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文,霍柱東,孫 望
(深圳市得潤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廣東深圳 518107)
隨著中國5G 事業的蓬勃發展,對通信相關制造業的需求日益增加[1]。高速連接器作為5G通信設備的基礎元器件,起到傳輸信號和電流的作用,其可靠性與整個系統的可靠性息息相關。接觸件作為高速連接器傳遞信號和電流的核心零件,對高速連接器的性能有決定性作用,絕大多數的連接器功能失效,是由接觸件的接觸功能失效導致的[2-3]。
接觸對的失效與正向力密切相關,合適的正向力是連接系統接觸良好的前提,但并非正向力越大越好。當正向力達到一定區間后,系統的接觸電阻趨于穩定,不再減小,過大的正向力反而會導致接觸面的磨損,減小連接器的耐久性;而連接器的插拔力又與正向力、摩擦因數緊密相關[4-5],故合適的插入力對連接器的良好接觸不可或缺。
國內關于高速連接器的插入力仿真有限元模型分析較少,本文在研究某典型56 GB高速連接器設計的基礎上,建立了單對端子的有限元接觸模型,得出了插合時的最大插入力和最大當量應力,并在此基礎上設置了3 個設計變量、2 個目標函數,建立了端子的多目標響應面參數化模型[6]。
此款連接器接觸端子包括公座端子和母座端子。公座端子為下料型端子,公座母座對插時,公座端子全部固定,依靠母座的彈臂彈性變形產生正向力而產生彈性接觸。由于公座端子的變形幾乎為0,為加快非線性分析的收斂速度,故將公座端子設置為剛體,母座端子設置為彈性體[7]。接觸件有限元分析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接觸件有限元分析模型
根據接觸面和目標面的設計標準,將公端端子的接觸表面設置為目標面,母端彈臂的接觸表面設置為接觸面。根據行業標準,本文所研究的端子的滑移距離為1.27 mm;公座母座端子均采用C7025,其材料屬性如表1所示。
表1 接觸件材料及屬性
為了模擬端子的工作情形,本文創建的是分離狀態下的模型。在插入行程中,在插入方向上給公端端子2 mm 的位移,此時端子滑移距離正好為1.27 mm。在母座端子的背部和錫盤表面施加固定約束,根據實際接觸情況,接觸類型選擇摩擦接觸,摩擦因數設置為0.2[8]。
通過計算分析,其當量應力云圖如圖2所示;插入力曲線如圖3所示。由圖2可知,母端端子受力較大處集中在彈臂末端處,符合實際工作情況,最大工作應力為1 177.5 MPa,大于C7025屈服強度,有疲勞失效的風險。由圖3 可知,公端端子的最大插入力為0.72 N,不滿足相關標準規定的最大值0.6 N,因此需要利用參數化建模仿真,對該款端子進行優化設計[9]。
圖2 母座端子應力云圖
圖3 插入力變化曲線圖
圖4 母端端子結構示意圖
在優化設計中同時要求兩項或兩項以上設計指標達到最優值的問題,稱為多目標優化設計問題。由于本文中端子的PIN距及Housing的配合尺寸無變化,為了配合安裝,母端端子(圖4)的配合尺寸不變,只改變彈臂的基本尺寸。本文選取影響插入力的3 個主要尺寸,即整體高度P1、導向角P2、彈臂高度P3。
根據有限元模型,可求解出端子的插入力P4和最大當量應力P5,端子能夠滿足工作要求時,插入力P4≤0.6 N為優化目標,同時將最大當量應力P5最小化,得到端子的優化數學模型如下:
通過Design Exploration優化模塊對數學模型建立設計變量和目標函數的響應面優化模型,進行擬合和計算,得到了各優化目標隨設計變量變化的敏感程度柱狀圖,如圖5 所示。最大插入力P4與整體高度P1、彈臂高度P3的變化總趨勢為反向,與導向角P2的變化總趨勢為正向;最大當量應力P5與整體高度P1、導向角P2、彈臂高度P3變化總趨勢為反向。其中導向角和彈臂高度對最大插入力和最大應力影響最大。
圖5 靈敏度柱狀圖
因此取導向角、彈臂高度兩個設計變量作為輸入參數的x軸、y軸,分別得出最大當量應力和插入力的響應面模型如圖6所示。最大插入力P4隨著彈臂高度P3的增大而減小,隨著導向角P2先增大再減小;最大當量應力P5隨著導向角和彈臂高度的增大而減小[10-12]。響應面模型與靈敏度柱狀圖分析結果相同,故綜合兩者可以得出哪些設計變量對目標函數的影響最大,此方法可用于最終優化設計點的挑選。
圖6 響應面模型
由圖5 ~6可知,整體高度對最大插入力的影響很小,可以忽略,所以在優化分析時,只考慮導向角和彈臂高度的影響。通過Design Exploration 優化模塊進行優化計算,樣本數量輸入1 000,計算求解出3個最佳設計點。響應優化參數如表2所示。3個最佳設計點對應的最大插入力均小于行業標準0.6 N,最大應力超過屈服極限。綜合結構因素選擇導向角較大的設計點,以使端子自由狀態下殼體能夠有效保護彈臂,由此本文中這種選取設計點3 為多目標優化設計的最優解。由設計候選點3 重新整合得出P1=2.8 mm;P2=34°;P3=2.35 mm。
對重新取值后的接觸件進行靜力分析,得到優化后的當量應力云圖如7所示;插入力變化曲線如圖8 所示。改進后的接觸件最大應力為1 045 MPa,相比改進前減小了11%;母端端子在彈臂根部有輕微屈服,處于使用可接受范圍,相比改進前,安全系數得到進一步提高。由插入力變化曲線可知,插入力為0.55 N,滿足行業標準。
表2 優化設計候選點
圖7 母座端子應力云圖
圖8 插入力變化曲線圖
比較優化前后結果可得,優化后的端子最大當量應力相比改進前減小11%,強度得到提高;端子插入力相比改進前插入力減小24%。綜合分析可知,優化設計后的端子安全系數和可靠性得到提高。
本文在現有高速連接器彈片端子的基礎上,對其出現插入力過大,易磨損及插拔次數不達標等問題,提出了一種響應曲面優化分析方法,并對該款端子進行了多目標優化設計,得出結論如下。
(1)在現有端子的基礎上,建立了端子的接觸有限元模型,通過接觸分析,該款端子的最大當量應力為1 177.5 MPa,插入力為0.72 N,超出相關標準,易導致接觸失效風險,因此對該接觸端子進行結構優化。
(2)通過對彈片端子進行多目標優化設計,得出各目標函數隨設計變量變化的靈敏度柱狀圖和響應面模型。靈敏度柱狀圖表明參數導向角P2、彈臂高度P3對插入力P4的影響更大,所以在端子結構設計中如出現插入力過大情況,可以優先調整彈臂高度和導向角的取值,最后分析得出了最佳候選設計點。通過對比優化前后的有限元分析結果表明,端子的最大當量應力相比改進前減小11%,端子插入力相比改進前減小24%,安全系數和可靠性得到進一步提高。該研究成果為后續連接器端子柔性設計技術提供了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