、尊重和接納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