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俊平

不管自己年紀大小,大家都習慣稱劍虹兄為“老左”。是誰先叫的,什么時候開始叫的,無從考證。為什么這么稱呼他?我分析,是因為相對于我們這一撥畫畫的同輩人,劍虹兄年長幾歲,能寫能畫,知識豐富,做事周全,但又沒有到叫“左老”的年紀,所以大家都覺得叫“老左”很合適。
一
我和老左大約是在2004年相識,第一印象是他理論功底扎實。
畫畫的人普遍不太愿意搞理論研究,這工作枯燥、乏味,需要大量的時間。老左似乎天生對文字比較敏感,喜歡和文字打交道。20世紀90年代他考入廣西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生班,認認真真學了幾年理論。一個搞了十多年繪畫的人做這樣的選擇,不符合我們的認知常規(guī)。如果不是對理論研究懷有極大的興趣,哪個畫畫的人愿意花幾年時間去讀書?
有了扎實的理論功底,2006年老左調到廣西藝術學院工作,不久便完成了《漓江畫派畫家個案——黃格勝的藝術之路》《美術家文藝隨筆叢書——大道惟樸》兩本專著?!独旖嬇僧嫾覀€案——黃格勝的藝術之路》應該是第一本介紹漓江畫派領軍人物藝術道路的專著,詳細介紹了黃格勝如何從一個初中學歷的鄉(xiāng)下青年,成長為一名成就卓著的畫家。老左從小就是黃格勝的追隨者,見證了黃格勝的人生道路和藝術道路,掌握了大量的素材。同時,老左也是黃格勝繪畫方面的學生,認同老師的學術主張,又有美術理論的修養(yǎng),寫起來當然是得心應手。該書不同于一般的人物傳記,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因而獲得了廣西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
老左調到廣西藝術學院工作的時候,正值漓江畫派促進會剛剛成立。畫派發(fā)展,理論必須先行。自治區(qū)黨委宣傳部要求漓江畫派促進會加強理論研究,在隊伍建設和研究成果上都要出成績。老左是漓江畫派促進會常務理事當中難得的理論家,主動接受任務,開展研究。他先后發(fā)表了很多關于漓江畫派畫家的評論文章,對總結和提煉漓江畫派的審美特征,推動漓江畫派的發(fā)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
調入廣西藝術學院工作,也是老左繪畫蛻變的轉折點。
在這之前,老左一直在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的各種探索和嘗試,包括題材、技法甚至畫種等。從2000年開始,他用三年時間來進行機器系列的創(chuàng)作,這應該是他實施自己主題創(chuàng)作計劃的開始,而且作品多次入選全國展覽,被專業(yè)雜志刊載。他為什么會選擇機器作為表現對象?題材的創(chuàng)新追求應該是主要原因。鋼鐵機器冰冷無情,但是它卻有自然界所沒有的物體體積、形態(tài)、秩序和空間。那個時候老左還是一個30多歲的年輕人,青春的叛逆和獨行氣質還沒有完全消散,喜歡留長發(fā),蓄胡須。機器是他搜腸刮肚找到的題材,希望能夠在創(chuàng)作的主題上走出一條新路。老左的表現能力還真使他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他用當代水墨的表現手法,對機器的各種元素進行組合排列,或者采取平面構成的方式,通過皴擦、暈染、濃淡互破等技法,線條和塊面相互穿插,產生一種虛無、夢幻的畫面效果,讓人耳目一新。但是對于受中國傳統文化熏陶的老左來說,這個題材似乎不能讓他直抒胸臆,畢竟那不是他熟悉和向往的東西。
機器系列畫了三年,老左又把目光投向南方最常見的芭蕉樹。芭蕉樹具有打動畫家的各種元素:獨特美感的造型、飽滿的色彩、強烈的疏密對比等,都很入畫。但據我所知,把芭蕉樹作為山水畫的點景比較多,作為主題來表現的作品很少。老左對芭蕉樹作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充分利用中國畫的筆墨變化,通過勾線和潑墨相結合的技法,對葉子的穿插、枝干的錯落、敗葉的疏密變化進行歸納,把芭蕉樹新生與衰老的矛盾和沖突表現得淋漓盡致,寄托他對生命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強烈感受。這一題材的作品,從表現技法、繪畫語言上來說似乎向傳統又靠近了一些,體現了畫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回歸。但平常的芭蕉樹,無法承載更多的精神內涵,老左對芭蕉樹題材的探索,僅維持了三年。
三
到廣西藝術學院工作后,老左在繼續(xù)做他喜歡的理論研究的同時,開始把精力往山水畫創(chuàng)作方向傾斜,之前所聚集的能量,也從2006年開始爆發(fā)。
漓江畫派的畫家有一個特點,就是酷愛寫生。他們常年徜徉于祖國的大好河山之間,以寫生為樂。他們的寫生既是“師造化”,又是“師造化”與“得心源”的直接轉換。他們在現場對景創(chuàng)作,畫面小的有四尺整張,大的有八尺巨幅,寫生結束也是一幅創(chuàng)作作品的完成之時。老左到廣西藝術學院工作的時候,正是廣西扶持和培育漓江畫派的開始,廣西藝術學院和漓江畫派促進會舉辦了大量的寫生活動,老左骨子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依戀,此時恍如一顆種子落到肥沃的土地上,一下就生根發(fā)芽了。他一方面積極參加集體寫生活動,同時一個人跑了南北很多地方,一年四季,不懼寒暑,完成了大量的寫生作品。
老左畫東西似乎也不太講究對象是誰,而是注重自己有沒有感覺。他有很多機會到名山大川寫生,但是對家鄉(xiāng)的小景致也很有感情。他畫畫不是為了完成展覽任務,也不一定有買畫的訂單,就是因為面對山水時感情沖動而產生了創(chuàng)作欲望。老左的車子尾箱永遠放有畫具,隨時隨地都可以出發(fā),到了任何地方都可以寫生。經過幾年的積累,老左對東西南北山水特征的熟悉已經達到成竹在胸的程度,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繪畫語言。
老左在山水畫創(chuàng)作上找到了很好的平衡點,那就是傳統和創(chuàng)新的協調統一。他的作品既傳承了傳統中國畫的用筆用墨,又融進當代的審美特征,既是對真實山水的寫照,又傳達出畫家的個人情感。他的山水畫構圖沒有完全脫離“三遠法”,同時吸收了現代裝飾畫的構成原理,注重畫面的疏密對比、線面對比、黑白對比,講究在沖突中尋找統一。他的畫面布局不落窠臼,經營位置讓人既感到出其不意,又在情理之中。
山水畫的語言特點主要體現在筆墨上,老左在這方面做足了功夫。他通過運筆的急緩頓挫、筆鋒的順逆翻轉來控制線條的澀滑、長短、力度變化,通過墨色的濃淡、色塊的大小變化來表現空間感,在焦墨和留白之間有三四個色階的墨色過渡,使畫面的墨色變化非常豐富。
在作品的格調方面,老左追求清新、素雅。他的作品用色簡潔,一般只給屋頂、枝干染赭石色,給山體罩染淡墨色或淡藍顏色,使畫面?zhèn)鬟_出一種淡淡的哀傷、婉約的詩意、依依不舍的留戀。他作畫時保持一種非常平靜的心態(tài),總體平緩的運筆速度使作品蘊含寧靜的氣息,使觀者似乎從喧囂的鬧市突然來到世外桃源,雜亂的思路一下變得單純。有人能從畫里找到中國文化的根,有人能看到讓人眼前一亮的新東西。上了年紀的人覺得他手頭功夫好,年輕人覺得他與時俱進不迂腐,所以,老左的畫受到不同類型的人喜歡。
四
老左是1977級大學生,畢業(yè)后當過中等師范學校的老師,后來又調到一所高等專科學校工作。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他踏進高等藝術學府,成長為一名教授,這期間他還擔任過二級學院的院長、學校科研管理部門的負責人。從忙忙碌碌的高校行政管理者,到一心一意搞教學和創(chuàng)作的專家,老左不斷地變換著身份。但是不管身份怎么變化,他都保持著率真和低調的性格。
他不喜歡大聲說話,永遠保持謙遜的姿態(tài),但是兩杯酒下肚,講話的聲音也會飆升一個八度,露出他本真的一面。他喜歡傾聽別人的訴說,喜歡和人聊人生聊家常聊事業(yè),掏心掏肺。他在很多場合都有發(fā)言的機會,但不會因此而盛氣凌人,而是與被批評者平起平坐。他的批評實事求是,角度獨到,讓人心服口服。老左很會體諒人,該說的話說到位,不該說的話總是留有余地,讓人有臺階下。這樣的修養(yǎng)和性格,應該是他成功的助推劑。
老左從一個小地方的美術愛好者,成長為漓江畫派隊伍中一位很有成就的山水畫家和評論家。他從畫畫到理論研究的第一次轉換,為他以后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后來又從理論研究轉換到畫畫,使他的繪畫事業(yè)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2019年年底聽老左說計劃寫一本書,書名叫《繪畫的元形象》,內容是關于繪畫創(chuàng)作中的內心感悟問題。近十年來老左主要致力于山水畫創(chuàng)作,文字的東西寫得少了。我納悶他為什么突然想起來要寫書。仔細一想,時光匆匆,老左在繪畫創(chuàng)作的世界里遨游了不短的時間, 他把從藝幾十年的創(chuàng)作體會付諸筆端,撰寫專著,這是許多人十分期待的事情,一位成功畫家的實踐經驗,那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果實。從他只言片語所透露的內容來看,這本專著的撰寫,確實又是老左一次輝煌的轉身,是他藝術道路上的又一次回歸,體現了老左滿滿的文化自信。強者歸來,萬眾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