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兩宋時期“以人論書”書法批評觀的比較研究

2020-08-25 01:57:49梁冰王韜懿
歌海 2020年4期

梁冰 王韜懿

[摘 ? ?要]“以人論書”是中國書法批評史上的重要命題,最早可追溯到西漢文學家揚雄提出的“書為心畫”說,伴隨著中國書法批評理論的演變而不斷完善。無論是對書家藝術作品優劣的品評,還是對書家藝術成就的評價,乃至中國書法發展的方向,“以人論書”的書法批評觀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特別是在兩宋時期,“以人論書”書法批評觀的發展達到了高峰,理論基礎逐漸完備。但在迥異的思想和審美觀念的作用下,在這一時期分別產生了兩種不同理論傾向的批評觀,都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兩種“以人論書”批評觀思想,指明了文人書法精神和道學人格思想兩大要素對后世的影響。此外,分析“以人論書”的批評觀,為書法藝術鑒賞提供理論依據,同時也對藝術品格的塑造起到了指導性作用。

[關鍵詞]“以人論書”;書法批評;比較研究

錢穆說:“中國藝術不僅在心情娛樂上,更要在德性修養上。藝術價值之判定,不在其外向之所獲得,而更要在其內心修養之深厚。要之,藝術屬于全人生,而為各個人品第高低之準則所在。”①可見人格修養在中國藝術中的重要性,而“以人論書”的批評觀便是其在書法領域的體現,它使得書法批評在關注藝術修養之外也注重書家的人格氣節、學識修養以及精神內涵等問題,成為了決定書家藝術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趙孟頫、張瑞圖、王鐸等人,他們雖藝術造詣極高,但因品格氣節而被后人所詬病,從而導致其書法也飽受爭議。又例如顏真卿,因其高尚的道德情操而受世人推崇,使得他成為中國書法史上可與“書圣”王羲之分庭抗禮的書家,可見“以人論書”的批評觀對中國書法發展的影響。此外,“以人論書”在書法品評方面也有著重要的影響,歷代書家如蘇軾、黃庭堅、朱長文、項穆、傅山等人都將其作為評價書法藝術優劣的重要標準,因此“以人論書”的批評觀在整個中國書法批評史上的地位至關重要。

一、兩宋時期“以人論書”的思想基礎

中國書法理論發端于東漢時期,歷經魏晉南北朝至唐代。在這一時期,書家們把主要的目光放在了對于書法藝術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及書法藝術所蘊含的美的闡釋上,并確立了書法藝術的形式和意象理論。“以人論書”的思想基礎也在這一時期開始萌芽,且不斷被完善。為宋代“以人論書”思想基礎的成熟奠定了基礎。宋代的書家在前人基礎上開始了反思與革新,不再拘泥于法度的桎梏,而是強調以人為中心的論書原則,注重書家的精神內涵及人品、學養、性情等,為中國的書法藝術融入了更加豐富的內涵。以蘇軾、黃庭堅、朱熹、姜夔為代表的書家開始對“以人論書”的書法批評思想進行了更加深入的闡發,形成了以蘇軾、黃庭堅為代表的注重文人思想情操的批評觀念,和朱熹、項穆為代表的注重儒家人格規范的批評觀念,為“以人論書”思想基礎的成熟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一)注重文人書法精神的批評觀

“以人論書”的思想在書法理論形成之初便已產生,以東漢大儒趙壹的《非草書》為代表。他在這部著作中提出的許多命題都成為了后世“以人論書”觀的重要內容,不僅對文人書法精神的批評觀產生了影響,對道學人格思想的批評觀也起到了先導作用。在隋唐時期,由于科舉制度的確立,儒家思想再次受到文人的重視,“以人論書”也受此影響,將儒家所倡導的人格標準也納入到了批評的范疇。此外,對于書家內在的精神和情感等要素的闡發也更加深入,開始將書家豐富的情感與其具體的書作相對應,使得“以人論書”的思想內容更加豐富。而將“以人論書”確立為書法批評的重要標準,則有賴于北宋諸多書家對其進行的系統而全面闡釋。在北宋時期,宋太祖趙匡胤有鑒于唐代藩鎮割據和五代之亂,實行“重文抑武”的治國方針,重用文臣,這極大地提高了文人士大夫的地位。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北宋文人不再像前人那樣謹言慎行,而是直言進諫,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形成了鮮明的主體意識和自由的風氣。文人士大夫階層逐漸崛起,成為宋朝政治文化的主體,自然也成為書法活動的主體。可見,藝術與政治之間的雙向互動,共同地參與了社會上層建筑的設計與搭建。這一時期的書法理論家如歐陽修、蘇軾、黃庭堅等人,他們的論書之作體現了鮮明的文人主體色彩,不再局限于前人對書法的實踐、意象、情感或審美等問題的闡發,而是將書家作為其論書的重要內容和評判書法作品優劣的標準,揭示創作主體與書法作品之間的客觀規律,形成對后世影響深遠的“書如其人”的品評原則。正是這樣特定的文化氛圍及歷史背景,為書法藝術的發展開辟新的道路,也為書家的創新與變革提供了更加廣袤的空間。

歐陽修、蘇軾和黃庭堅為書法藝術確立了一個新的標準,有別于宋代之前書法理論體系,即符合文人書法審美趣味,強調書家的人格、學養的批評觀念。這一觀念對后世的影響極大,被后世書家推崇的“文人氣”“書卷氣”都來源于此。而且,在北宋諸多論書者中,只有蘇、黃兩人的書學思想被冠以“文人”二字,這是對兩人重視文化修養的論書思想的精辟概括。正是蘇軾、黃庭堅不重形式,強調人格、學養的批評觀,將書法從前人繁瑣的法度中解放出來,使得北宋初期逐漸式微的書法得到了復興,極大地推動了書法藝術的發展進程,意義非凡。

北宋時期的“以人論書”批評觀最早受到了歐陽修的影響。早在北宋初期,歐陽修就提出了“人品為上”的論書思想。在《集古錄》中,他對顏真卿的品格氣節大加贊賞,稱贊其書跡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在評價顏真卿、楊凝式、李建中三人的書法作品時,歐陽修說:“使顏公書雖不佳,后世見者必寶也。楊凝式以直言諫其父,其節見于艱危。李建中清慎溫雅,愛其書者,兼取其為人也。”在歐陽修看來,書家的人格精神才是書法藝術的核心價值。此外,對于書家氣質品格與書法藝術之間的內在關系,歐陽修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在《集古錄》中寫道:“斯人忠義出于天性,故其字畫剛勁獨立,不襲前跡,挺然奇偉,有似其為人。”?譹?訛因此,歐陽修認為書法的風格特點正是書家人格的外在表現。不僅如此,歐陽修也是顏書最早的推許者之一,很大程度上是對顏真卿高尚節操的肯定,這種“人品為上”的論書原則對之后的蘇、黃等人的書學思想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蘇軾、黃庭堅都是北宋時期極負盛名的書法家、書法理論家。他們在藝術追求上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在一些觀念上也存在一定的差異,蘇軾以“意”為中心,黃庭堅以“韻”為中心,總體上兩人的書學思想都突出了文人的主體觀念。蘇軾雖沒有系統的論書之作,但其書學思想散見于書畫題跋和論書詩詞之中。通過這些文獻,我們可以對蘇軾的“以人論書”觀進行系統的探究。蘇軾的書學思想是以“意”為核心展開的,蘇軾的“意”所對應的是唐人的“法”,即不拘泥于法度的束縛,充分尊重創作者的思想意識和個人情感的表達,強調使書法成為體現人格精神的載體。因此,書家的人格精神也成為蘇軾衡量書法優劣的重要標準,正如他所說的:“古之論書者,兼論其平生,茍非其人,雖工不貴。”不僅如此,蘇軾還強調了學養的重要性,認為提高自己的書法造詣最重要的不是刻苦的研習,而是要通過大量的閱讀經典著作,豐富自己的學識修養來實現。蘇軾在勸誡后人時寫道:“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在蘇軾的“以人論書”觀中,還提出一個精辟的議題,即“君子”與“小人”之論。蘇軾將儒家對于人的道德倫理的分類方式引入了書法批評當中,把書家的人品置于首要位置,書法水平的優劣很大程度上由創作者的品行來決定,對于品行不端的書家,其書法也雖工不貴,即“世之小人,書字雖工,而其神情終有睢盱側媚之態”。

黃庭堅作為蘇軾的學生,兩人亦師亦友,在書學思想上也有許多共通之處,特別是黃庭堅提出的“韻”的概念同樣強調文人的書法精神。他認為,一幅好的書作首先要有“韻”,提出“書畫以韻為主”。那么要使書中有“韻”,就要先做到去“俗”,劉熙載曾評議道:“山谷論書,最重一‘韻字,蓋俗氣未盡者,皆不足以言韻也。”而去“俗”的關鍵在于書家的學養和胸襟。黃庭堅在《山谷題跋》中說:“若使胸中有書數千卷,不隨世碌碌,則書不病韻。”“學書要須胸中有道義,又廣之以圣哲之學,書乃可貴。若其靈府無程,政使筆墨不減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余嘗為少年言,士大夫處事可以百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醫也。”因而可知,黃庭堅對書家的人格和學養非常看重,并且兼具道義和圣哲之學所創作的書法才具有價值。這一論斷與歐陽修、蘇軾的觀點一脈相通。

(二)注重道學人格思想的批評觀

北宋政權在經歷了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變”后滅亡,宋室南遷建立了南宋政權,內憂外患的局勢進一步惡化。這場變故不僅改變了中國的政治文化生活,在書法藝術領域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相對于北宋,南宋書壇最大的特點在于深受理學的影響,形成了注重道學人格思想的書法批評觀。

理學,也稱為道學,新儒學,推崇修身為人,持敬守正之道。其審美觀主要源自孔子提出的“盡善盡美”論,認為理想的藝術作品應該滿足“美”和“善”兩個條件,但在之后的道學書家看來,“美”的標準已經變成從屬,不再具有獨立的價值,是否符合“善”的標準成為書法批評的核心。并且,作為儒家傳統“六藝”之一的書法也逐漸得到了儒家學者的關注,出現了以南宋大儒朱熹和明代的項穆為代表的書法理論家。

朱熹采用理學的理念來闡釋書法的審美價值與現實功能,認為世間一切事物皆為道的再現,書法自然也不例外,而書法藝術的核心就是道學人格。因此,可以通過書法來考察一個人的內心,認識一個人的性情,甚至于改變一個人的品格。這就有賴于道學人格的批評觀對書法藝術進行取舍,對不符合此標準的書家也一并否定。

朱熹在書法批評中以“存天理,滅人欲”的道學人格為標準,強調書家的道德修養要符合儒家處世原則,同時也將這作為自己的論書標準,對于顏真卿的書法因其氣節凜然而推崇備至,相反朱熹在反思自己年少學習曹操書法時,認為曹操是個篡奪君位的逆賊,大節有虧,其書法也不足取。不僅如此,朱熹對于北宋歐陽修、蘇軾、黃庭堅等人倡導的游心書藝,非功利的書法觀點進行駁斥,強調書法的教化作用,通過書法來規范人的行為,以達到“克己復禮”的效果。因此,他認為書法的好壞全憑書家內在的道德修養是否符合并體現出儒家守道循禮的人格追求。朱熹還將王安石的書法當作反面教材,認為王安石書法的草率與其做事的急躁有很大的關系,是缺乏涵養的表現,朱熹說“書札細事,而與人之德行,其相關有如此者”。由此可見,朱熹的“以人論書”批評觀與北宋時期蘇、黃所倡導的文人書法精神的批評觀是相悖的,其書學思想的本質是通過衛道來維持封建專制的統治,而書法就成為了衛道的實踐方式之一,也使得書法變成了儒家人格的標簽和君子修身之藝。

朱熹提出的道學人格的批評觀對于后世“以人論書”思想有著重要的影響。從元代至明代中期很長的一段時間,整個書壇都由朱熹的書學思想所引導。在此期間,出現了很多的書法理論家對朱熹“以人論書”的思想進行總結和發展,并將其系統化。其中,最著名的書論要數明朝后期項穆的《書法雅言》。項穆站在儒家正統的立場上,將書法當作衛道的工具,他提出的書統論和心相論等觀點,其核心思想還是通過“正書法”來達到“正人心”的目標。對道學書家來說,書法之美就是人格的之美,欣賞書法最終變成了對人格的評判。

以朱熹為代表的注重道學人格的批評觀在南宋以后逐漸成為主流,這一思想是從儒家衛道的立場出發,主張書法“正人心”的教化功能,按照儒家正統的藝術審美和人格品行來評判書法藝術的優劣,具有極端理性主義傾向。因此,這種思想極大地限制了書法的藝術表現力和創新性,束縛了書家情感和個性的發展,對書法藝術的實踐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二、兩宋時期“以人論書”的批評觀對后世的影響

在兩宋時期以蘇軾、朱熹為首的書法理論家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對此進行了系統的闡述,使得“以人論書”的思想成為了書法批評的重要命題,之后的大部分書家對這一問題都有所涉及,并在其基礎上進行了新的闡發。

(一)對后世書法批評的影響

元代的“以人論書”觀主要是繼承了宋代的理念,特別是南宋理學人格的批評觀,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形成了系統的理論體系。代表人物有郝經、鄭杓等。

郝經的“以人論書”受蘇、黃影響較大,重視學養和胸襟,強調人品與書品的內在聯系,認為書法的風格與書家自身的品德修養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系,將人品確立為書法藝術水平優劣的決定性因素。在其所著的《敘書》中說道:“然讀書多,造道深,老練世故,遺落塵累,降去凡俗,翛然物外,下筆自高人一等矣。”并對歷代書家進行品評,如李斯因其“刻薄寡恩”,故而書作也“瘦勁無情”,而王羲之則因“正直有識鑒”,因此其書作“高風絕跡,貌不可及”。特別是評價顏真卿時說道:“顏魯公以忠義大節,極古今之正,援篆入楷……蓋皆以人品為本,其書法即其心法也。”對王羲之和顏真卿書法的肯定和對李斯書法的貶斥,體現了郝經人品為本的批評觀。

鄭杓也是一位主張“以人論書”的書法理論家,與郝經不同的是,他的書學思想主要來自理學觀念。鄭杓的“以人論書”觀體現在對歷代書家歷史地位的評定上,在其所著的《衍極》中,列舉出歷史上做到極致的書家,清理出書法傳承的正統,即“古今一致,作者十有三人焉”。鄭杓列舉的這十三名書家,除了在歷史上書名顯赫,藝術造詣極高外,其人格品行是否符合理學家提出的天地人倫之理也作為重要的評判依據。例如秦相李斯,北宋蘇、黃、米等人雖然書法藝術成就很高,但都沒有入列,反而是蔡襄得到了朱熹等人賞識而名列其中。鄭杓的“以人論書”觀對明代的書法批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明代的“以人論書”觀基本延續了宋、元時期的書學觀念,將理學思想作為論書的主體,代表人物為項穆。

項穆在“以人論書”的批評觀方面提出了“書統論”和“心相論”,體現了鮮明的理學思想。項穆的“書統論”主要受到鄭杓《衍極》的影響,按照理學“道統”的模式梳理出一個書法的統緒,即“書統”,并將它明確地提了出來。按照書統論的觀點,將王羲之奉為書統之宗,項穆在《書法雅言》中說:“史、李、蔡、杜,皆書祖也,惟右軍為書之正鵠。”并且王羲之的書法被項穆樹立為書法品評的標準,用來衡量其他書家的得失,與王羲之風格相近的作品才能被視為書法的“正脈”,而超出這一規范的都被項穆所摒棄。例如項穆在書品劃分上提出的“五品論”,也是建立在書法統緒的觀點之上,按照等級分成“正宗”“大家”“名家”“正源”“傍流”五品。而強調個性,崇尚自由書風的蘇軾、黃庭堅、米芾則被列入最末位的“傍流”。在“以人論書”的批評觀上項穆還提出了一個觀點,即“心相論”。項穆認為,創作者內在的精神面貌與書法作品所形成的意象相一致,并決定了書法作品的優劣。他在《書法雅言·心相》篇中寫道:“柳公權曰:‘心正則筆正。余今曰:‘人正則書正。心為人之帥,心正則人正矣。”“故欲正其書者,先正其筆。欲正其筆者,先正其心。”項穆進一步論證了不同性情的書家與其書風之間的關系,強調書法作品要體現出儒家正人君子的人格性情。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的“以人論書”觀主要以復古和總結為主,以傅山和劉熙載的書學觀點最具代表性。傅山是清代初期的代表書家,其所處的時期正是明、清易代之際,面對國家的覆滅,外族的統治,身為明朝遺民的傅山開始從文人士大夫的人格、氣節角度出發來論述書法,構成了以“人”為核心的書法批評觀。例如,傅山提出的“四寧四毋”論,便是站在人格氣節的立場上進行闡發,對當時取法趙、董而形成的糜弱、巧媚的書風進行批判。此外,在《作詩示兒孫》中,他告誡后人道:“作字先作人,人奇字亦古。綱常叛周孔,筆墨不可補。”從中可以看出書家的人格精神已經成為傅山評價書法的首要標準,并將其視為書法藝術的本質。傅山的“以人論書”觀還體現在對趙孟頫的批判和對顏真卿的推崇上,其依據依然是兩位書家的人格與氣節。

清代后期的何紹基也提出了相同的觀點,他認為要想在書法藝術上取得成就,就必須先學會做人。何紹基說:“詩文字畫,不成家數,便是枉費精神。然成家尚不從詩文字畫起,要從做人起。”他將創作者的主體精神看作書法藝術的本質,決定了藝術水平的高低,例如評價顏真卿、蘇東坡時說:“魯公書,似其忠烈,間出蕭澹,又似其好神仙;東坡詩文,皆汪洋出奇,想見其人豪宕閑遠,可喜也。”

劉熙載運用中國古代樸素的辯證精神對“以人論書”的批評觀進行了系統、全面的總結。劉熙載在《藝概》中說:“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對于前人所提出的學養、才情、志向等書家外在的精神情感都進行了概括,既包含了蘇軾、黃庭堅的文人書法精神,也囊括了朱熹所推崇的理學人格,最后將其總結為“書如其人”。此外,對書家應該具備的理想人格,劉熙載也提出了新的圭臬,他說:“善書者不出‘廉‘立‘寬‘敦四字。”劉熙載把儒家的人格理想,作為書法批評的準則,認為書家要做到“廉”“立”“寬”“敦”四種品格。同樣,劉熙載的觀點也受到了老莊思想的浸染,他在《游藝約言》中說道:“老子有云:‘微妙玄通,深不可識。余謂書之道正復如此。故氣質粗者,不可以為書。”在劉熙載看來書法應該是微妙而敏感的,不適合急躁、輕浮的人。他認為不同性情的書家所創作出來的書法作品,其風格也會大不相同,他說:“賢哲之書溫醇,駿雄之書沉毅,畸士之書歷落,才子之書秀穎。”劉熙載對“以人論書”觀的系統闡發不僅使“以人論書”在書法批評史上達到了新的高度,還體現出他對于書法審美的深刻理解,影響深遠。

(二) 對后世書家品評的影響

在不同的歷史維度或不同的思想觀念作用下,會產生不一樣的審美取向,受其影響,書家的藝術地位也并非一成不變的。因此,許多書家因其人品、氣節、學養或胸襟而受到推崇,相反也會因此受到排斥。由此可以看出,“以人論書”的批評觀對于書家藝術成就的評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以人論書”影響下的諸多書家中,顏真卿無疑是最大的受益者。他是中國書法史上公認的繼“書圣”王羲之之后又一座高峰,但是這么顯赫的書名并不是確立在唐代,反而是有賴于宋代諸賢的推崇。當時的顏真卿以持正不阿的氣節而名重朝野,但其書名并未得到認可。在五代時期,南唐后主李煜在評價顏書時說:“真卿之書,有楷法而無佳處,正如叉手并腳田舍漢耳。”認為顏真卿得王羲之筋骨而失于魯莽。甚至于北宋前期王著主持刊刻的《淳化閣帖》收錄唐代諸多書法名家,唯獨不錄顏真卿書跡。就連歐陽修也曾提出過“使顏公書雖不佳”的言論。由此可以看出顏真卿的書法在當時并未得到重視。但在其后數百年的宋代,顏書的魅力最終得以發掘。由于宋代文人階層的崛起,文人道德情操開始受到關注,于是顏真卿便因高尚的人格形象被樹立為文人的典范,在他身上人品與書品的相一致得到了體現,再加上歐陽修、蘇軾、黃庭堅、朱熹、朱長文等諸多大家的推崇,顏真卿書壇亞圣的地位遂在北宋這樣的政治大氣候下被完全確立起來。

此外,北宋蔡襄的書名也有賴于“以人論書”的積極影響。蔡襄是北宋初期首位全面踐行“尚意”書風的書家,與蘇、黃、米并列為“宋四家”,其溫潤含蓄的書風被后世廣泛推崇。然而,對于“宋四家”中“蔡”的歸屬問題,歷代書論中多有爭議。異議者普遍認為“蔡”其實原指蔡京,后人惡其人品,便以蔡襄代之,特別是在明代以后,持這一觀點者大有人在。在當時,蔡襄的書法便以嚴謹守法而著名,被蘇軾譽為“本朝第一”,深受仁宗喜愛。但蔡襄的書法也難免因調法度而顯得過于拘謹,失去了書法的藝術美,且與“尚意”的自由書風相去甚遠,難以與蘇、黃等人并列。因此,后世對其爭議極大,如米芾就曾評價道:“蔡襄如少年女子,體態妖嬈,行步緩慢,多飾繁華。”并有“勒字”之論,就連黃庭堅也稱其“時有閨房態度”。然而,正是這樣端正嚴謹的風格與南宋之后注重道學人格的審美觀不謀而合,以朱熹、鄭杓為代表的道學書家對蔡襄的書法大加贊賞,這使得他的藝術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即便是后世的爭議,也難以撼動其在“宋四家”中的牢固地位。

但在書法史上,同樣也有許多的書家因“以人論書”的批評觀而受到非議。最具代表性的像趙孟頫、張長公、王覺斯等。趙孟頫是元代著名的書法家,同時也是集詩、書、畫、印于一身的全能型藝術家,但他還有另一個特殊身份,即趙宋宗室之親。趙孟頫二十五歲時,南宋被元所滅,元朝統治者為了更好地維持其政權,便脅迫趙孟頫這樣有名望的文人入仕做官,然而為外族統治者服務的行為在漢族文人士大夫看來是毫無民族氣節的,這使得趙孟頫背負上“貳臣”的罪名,這樣一個莫須有的罪名便對后世評價趙孟頫的藝術地位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自明朝開始對趙孟頫書法的貶抑之詞屢見不鮮,如“子昂之學,上擬陸、顏,骨氣乃弱,酷似其人。”“趙文敏為人少骨力,故字無雄渾之力。”其中對于趙孟頫人格氣節的抨擊最甚者,要數清代初期的傅山了。傅山的遭遇與趙孟頫頗為相似,同樣是受外族統治的前朝遺民,傅山則選擇了不與統治者妥協。因此,他對趙孟頫的氣節非常不齒,特別是在當時,由于皇帝的推崇,趙體盛行。于是,傅山對趙體書法大加貶斥,認為其輕浮、軟媚。他說:“予極不喜趙子昂,薄其人遂惡其書。”以趙孟頫為書法藝術發展作出的貢獻來看,這樣的評價并不公允。

王鐸也是書法史上因人品而飽受非議的書法家。王鐸與傅山所處的時代相同,在面對清軍鐵騎時,他選擇了率百官開城投降,改仕清廷,隨后便被委以重任。因此,王鐸的人品氣節被當時的漢族文人所不齒,導致其書法也被人們輕視。在清代初期,王鐸的書法并不被重視,在書論中鮮有人論及,即使談到了也評價不高,這與其“貳臣”的身世有很大的關系。例如清代的吳德旋就曾指摘王鐸說:“王覺斯人品頹喪,而作字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風,豈得以其人廢之。”李葆恂也曾感慨道:“(王鐸)字勢遒勁,有古人稿書意,殊可受惜,立身一敗萬事瓦裂!”甚至在王鐸去世不久,便因“大節有虧”被清王朝奪去謚號,禁毀其書。或許是有感于自己日后的命運,他在給友人的書信中寫道:“我無他望,所期后日史上,好書數行也。”直到清代后期,碑學書法興起,王鐸的書法作品才真正受到人們的重視。

三、 “以人論書”的理論狹隘性

在歷代善書的名家中,專一從事書法事業的學者寥寥無幾,絕大多數以書名世的書家并不是以書法作為自己的事業,反而是在書法之外的其他領域取得了突出性的成就,使得人們在關注書法的同時,也注重書法之外的要素,例如學養、人格、氣節等內在的精神品質,及創作者的主體意識。這就為“以人論書”觀的發展提供了現實基礎。但是,在具體的實踐之中,因特定的歷史環境,或者受各種哲學思想的影響,“以人論書”的批評觀產生了極端的主觀傾向,忽視書法所蘊含的藝術美,從而造成對書法的批評與其本身的藝術價值出現偏差,這對于書法藝術的發展帶來了不利的影響。例如在書法批評史上出現的“以人代書”“因人廢書”等觀點,是完全站在倫理教化的角度進行的審美活動,既不符合書法藝術的審美觀,也有悖于時代發展的潮流。

在前文中論及的王鐸,便是一個典型的實例。他的書法深入“二王”堂奧,入古出新,形成了獨特的自家風貌,對于晚明大幅豎式行草作品范式的確立,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啟功先生也曾稱贊王鐸道:“覺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由此可見,時人對于王鐸的評價與他真實的藝術水平完全脫節。然而,在當時籠罩整個書壇的卻是后人所不齒的館閣體,人們為了考取功名,競相學習這種“烏、方、光”的楷書,將王鐸的書風完全淹沒,實在是書法史上的一大損失。

又例如與王鐸處境相似的趙孟頫,后世對其評價也受到了“以人論書”觀的影響。至元代開始,抨擊“趙體”軟媚的呼聲不絕于耳,其中不乏王世貞、項穆、董其昌這樣的大家。但就其書法作品來看,這些抨擊顯然是不符合事實的,其秀逸典雅的書法成為了后世帖學書法的典范,挽救了自南宋以來逐漸衰微的書法藝術,其書名甚至遠播海外,影響甚廣。

即便如此,在歷代書家的論書之作中也不乏理性的聲音。例如,清代的張之屏就提出過不同的觀點,他認為人品不能作為衡量書法的準繩,他說:“技藝之事,與人品固毫不相涉也。然據吾所見,字之美者,未足代表正人;字之惡者,適足代表邪人。”并以顏魯公、柳少師、王覺斯等人為例進行論證。甚至是“以人論書”批評觀的倡導者蘇軾也曾對這一觀念進行過反思:“觀其書,有以得其為人,則君子小人必見于書。是殆不然。以貌取人,且猶不可,而況書乎?”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以人論書”對書法藝術的影響具有兩面性,在豐富書法藝術內涵的同時也容易產生完全摒棄書法之美,而單論人品的觀點。因此,對于“以人論書”的書法批評觀,我們應該理性看待,正視藝術與現實之間的差異,使其能夠更好地引導我們去探索書法藝術的真諦。

四、結語

“以人論書”的批評觀發展到今天,對書法藝術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它賦予了書法更加深刻的文化內涵,使得書法不再是簡單的書寫活動或是空洞的筆墨藝術。同時,它也帶給我們許多啟示:在學書的道路上,除了“退筆如山”“池水盡墨”,我們還要關注更多的字外之功,如淵博的學識和修養、廣闊的眼界和胸襟、對美和善的追求、對自然和生命的探索等。正因為書法所具有的這些獨特的魅力和意義,使其在數千年的中國文化中一直煥發著勃勃生機,成為無數書家“達其性情,形其哀樂”的方式。正如張懷瓘所言:“文則數言乃成其意,書則一字已見其心,可謂得簡易之道。”

參考文獻:

[1] 錢穆.現代中國學術論衡[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

[2] 梁冰.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油畫題材與國家形象構建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2019(4).

[3] 甘中流.中國書法批評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

[4] 歐陽修.集古錄跋尾[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

[5] 黃簡.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6] 黃庭堅.山谷題跋[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

[7] 崔爾平.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

[8] 項穆.書法雅言[M].北京:中華書局,2010.

[9] 崔爾平.明清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店,1994.

[10] 劉熙載.藝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1] 蔡顯良.“以人論書”觀在北宋的發生與發展[J].中國書法,2018(1).

[12] 黃惇.中國書法史(元明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天堂在线| 亚洲男人的天堂视频| 伊人色天堂| 国产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观看| 欧美A级V片在线观看|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 久草美女视频| 99久视频| 伊人成人在线视频| 日韩无码一二三区| 欧美三級片黃色三級片黃色1| 九九热这里只有国产精品| 日本人妻丰满熟妇区| 欧美性久久久久| 国产区免费|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电影| 亚洲欧洲AV一区二区三区| 丁香亚洲综合五月天婷婷| 精品偷拍一区二区| 欧美va亚洲va香蕉在线| 成人欧美在线观看| 大学生久久香蕉国产线观看| 久久精品娱乐亚洲领先| 国产精品成人AⅤ在线一二三四| 午夜性爽视频男人的天堂| 国产又爽又黄无遮挡免费观看 | 欧美成一级|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 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在线播放| 日本免费一区视频|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mv|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91精品| 成人福利视频网|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 天天摸天天操免费播放小视频| 国产精品熟女亚洲AV麻豆| 日本高清免费一本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电影蜜臀| 伊人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婷婷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大白天新婚身材| 色成人亚洲| 日本不卡在线视频| 成人福利在线看|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视频|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国产91在线|日本| 亚洲精品人成网线在线| 久综合日韩| 日本午夜精品一本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无码制服中字| 国产免费网址| yy6080理论大片一级久久|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9191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 国产精品熟女亚洲AV麻豆|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日韩| 熟女日韩精品2区| 国产成人8x视频一区二区| 秋霞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影视无码永久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 日韩 欧美| 婷婷六月综合网| 99在线视频网站| 国产毛片网站| 免费中文字幕一级毛片| 又大又硬又爽免费视频| 夜夜操天天摸| 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免下载| 福利在线一区| 毛片基地美国正在播放亚洲| 亚洲最黄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综合一二三区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院| 女人av社区男人的天堂|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 欧美精品v欧洲精品| 日本在线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