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副總經理
據了解,今年以來,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國科技工作者在臨床救治、疫苗研發、物質保障、大數據應用等各方面提供了科技支撐,航空工業也在抗擊疫情的斗爭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運-20”從2月開始已多次出國執行任務,先后向巴基斯坦、緬甸、老撾、泰國、俄羅斯等國運送疫情防控物資;3月初,由航空工業研制的“1出2型”高端型全自動口罩機在北京成功下線,提前6天實現預定目標,此前,航空工業研制的壓條機已交付各地防護服生產企業使用。兩型產品按照穩定市場、平抑物價的央企擔當投放市場,為緩解疫情期間醫療防護用品緊缺狀況、提升公共醫療產能儲備力量做出積極貢獻。
科技創新代表著國家發展的未來,只有堅持創新思維,才能不斷牽引我們實現戰略目標。我認為,作為科技含量極高的航空領域,要想持續取得進步,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就要把科技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構建開放創新體系,瞄準航空科技前沿,牢牢把握航空工業創新發展的主動權。此外,還要不斷為航空科技工作者搭建創新舞臺,打造支持探索、鼓勵創新的科研環境并建立切實可行、靈活配套的政策措施。
未來,在大國競爭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更應該進一步激發創新活力,勇攀科技強軍的高峰。航空工業也要以“忠誠奉獻、逐夢藍天”的航空報國精神,始終瞄準科技前沿,不負偉大時代的召喚,為建設新時代航空強國、世界科技強國做出新的貢獻。

夏軍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水安全研究院院長
長江流域無論是上游重慶、還是中游的武漢等城市,今年都洪澇災害嚴重。當前我國頻發的城市洪澇、“城市看海”問題是由氣候變化、下墊面改變、雨洪管理等多因素共同作用所造成的。全球變暖導致極端降水事件明顯增多,局部地區暴雨強度和頻率明顯增加;雨洪管理存在排水除澇標準總體偏低、管理能力薄弱、排水管網堵塞嚴重等問題;城市道路和建筑物密度增加,使不透水面積比例增加,導致匯流較快,這些也是導致洪澇災害頻發的另一個原因。此外,城市建設過程中侵占自然河湖及灘地,導致蓄滯洪等能力降低,也是引起“城市看海”的原因之一。
人口高度聚集、經濟高度發達的城市化面對的洪水災害和影響會更加嚴峻,風險也會更高,因此,迫切需要改進治水思路,尋求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法,探索將傳統工程措施與“蓄-滯-滲”的綠色基礎設施和科學的江湖調控結合起來的“灰-綠-藍”統籌的系統治水新思路。
從水文學角度來看,解決城市內澇問題,要盡可能消除城市化建滲量、塘堰雨水滯蓄量、河湖和濕地調蓄量使之恢復到自然狀態。此外,還需要客觀評估城市基礎設施能夠抗御洪澇災害的能力,包括全方位監測與監控系統;雨污分流、河湖聯通、修復濕地、恢復洼地、建設源頭LID(低影響開發理念),建設分散性大型蓄水深隧、多用洼地等工程措施;暴雨內澇預警預報,科學調度與管理,建設后評估與跟蹤系統等非工程措施;綠色城市的發展體制建設與制度創新等。

劉叢強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
青藏高原總面積250萬平方公里,占中國國土面積的1/4;高原地勢高聳、地域遼闊,外圍大斷裂帶和切割強烈的地貌與周邊地區形成巨大高差,構成一個獨特的地理單元。高原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導致生態環境惡化:冰川面積減小、凍土消融;草原退化,生物資源減少,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水土流失加劇、土地荒漠化、自然災害增加。
青藏高原最大的發展短板在哪?在我看來,最大短板是青藏高原生態環境脆弱,雖然蘊含了大量水資源,但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青藏高原亦無法獨善其身。如今,青藏高原冰川大量融化,凍土慢慢消融,整個地球在變暖。如此脆弱的生態環境,一旦破壞很難恢復,這就是青藏高原最大的自然短板。而社會短板則是高山地區社會經濟不發達,交通、教育、科學等社會資源嚴重滯后于沿海地區。
青藏高原和黃河流域“關系不一般”。黃河發源地在青藏高原的青海省,青藏高原生態環境影響的不只是黃河長江的發源地,還有黃河長江流域的中游甚至下游。
為此,科學界已啟動了包括二次青藏科考等諸多綜合性科考項目,旨在摸清青藏高原的“家底”,例如生態環境資源、能源等方面。在考察和科學研究基礎上,相關學者將來會提出更系統、更科學的建議,如何來持續利用青藏高原生態環境、能源資源等,青藏高原在保護生態環境的背景下如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經濟增長,需要引起政府、科學界、公眾一起來關注。

杜祥琬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級科學顧問
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也體現在我國能源空間格局上。中國的東部是用能大戶,西部是產能大戶。通過西部發展經濟來提升消納能力,東部增加產能的能力,可緩解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東部地區可以將“遠方來(如西電東送)”的能源與“身邊來”的能源相結合,高度重視發展和調動身邊的能源。我國中東部地區技術可開發的海上和陸上風能資源量有11億千瓦,集中式加分布式太陽能可開發量有9億千瓦。而中東部已經開發的占比不到技術可開發量的十分之一。倘若中東部省份把身邊能源調動起來,結合“遠方來”的能源,不僅使之發展更平衡和充分,而且自控水平和安全性更高。經濟性方面,經過天津大學和華北電力大學研究組測算,與西部發運送電的度電成本相比,東部自發電更便宜。
再考慮到生物質能、地熱、水電、核電和天然氣,東部能源高比例自給是完全可能的。考慮到東部的儲能、節能技術和信息化技術較為先進,煤電在提供電力的同時,以靈活性改造起到了調峰作用。我國東部由能源“消費者”變成能源的“產消者”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我國中東部能源做到高比例自給,可緩解“西電東送”和“北煤南運”的壓力,對國家經濟和能源發展的全局是有利的。能源空間格局的優化與能源結構的優化顯然是相耦合的,它們必將共同推動中國的能源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