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曦 毛丹丹

□支書故事
站在南京市溧水區晶橋鎮芝山村頭,30 余畝的水塘清澈見底,田園景觀一覽無余,水上大戲臺、陽光餐廳、農家樂、民宿應有盡有,村民們的點贊不絕于耳。
僅用一年時間,這個原本偏僻的軟弱渙散村,變身游客慕名而來的“網紅”打卡地。大家都說,村黨總支書記李其軍功不可沒。年近5旬的李其軍,之前一直在外創業經營工廠,年收入達數百萬元。2018 年底,晶橋鎮黨委書記魏紅星找到他,希望他回村擔任村書記:“你是從山里走出去的企業家,更是一名黨員,有義務帶領村民富起來。”沒有想太多,李其軍滿懷熱情回到村里,把企業交給了親戚打理。
“剛走馬上任時,芝山村可以用‘百廢待興’來形容。”李其軍回憶說,當時各個自然村的基礎設施都十分薄弱,垃圾雜草等長期無人清理,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為改變落后面貌,李其軍首先抓實隊伍建設,要求村黨員干部從改變自身做起,自己帶頭每天最早到村,把“白加黑”“5+2”作為工作常態。短短一年半時間,鍛造出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村干部隊伍,“泥腿子”變成了“土秀才”。
2018年底,晶橋鎮黨委提出開展“三口三化”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芝山村最早啟動。李其軍帶領村黨員干部挨家挨戶上門和群眾交流,制定了各個自然村的整治方案,成為全區的學習標桿。
曹莊水庫下游水渠年久失修,村民們意見很大。村里沒錢請設計公司,李其軍就親自上陣,自費購買無人機拍照,用紅筆標記出不同區域的名稱和功能,描繪出曹莊整治的第一張設計圖。歷時4個月,總長800多米的溝渠被重新打通,“救命水”流進了曹莊稻田。村口幾個臭水塘變身大池塘,建成沒多久的水上大戲臺成為村民休閑娛樂的最好去處。
以前的芝山依托采石產業發展,如今傳統產業不讓干了,“老思路”遇到了“新挑戰”。李其軍成立村綜合社,建立“支部+合作社+農戶”經營方式,讓荒廢的土地流轉起來,盤活集體荒山、水塘、民房等閑置資源,配套建設觀光設施,走出一條生態觀光旅游與特色農業相融合的新路子,壯大了集體經濟,提高了村民的就業率。
芝山村紅色文化資源豐富,有抗日軍政大學第九分校、蘇南反頑銅山戰斗等革命歷史遺址,其中銅山曾是蘇南反頑戰役西線的一個重要陣地,但過去的戰壕已無法清晰辨認。李其軍萌生了打造銅山戰役紀念廣場的想法。目前,正結合全鎮健康產業發展和紅色文化資源,與紅色李巷聯成紅色旅游線路,打造現代休閑觀光農業園區和紅色精品線路,努力讓紅色資源活起來,釋放出紅色旅游富民功能。
“看到鄉親們的錢袋子鼓起來,臉上笑容多起來,這種獲得感是干企業所沒有的。”現在的李其軍更加堅定信心,立志蹚 出一條芝山村鄉村振興的紅色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