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明洪

原上海市中醫藥大學校長施杞如今已是83 歲的高齡,但精神依然矍鑠,每周仍堅持門診一次。施老師從名醫石筱山、石幼山先生,為石氏傷科傳人,在中醫藥防治慢性筋骨病及傷科內傷病研究方面有著深厚的造詣,而他的高壽也和他的淡泊仁厚、勤于動腦有很大關系。
施老對名利十分淡泊,他任上海中醫藥大學校長期間,曾告誡自己這“當領導的”要有“三要三不要”:要有樣子不要有架子,要有主見不要有主觀,要有心事不要有心計。
1998 年,他從校長行政崗位上離任,謝絕了香港大學和新加坡中醫學院的高薪聘請,回到了自己曾就職20 年的龍華醫院,要了一間辦公室,買了一架顯微鏡,帶著兩個研究生,開始攀登自己醫學事業上的第二座高峰。有記者在采訪施老時提到某些人對養生急功近利,助長了“養生亂象”的不正常現象,施老認為:這種心態首先反映了人們對健康的需求,也包含了對傳統中醫的信任。但真正的醫者絕不會利用老百姓的這種需求和信任,打著“中醫大旗”夸大常識或否定常識,炮制聳人聽聞的“養生”觀點。
施老說:“中醫歷來講‘醫為仁術’,當年我在瑞金醫院進修時,骨科大師葉衍慶教授講,骨科醫生應該比其他醫生能更好地服務他人。當你在路上行走時,看到有人行動不便,就應該主動關心他,也許能幫助減輕他的病痛或者設法治愈。所以,醫生不僅是治病,更重要的是讓患者享受人生的幸福。”
一天,施老在下班后乘車回家,看到一個十七八歲的姑娘右手腕呈90 度屈曲畸形,無法自由活動。他上前詢問,得知她患的是小兒麻痹后遺癥,找過兩個醫院都未能受理。“其實這并不復雜,只要做一個平衡手術,將一側的肌腱延長就行了。當時我就說,如果你信得過我,就來找我。結果,姑娘果然來了,我為她做了手術,又教她用中醫導引進行功能鍛煉,結果很成功,姑娘的手完全恢復了正常功能。”
20 世紀70 年代,施老在貴州普安縣醫療隊時,遇見一位婦女因大出血而生命垂危。但由于醫療隊沒有血,無法進行手術。施老當即說“我是O 型血”,把自己的血輸給了病人,并親自為病人做了手術,挽救了她的生命。他的精神感動了整個醫療隊。對于一些家境拮據的患者,施老在開方子時,盡量選擇一些廉價但有效的藥,讓患者十分感動。
施老養生,將“順其自然”放在首位。他說:“中醫養生講究順應自然變化,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夏是升發之際,陽氣易損耗,因此要避免過度消耗陽氣。民間有“歇夏”的傳統,就是說在夏季要避暑,同時要通過自我調節讓身體自然增長陽氣,可以適當鍛煉以調和氣血。夏季長期吹空調,容易出現四肢少溫、神疲乏力、胃口不好、大便稀薄、經行量少等癥狀,這些都屬于“陽虛”。就施老來說,他常用附子理中湯加味溫陽益氣、祛暑化濕,每可獲效。施老養生還講究心胸開闊,認為一個人要善于自我疏導,做到處變不驚。為了讓學生更多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在論文署名、項目評獎時,施老甘當“服務員”,盡量讓年輕人領銜,自己退居二線。為了學科的持續發展,他三次向學校黨委遞交辭呈,要求辭去脊柱病研究所所長的職務,并大力推薦學生王擁軍教授接任所長,以促進新一代學科帶頭人的培養。如今,王擁軍教授已成為新一代中醫骨傷學科的帶頭人,成績斐然。
施老主張飲食要清淡,但完全吃素也不行,要做到不偏廢、不過量。施老的早餐很簡單,他笑言自己的早餐是“五行餐”,即一杯牛奶(白),一兩玉米饅頭(黃),一只煮雞蛋(紅),一碟自制醬蘿卜(黑),一條黃瓜(青)。




施老曾提示中老年人,老年人的運動關鍵是練“氣”。他自創了一套洗、梳、揉、搓、松、按、轉、磨、蹲、摩、吐、調的“施氏十二字養生功”,對中老年人的筋骨健康十分有利。
“施氏十二字養生功”包括洗臉,即用雙手掌心按摩整個臉面6 次;梳頭,用手指從各方位梳理頭部各3 次;揉耳,擠壓、揉按、牽拉耳輪的上、中、下部各3 次;搓頸,用左右手的掌心搓頭枕部、頂部及大椎部各6次;松頸,按抬頭—還原—低頭、左轉—還原—右轉等順序旋轉頸部;按腰,掌心貼于腰部,先從里向外按摩腎腧穴6次,再由外向里按摩6 次;轉腰,雙手叉腰,順時針方向及逆時針方向各旋轉腰背6 圈;磨膝,雙腿并攏,略彎曲,雙手掌按雙膝上,先順時針后逆時針方向,膝部繞圈轉動各6 次;蹲髖,兩腳自然分開,緩慢蹲下起立各6 次;摩三焦,左手掌心壓于右手背上,順時針方向按摩胸部、上腹部(胃脘部)、下腹部(臍下)各6 次;最后是吐故納新和調理四肢。
因篇幅有限,感興趣的朋友可掃描下面二維碼觀看“施氏十二字養生功”的具體鍛煉視頻。養生功鍛煉時間每次約15 分鐘,每日1~2 次。練功時,宜整套動作一起練,并注意配合腹式呼吸,動作連貫,和緩舒展,以達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