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艾
編輯推薦:小艾的這篇文章讓我想起《舌尖上的中國》,在食物的色香味之中,讓我們追尋著做食物的人,去尋找食物的來處,家的源頭和傳承。油紙傘的故事,也是如此。
姜竹燦盯著書房里那張父母的結婚照看了很久,照片并不陌生,記憶中搬過三次家,它總能被父母完好無損地帶進新家。最近一次搬家,它被從原來的客廳挪到了書房,每次姜竹燦在書房看書時,抬頭便能看到照片上笑意盈盈的父母。
可她的目光近來總是落到母親手中握著的那把油紙傘上。大紅色的傘面上點綴著朵朵淡粉色梅花,明艷又不失淡雅,原木色的傘柄被母親輕輕握在手里,更顯她窈窕娉婷。
大學她學的是藝術設計,對于美的東西總有一種天生的親近感。依稀記得母親說過,那是她結婚時外婆送的嫁妝,姜竹燦如著了魔一般,迫切地想弄清它的來歷和下落。
在母親面前提起那把油紙傘是在有天吃早飯時。外婆去世后這些年,怕母親難過他們總是十分默契地避免提到外婆,她假裝漫不經心地說:“我看你們結婚時的那把油紙傘好像很別致。”
她沒有太鄭重地詢問有關于那把傘的事情,而是蜻蜓點水一般,這代表母親對于她拋出的這個話題,可以接下,也可以避開。母親正在夾菜的筷子頓了頓,臉上有復雜的神色一閃而過,繼而緩緩講述了這段塵封往事。
外婆家所在的蘆鎮是一個江南小鎮,在那里,做油紙傘曾是家家戶戶都會的手藝。外公去世得早,外婆靠在蘆鎮當地最大的油紙傘廠里做工的收入養活了三個兒女。母親在兄妹三人中年紀最小且是唯一的女孩,自小便被外婆規劃好了未來,她希望她學會這門制傘手藝,在小鎮嫁人生子,度過平平淡淡的一生。
可自小要強的母親看到兩個哥哥通過求學改變了人生,她便一路勤學苦讀,上完高中又考重點大學,最終在離家千里之外的大城市扎下根來,成為兄妹三人中離家最遠的那個。
這一點外婆很多年都難以釋懷,她晚年堅持守在蘆鎮,任孩子們再三邀請,她誰家都不去久住,就那么倔強地待在蘆鎮直到去世。外婆去世時,母親由于路途遙遠沒有見到她最后一面,這也成了她心中永遠的痛,在那一刻,她人生前些年的奮斗好像突然沒了意義。
母親失去了母親,她忽然成了一個沒有來路的人,就如被狂風卷起的野草,再也等不到春風吹又生的時刻。到今年,外婆去世整整六年了,當年處理完外婆的后事,母親再沒回過蘆鎮,她每年都跟兩個哥哥團聚,可就是無法踏上蘆鎮的土地,她怕睹物思人,她做不到跟那年執意孤身遠走的自己和解。
所以,外婆走后這些年,母親閉口不提外婆,不提蘆鎮,不提油紙傘,她以為這樣自己就能好過一些,仿佛外婆那盞明燈還在,她為她構建的固若金湯的城池也還在。
外婆心靈手巧,是整個蘆鎮數一數二的手藝人。外婆做工的那家鄭記傘廠,她的堂弟成為第五代傳承人,嫁人后她本來自立門戶開了一個小小的油紙傘作坊,開了沒幾年外公去世后,她便又回鄭記傘廠做工了。
從前在蘆鎮,除了大一點的傘廠外,還有遍地的作坊。鄭記傘廠因為工藝精湛且制傘歷史最久,聲名遠播,制傘量大,暢銷各地。即便多年后,母親也能清晰地記得從家到傘廠那條高低不平的青石板路,那時外婆為了趕工中午通常不回家吃飯,母親放學回家便趕去給外婆送飯,寒來暑往,從未間斷。
油紙傘是純手工制作,用材全部取材于天然,且制作過程十分繁瑣,小小一把傘要經過幾十甚至近百道工藝,號竹、做傘架、上傘面、繪畫、刷桐油、穿傘線、裝手柄等每一道工藝都需要人靠雙手一點點精心打磨,慢工細活,這樣認真做一把油紙傘通常要歷時半月之久。
聽母親說,在蘆鎮生活的那些年,她總是覺得日子是很慢的,許多老手藝人就是在那樣日出日落的變換里重復著這一門手藝,一輩子的光景就那樣過去了。
母親總覺得她雷厲風行的性格與慢吞吞的蘆鎮是格格不入的,所以從很早她便毫不掩飾將來要離開蘆鎮的決心。母親18歲那年考上重點大學離開蘆鎮后不久,外婆便因為眼疾不再去廠里做工了。前些年外婆為了攢夠他們兄妹三人的學費,那根弦繃得太緊了,由于常年勞累過度,她不僅背駝得厲害,手上結了厚厚的繭子,眼睛在做工時還總會無緣無故流淚。
蘆鎮手藝數一數二的外婆不再制傘了,且她的三個兒女中無一人繼承她這份手藝,旁人都覺得十分惋惜。這也是外婆心頭最大的遺憾,她的一生就是與油紙傘相依相伴的一生,她對這份手藝頗為熱愛,如果兒女中有人繼承這份手藝,她會覺得自己的生命依舊在燃燒、在延續,可兒女都去了另外的天地,她便覺得自己這一生就要戛然而止了。
母親出嫁時外婆送她的那把油紙傘,是外婆這輩子做的最后一把。那時她已經有幾年沒去傘廠做工了,手腳早已不復當年麻利,再加上眼疾困擾,那把傘她斷斷續續做了近三個月才做好。在蘆鎮,油紙傘是嫁娶婚俗中必不可少的物件,對于會制傘的人家來說,父母更是要親手為即將出嫁的女兒做一把油紙傘,寓意遮風避日、團圓美滿。
母親握著外婆親手做的那把油紙傘,嫁給了儒雅體貼的父親,開啟了人生新的旅程。從此她便越走越遠,蘆鎮只成了她身后的風景了。
姜竹燦不記得的是,在她四歲那年,有個夏天的暴風雨天里,她忽然發高燒,父親加班不在家,母親隨手抓起油紙傘,背起她便往醫院跑。她伏在媽媽的背上撐起傘,雨疾風大,傘很快便被吹得東倒西歪,等到醫院時,傘骨已經被吹折了。醫生說好在送來得及時,否則一直高燒不退可能會有危險。后來那把壞掉的油紙傘就被母親悉心收藏起來了,壞掉的它不再能為她遮風避日了,但對于她卻有了別樣的意義。
姜竹燦關于外婆的記憶一直很淺,只記得她話不多,雙手粗糙布滿老繭,每次寒暑假跟著父母回蘆鎮時,外婆會提前買好各式各樣的當地特產讓他們吃,她就坐在門口那把老舊的竹凳上微笑地看著他們。
外婆去世時姜竹燦還在上高一,如今她腦海里那些關于外婆的本就不多的記憶似乎變得更淺了。
可這次聽母親說起外婆,說起油紙傘,姜竹燦竟對遠方的蘆鎮生出了幾分懷念和向往。她跟母親說想回蘆鎮看看,一個人,很快就要啟程。是作完決定知會他們一聲的意思,完全不是商量的語氣。母親明白女兒骨子里個性跟自己一模一樣,也便沒有多加阻攔,只是叮囑她這時的蘆鎮陰冷潮濕,多帶幾件御寒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