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潔

參加ARVO眼科年會
我國是近視大國,近視人口世界第一。根據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最新發布的《中國眼健康白皮書》顯示,2018年,全國近視人口達到6億,其中兒童青少年近視現狀令人擔憂,總體近視率為53.6%。不僅如此,有數據表明,近視所帶來的社會經濟負擔已經超過了一些傳統意義上認為較為嚴重的系統性疾病和眼病,如帕金森病、慢性阻塞性肺炎以及青光眼。因此,無論從衛生還是經濟角度,控制兒童青少年近視問題都成為了當務之急。
蘇州大學醫學部公共衛生學院潘臣煒教授,圍繞如何有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問題展開研究,明確了環境因素在近視發病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剖析了光線的波長對于兒童青少年近視的影響,并多維度地闡明了近視對于兒童青少年的危害。
長期以來,近視被認為同時受到了遺傳和環境因素的影響,但是哪個因素起主導作用一直存在爭議。潘臣煒以移民流行病學為研究工具,探究新加坡、美國以及我國的云南省多種族近視流行分布差異。結果發現,“處于同一環境的不同種族人群,近視患病率有顯著差異,這表明種族間的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的差異,是導致不同近視患病差異的主要原因”。
研究還發現,移民時間與眼軸長度在矯正一系列混雜因素后有顯著關聯。移民年齡在12歲前的個體,眼軸長度最長,近視患病率最高。因此,潘臣煒認為,“兒童12歲前是控制和延緩近視發生和進展的關鍵時期”。
明確了環境因素在近視發病中的主導作用后,潘臣煒又從動物實驗中得到啟發,認為進入眼球光線的波長可能是導致近視的關鍵因素。因此根據不同顏色的虹膜對不同波長的光線折射和吸收率不同的原理,潘臣煒巧妙地開展了兒童青少年虹膜顏色與近視關系的研究。結果發現,虹膜顏色深淺的不同與兒童青少年近視的風險及眼軸長度有關。虹膜顏色越深,兒童近視屈光度越深,眼軸長度也相應地越長。
此研究也首次從人群層面驗證了進入眼球光線的波長可能與近視的形成有關,對于探索近視的致病機理有著重要意義。
除了弄清近視的成因,潘臣煒還對近視帶來的影響做了研究。結果表明,青少年時期患有近視后,到了老年認知功能較低,抑郁癥狀評分較高。而且,在采用PEDSQL4.0(23項兒科生活質量量表4.0版通用核心量表)來測量青少年健康相關生存質量后,潘臣煒發現,與使用眼鏡的青少年相比,未使用眼鏡的青少年在心理社會健康、情感健康和社會功能方面的健康相關生存質量得分都相對較低。“這表明視力受損對青少年的身心以及社交功能影響是全面的。”潘臣煒說。
由于在兒童青少年近視領域的細致研究,2014年,潘臣煒受到倫敦視光學院的表彰,被授予Bernard Gilmartin Award。
除了在兒童青少年近視領域研究頗深,潘臣煒還長期致力于運用流行病學的研究手段,對眼病的疾病負擔、危險因素以及近視的危害和影響進行較為系統的研究。近年來他共計在SCI收錄期刊上發表100多篇論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80余篇;SCI論文總影響因子300+,論文被引用1500余次,單篇最高引用300余次(被收錄為ESI高被引論文);主持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還有橫向合作課題10余項;獲得的獎項包括國家優秀自費留學生獎、江蘇省醫藥衛生新技術引進獎二等獎、蘇州大學周氏科研優勝獎等。2019年,因為39篇屈光不正主題的高質量論文,潘臣煒被國際客觀專家排名系統Expertscape列為屈光不正領域世界前0.1%的學者,榮獲“世界屈光不正專家”稱號。
兒童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與希望,但隨著屈光不正癥狀的快速低齡化,近視已經成為“國病”,甚至發展為國憂。“所以我希望可以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在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治領域做更多的研究,以減少近視給個人、社會帶來的損失和危害。”潘臣煒堅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