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人駿,馬麗佳
(1.吉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2.吉林財經大學 稅務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
1890年馬歇爾基于外部性理論提出了產業集聚概念。集聚能使微觀企業選址時獲得成本節約。[1]一個國家的成功在于產業集聚的成功,而地區經濟增長的關鍵是在本地建立“發展極”行業或產業。[2]
國內對產業集聚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形成機理及原因等方面,認為獲得外部規模經濟、范圍經濟和學習創新效應、文化品牌效應是服務業集聚發展的基本動因;地理鄰近、專業化分工、企業家精神和當代信息技術是集聚區發展的主要動力;服務業集聚區的建立是實現服務業內部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途徑,能夠克服市場失靈及內部組織失靈,提高區域產業競爭力。[3-5]
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是按照現代城市發展理念統一規劃設計,依托交通樞紐和信息網絡,將相關的專業服務配套設施合理有效地集中,在一定區域內形成的具有較強現代服務產業集群功能的區域。具有布局相對集中、要素資源集聚、服務功能集成、產業特色鮮明等特點,是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和有效組織方式。加快推進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建設,有利于優化服務業內部結構,擴大服務業產業規模,提升服務業發展質量和水平;有利于優化生產力布局,整合產業發展資源和優勢,實現公共服務資源的集約化、高效化利用;有利于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拓展發展空間,增強經濟綜合實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自上海率先探索和建設現代服務業集聚區以來,全國各地相繼借鑒和使用這一模式,使之成為加快服務業發展的一個新方向。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瞄準國際標準提高水平。加快建設一批主業突出、區位優勢明顯、與生產生活相配套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使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極是東北老工業基地推動經濟結構調整、推動服務業轉型提質的必然趨勢,也必將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綜合競爭力。
1.吉林省服務業規模情況。圖1描述了從2013~2017年吉林省三次產業增加值占當地GDP的比重及變化情況。從圖中可以看出,吉林省作為一個老工業基地和農業大省,長期以來產業結構呈現“二、三、一”的特點。近年來,吉林省第一產業占比有所下降,但趨于穩定,基本穩定在10%左右;第二產業占比呈下降趨勢;第三產業占比逐年上升。目前吉林省仍是以第二產業為主帶動經濟增長,正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在政策環境不斷優化、工業與城鎮化進程逐步加快以及對外開放步伐進一步加大等因素的推動下,服務業的占比有望繼續提升。

圖1 2013~2017年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
表1描述了三次產業從業人員數及增速情況。2001~2016年,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數減少77.8萬人;第二產業從業人員數呈現增加趨勢,累計增加109.7萬人,但自2015年起開始減少;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數累計增加302.4萬人,2014年達569.3萬人,已經超過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當年的從業人數,而且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增速一直為正,說明隨著服務業的發展,第三產業從業人數不斷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不同階段調結構造成的就業壓力。

表1 吉林省三次產業從業人員數及增速情況
2.吉林省服務業結構情況。服務業可分為不同類型,如傳統服務業和現代服務業。現代服務業是指那些依靠高新技術和現代管理方法、經營方式及組織形式發展起來的,主要為生產者提供中間投入的知識、技術、信息密集型服務部門。但理論界對現代服務業范圍尚未形成統一的界定。本文在考慮現代服務業內涵和數據可得性基礎上,將現代服務業界定為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探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等行業。
表2為2009年與2016年吉林省服務業具體構成情況。2009年吉林省服務業的增加值為2756.26億元,現代服務業增加值為1925.41億元,占服務業增加值的比例為69.86%;2016年吉林省服務業的增加值為6196.60億元,現代服務業增加值為4066.32億元,占服務業增加值的比例為65.62%。現代服務業占比的減少表明吉林省服務業結構和質量存在不斷改善和提升的空間。

表2 2009年與2016年吉林省服務業增加值項目構成情況表
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是服務業直接進步的有效載體,要促進三種產業的聯動和均衡發展,就必須重視產業的集聚度。哈蓋特提出的區位熵作為衡量區域要素空間分布情況的專門化率,是反映某一產業部門專業化程度較為有價值的指標。其計算公式為:
LQ表示區位熵,Lij為i地區的j產業的從業人數,Li表示i地區所有產業的從業人數,Lj表示在全國范圍內j產業的從業人數,L表示全國范圍內所有產業的從業人數。LQ的值越高,地區產業集聚水平就越高。一般來說,當LQ>1時,可以認為i地區的區域經濟在全國具有優勢;當LQ<1時,可以認為i地區的區域經濟在全國具有劣勢。區位熵方法簡便易行,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地區層面的產業集聚水平。
吉林省服務業集聚區建設近些年得到快速發展,逐步突出吉林省特色優勢,發展態勢良好。截至2016年,吉林省已建成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共有206個,涵蓋商貿類、物流園區、各類大型專業市場、文化創意產業園等。吉林省作為以汽車制造為主的傳統重工業型生產基地,現代服務業往往對汽車制造業產生一定依賴,但吉林省的現代服務業整體發展還不成熟,與制造業的協作不夠緊密,沒有充分利用好作為老工業基地在生產制造業中的優勢。
表3描述了2016年吉林省各市區服務業各個行業區位熵指數。從表3中可以看出,長春、四平和白城是擁有LQ>1的行業最多的地區,說明此三地服務業專業化水平相對較高,區位優勢明顯。長春作為全省服務業的重要增長極,在不考慮公共服務的前提下,其現代服務業的區位特征相對明顯,對于本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顯著。這主要得益于長春作為省會城市,是吉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制度環境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同時長春擁有大量的流入人口,使得服務業市場需求旺盛,強化了服務業的發展集聚。
從各地區個體來看,吉林省內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發展差異性非常大。如租賃和商務服務業,集聚程度最高的長春是四平的將近9倍。再如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白城在2016年區位熵是5.04,最低的地區是吉林,僅為0.3,二者相差17倍。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的差距也非常明顯,長春的區位熵是1.52,而最低的白山僅為0.48。房地產業也呈現出較明顯的差異,最高值同樣出現在長春,為1.29,而最低的松原僅為0.39。這些都充分說明吉林省服務業區域發展不均衡,區位優勢不明顯,沒有形成全面發展的格局。
作為半公共物品與公共物品的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教育業,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等行業在各地區的區位熵均大于1,表明各行業在吉林省的集聚程度較高,但是為使每個公民都盡可能享受到公共服務,行業應該均勻分布,降低集聚程度。
美國經濟學家Michael Porter在研究一個國家的產業之所以能有競爭力時,提出其主要取決于六個因素——生產要素、需求條件、輔助行業、企業戰略、主要機遇和政府功能。
加拿大學者Tim Padmore和Henrey Gibson在多年研究企業集群的經驗基礎上對“鉆石模型”進行了改進和完善,提出了一種分析產業集群競爭力的模型——GEM模型。GEM模型確定了影響產業集群的六大因素:資源、設施、供應商和相關輔助行業、公司結構戰略和競爭、本地市場、外地市場,并將這六個因素分為三對因素對:“資源”和“設施”合稱為因素對—基礎;“供應商和相關輔助行業”和“公司結構戰略和競爭”合稱為因素對—企業;“本地市場”和“外地市場”合稱為因素對—市場。
本文根據鉆石理論、GEM模型及數據可得性,重點研究人力資源、制造業集聚、制度環境、信息化水平、城市化水平對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的影響程度。
本文選用吉林省八個地級市2011~2016年的面板數據,分析上述五大因素對吉林省現代服務業集聚度的影響程度,為此建立模型如下:
LQit=α0+α1Humit+α2Manuit+α3Govit+α4Intit+α5Urbit+εit
其中,i代表吉林省八個地級市,t代表年份,α0代表常數項,α1、α2、α3、α4、α5代表待估系數,εit代表誤差項。LQit代表t時期i區域的現代服務業區位熵,Humit、Manuit、Govit、Intit、Urbit為控制變量,分別代表t時期i區域的人力資源、制造業集聚、制度環境、信息化水平、城市化水平。
1.被解釋變量:用LQit表示某行業在t時期i城市的集聚程度。相應的指標用區位熵表示。
2.解釋變量,本文選擇五個解釋變量進行回歸分析。
人力資源:現代服務業是智力密集型行業,研發人員是技術創新的源動力,因此,選取某城市R&D人員數與當年吉林省對應數值之比作為人力資源的代理變量。
制造業集聚:吉林省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現代服務業與制造業關系比較緊密。本文選取某城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個數與當年吉林省對應數值之比作為衡量該城市制造業集聚程度的代理變量。
制度環境:本文選用政府規模作為衡量一個地區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制度因素。用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占當地GDP的比重來衡量政府規模。選取某城市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占當地GDP的比重與當年吉林省對應數值之比作為衡量該城市制度環境的代理變量。
信息化水平:現代服務業以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網絡技術為主要支撐。本文選取某城市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數與當年吉林省對應數值之比作為衡量該城市信息水平的代理變量。
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打破了城鄉藩籬,提升了要素聚集能力。本文選取某城市城鎮人口占地區總人口比重與當年吉林省對應數值之比作為衡量該城市城市化水平的代理變量。

表4 吉林省各市區現代服務業集聚程度影響因素估計
1.技術創新應當對提高現代服務業的競爭力發揮顯著作用。對各城市的回歸結果顯示,技術創新對通化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影響結果顯著為正,通化的支柱產業是生物制藥,對人力資本有極高的要求。但其他城市的α1值有正有負,方向不明確。說明通過提高R&D人員比例對促進當地產業集聚發展還有很大的空間。
2.現代服務業以生產性服務業為主,生產性服務業主要服務于制造業,因此制造業集聚對當地現代服務業集聚的影響程度應當為正。吉林省作為一個老工業基地,其制造業在地區經濟中居于統治地位,制造業集聚會實現勞動力成本、運輸成本、技術外溢等規模效應,以實現企業的生產率提高,進而促進地區經濟增長;同時制造業的空間溢出效應也會帶動周邊其他產業的發展。但是模型的結果顯示,僅長春、四平、通化和白山四個地區制造業集聚對服務業集聚有明顯正向拉動效果。這說明吉林省的現代服務業整體發展還不成熟,與制造業的協作不夠緊密,沒有充分利用好作為老工業基地在生產制造業中的優勢。
3.著名學者林毅夫認為,政府會制定一系列符合當地實際發展情況的政策措施,幫助企業家解決企業家自身所難于克服的外部性和相應軟硬基礎設施完善的協調問題。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要素的稟賦結構會發生變化,必須由政府協調不同的企業來發揮動態比較優勢。從這一方面看,政府的產業政策有助于對服務業集聚區的打造和引導,“有為的政府”必不可少。另一方面,正如張維迎教授的觀點,產業政策意味著要把有限的資源(人力的、物質的)投在政府選定的優先目標上,會造成激勵機制的扭曲,阻礙要素的自由流動。同時,產業政策還帶來尋租行為和腐敗,促使政府出臺地方保護主義政策,不利于企業的競爭,只要借助市場“看不見的手”,就足以推進創新和發展。波特也指出,從事產業競爭的是企業,而非政府,競爭優勢的創造最終必然要反映到企業上。即使擁有最優秀的公務員,也無從決定應該發展哪項產業,以及如何達到最適當的競爭優勢,政府能做的只是提供企業所需要的資源,創造產業發展的環境。從吉林省各地區的制度環境影響因素來看,有正有負。需要吉林省政府理清市場與政府之間的關系。
4.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是以信息化發展為主要載體的,因此信息化水平對現代服務業集聚程度有明顯正向的影響。縱觀吉林省全局,白山、松原、白城三地信息化水平并未呈現出應有的正效應。根據比較優勢理論,信息化水平的差異帶來各地區比較優勢的差異,使得一些產業在某些特定區位集聚。這也可以解釋三地高端現代服務業集聚程度較低的現象。
5.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不僅會帶來大量的人口,也會形成人才的集聚。人才的集聚不僅提供了服務業所需的人力資本,也會帶來對生產和生活服務業的需求。但對吉林省各地區的模型分析表明,城市化水平對產業集聚的影響方向不確定,結果不顯著。一方面吉林省的人口流動特征傾向于省內近距離活動,這些流動人口對流入的發展關心程度不夠,往往只追求短期經濟利益,對流入地經濟拉動作用有限。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吉林省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建設總體上還處在起步階段,一些細分行業集聚度明顯不足,集聚區發展地區間差異顯著,導致吉林省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的服務功能與競爭力不足。
所謂服務功能化,是通過現代服務業在服務業中所占比重提高,產生集群效應,從而促進服務業與制造業的融合,對生產方式產生革命性改變,進一步推動經濟發展。吉林省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的服務功能化不足,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集聚區對經濟拉動作用偏弱。吉林省各服務業集聚區還很難成為各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引擎。目前吉林省服務業占GDP的比重不足50%,以及現代服務業占服務業的比重明顯偏低,且2016年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的比重較2009年相比出現下滑,表明服務業集聚區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作用還不顯著,經濟轉型發展還缺乏動力。吉林省現代服務業經濟體量小,對經濟拉動能力偏弱。據吉林省政府官網顯示,2013~2017年,吉林省GDP總量從1.3046萬億元增至1.53萬億元,第三產業呈現上升態勢,從36.1%增加到44.8%。但從總量以及第三產業占比上看,吉林省與發達省份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據江蘇省統計局網站顯示,2012~2016年,江蘇GDP總量從5.4萬億元增至7.6萬億元,累計增幅為40.7%, 第三產業從43.5%增至50.5%,第三產業是增長的主動力。
2.集聚區競爭優勢不強。自實施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以來,吉林省工業規模快速擴張,體系日益完善,基礎日趨雄厚。汽車、石化、農產品加工、醫藥、裝備制造等已成為吉林省支柱和優勢產業,對研發設計、倉儲物流、工程咨詢、檢驗檢測、節能環保等生產性服務業產生越來越大的市場需求。從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的產業領域看,吉林省現代服務業集聚區以商貿類、物流和專業市場類居多,科技服務集聚區明顯較少。這表明集聚區對區域主導產業發展和升級支撐不足。同時,有的集聚區建設缺乏產業發展的支撐,如延吉市建立了高新區服務外包基地,但由于信息產業及軟件產業發展滯后,影響了集聚區的發展。
市場的開放程度對現代服務業的空間集聚有著重要的影響。吉林省現代服務業諸多領域,如交通運輸業、郵電業、電信業、教育業等存在著不同部門之間的壟斷,市場準入范圍將絕大多數潛在投資者拒之門外,有的領域甚至其他行業的國有企業也難以進入。國有壟斷企業在政府的庇護傘下缺乏競爭壓力,喪失行業發展的活力和動力,嚴重影響了吉林省現代服務業綜合競爭力的提升。
吉林省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在功能作用和競爭力方面的不足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既受吉林省面臨的經濟環境與其自身經濟發展階段的制約,也受聚集區體制機制以及政府政策等方面的影響。
1.經濟發展的環境及階段。隨著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到來,東北地區經濟增速明顯下行,整體經濟出現下滑。而吉林省在東北經濟發展特別是在現代服務業發展中處于弱勢。這些因素導致吉林省在優質企業入駐、高端人才引進以及項目資金流入等方面缺乏吸引力和比較優勢。
吉林省目前仍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工業規模大,體系全,基礎雄厚,現代服務業也多依附于第二產業。近年來吉林省工業的壯大也擠占了大量的研發和人力資源,造成了工業與現代服務業發展不協調,相互支撐作用弱。此外,吉林省區域內存在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例如2016年吉林省全省國民生產總值14 776.80億元,其中長春與吉林兩市合計8439.93億元,占比57.12%。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對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的分布產生了重大影響,進一步擴大了地區差距。
2.集聚區的管理體制和機制。吉林省現代服務業管理機構改革并未跟上服務業快速發展的步伐。省以下的集聚區缺少獨立的服務業管理機構,甚至一些地區尚未設立服務業的專業管理機構;專職管理服務業的人員少。而且還存在多頭管理的現象,如松花湖風景區管理涉及交通、水利、環保、城建等19個職能部門和3個縣(市)區政府,各項管理工作長期處于授權與執法之間的矛盾和扯皮狀態。這導致政府政策難以落實,對集聚區企業的經營發展造成阻礙。同時,吉林省尚未建立科學化的統計和信息公開的量化程序和標準,各級政府未能及時跟進集聚區相關數據的統計、分析、匯總,有關于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的數據尤其是動態數據難以查詢,不利于政府打造信息共享的集聚區綜合公共服務平臺,發揮龍頭企業的帶頭示范作用,擴大集聚區的集群效應。此外,在集聚區規劃建設目標和招商引資項目上也存在一定的偏差,集聚區原本定位的主導產業,由于在實際運行中不夠明確,導致招商入園企業的產業門類分散,使得集聚區內產業的集聚度和關聯度不高。
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會產生持續的正向拉動作用。然而,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發展有其規律性和階段特征。目前,吉林省在城市化水平提高、經濟總量增長、經濟結構變化和人口增加等因素的共同驅動下,具備了發展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的基本條件。吉林省需要審時度勢,借勢調整,把發展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提升到吉林振興和發展戰略高度,通過對集聚區進行合理規劃和科學定位,凸顯集聚區服務功能特色,不斷完善和創新聚集模式,持續提升集聚區競爭力,培育區域經濟發展的新高地和增長極。
一方面,制定地方性行業法規。政府作為重要的制度供給者,首要的職能就是制定法規, 并保證其能夠有效實施, 以保證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在吉林省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的發展中, 政府需要樹立全新的觀念, 在鼓勵基礎性研究、制定執行保證公平競爭的法律法規等方面做出積極的努力。另一方面,完善產業集聚區公共服務體系。政府部門是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主體,要積極采取各項措施,切實營造產業集群發展的良好環境。一是要建立高效的產業集群發展協調指導服務機制。各地各部門都要樹立服務意識,為工程機械制造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加強政策導向,集中財力保證投入。二是要積極發展中介機構。采取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方式,形成出口代理商、生產力促進中心、技術信息中心、質量監測控制中心、行業技術中心等集群發展機構,形成核心企業、供應商、銷售商及中介服務機構交流溝通的渠道,在產業集群內廣泛建立各功能群體的協作網、信息網及服務網絡系統。
政府應當為會展業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持,推進行業發展軟環境的優化。適時制定相關財政扶持政策,并鼓勵民營資本、外資進入展覽業,以便引入先進的理念和管理技術。要分清楚政府與市場的邊界,避免政府在市場失靈時“缺位”,在市場機制良好運行時“越位”干擾市場主體做出選擇。要處理好政府、市場、集聚區、企業的關系,立足當地自身的產業基礎,立足自身特色和重點取長補短。服務業的發展要有利于促進制造業企業的生產經營,避免惡性競爭,減少集聚區的無謂摩擦。對于新興行業和重點扶持行業,在形成初期,政府可以通過投資和購買機制,有效降低企業面臨的風險,這將有利于企業的持續經營和行業的長久發展。對于處于衰退期的傳統服務業,按照市場競爭性原則和優勝劣汰原則有序退出,化解過剩產能。
加大科技投入,促進科技創新發展。科技創新能力是產業集群競爭力形成的核心,其有賴于科技投入。政府在采用財稅政策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時還要建立與科技創新相適應的信貸體制,增加信貸投入,提高社會融資能力。大力推進會展人才培訓和引進工作。要牢固樹立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將人才強省戰略落到實處。創造有益于人才成長的環境,用基金培養模式設立各種人才培養計劃。制定有力有利的人才引進政策,吸引高層次的科技和管理人才。
一是集群內企業間的合作。集群內企業的合作包括同行業之間以及與上下游供應商之間建立的聯系。區域內企業間的密切合作與協調是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必要選擇和重要保障。二是企業、科研機構與政府間的互動。大學和科研機構通過與企業的結合,將其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獲得經濟效益;企業從大學和科研機構獲得技術和人力資源,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并增加就業機會;政府則通過提供鼓勵和適應大學和企業發展的體制機制保障,為三者結合創造良好的環境。三是發展行業協會。根據市場發展的需要,建立各種形式的行業協會,如建筑業行業協會、保險業行業協會、服裝業行業協會等,強化其功能,克服其內在的缺陷,確保其正確履行職能,促使產業集群向規模化、專門化、協作化的方向發展,提高整個集聚區的生命力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