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晉江市第三實驗幼兒園 呂曉蓮
幼兒對于壓力尚不具備釋放和緩解的技巧,如果心中常存壓力,會有情緒緊張與焦躁不安的表現、感受力會大幅度降低、思維邏輯遲鈍、注意力也集中不起來。在我們日常的幼兒教育當中,一般家長和教師注重的不僅僅是幼兒身體的健康情況,對其心理健康也越發地重視。關注幼兒的心理發展現狀與水平,在細致入微的觀察中幫助幼兒構建良好的行為習慣與健康的心理,有助于幼兒良好性格的培養,使其日后遇到困難或者挫折時能更加積極樂觀地解決面臨的問題,有利于個人成長。
我國很多家長因為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認為只要孩子衣食無憂,身體健康,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殊不知幼兒心理教育在其成長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在當今社會,經常發生青少年因一些微不足道的矛盾就跳樓自殺或者傷害他人的事件,其根源往往可以追溯到他的幼年時期正是因為家長在孩子的成長中,只將注意力放在他們的身體健康上面,從而忽視了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這就造成現代家庭教育中幼兒心理健康的缺失。
學前教育中,幼兒人際關系更多地體現在師幼或是幼幼之間。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師幼關系不順暢。幼兒年齡普遍較小,對很多事情是較為模糊和陌生的,可能在家庭中無法獲得心理的安全感,所以就會對他人的理解和尊重極為渴望,更加希望得到教師的關注與愛護。但是很多教師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會根據自己的主觀興趣與目標開展,并沒有考慮到幼兒的心態,當幼兒長期處于這種被動接受的局面時,可能會促使幼兒的敵對情緒嚴重,產生不安全感,進而會表現為情緒暴躁、畏畏縮縮等不良情緒,身處陌生環境的時候倍感茫然,從而形成師幼關系的緊張。幼兒心理問題長期得不到實際上的解決,對幼兒往后的心理健康發展會造成一定的影響。所以教師不僅要關注幼兒的生活,更要關注幼兒的心理,師幼之間的人際交往教育有待加強。
幼兒教師并不是一味地將教材內容教給孩子們就可以了,還應該儲備一定的心理學知識,教師水平的評價之一應該包含心理健康水平。幼兒園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加強教師心理輔導方面的培訓。教師在心理輔導水平的不斷強化之下,心理輔導的質量會更高,可以讓師幼關系更加和諧。教師在實踐的過程中,也可以洞察幼兒的心理狀態,為其形成健康的心理奠定扎實的基礎。在此過程中,幼兒園應做到以實際為基礎,邀請專業的心理咨詢機構的專家對教師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進而使幼兒的心理健康工作逐漸得到普及。
幼兒首先接觸到的環境是父母創設的家庭氛圍,幼兒心理狀態如何,可以很直觀地反映出孩子所處的家庭情況。若孩子的成長環境較為溫馨和諧,那么其心理狀況會較為穩定。所以應從家庭入手,定期做家訪工作,教師應主動向家長了解幼兒在家的行為與心理,利用專業知識幫助家長分析幼兒行為與心理問題,形成緊密的家園共育關系。
每個幼兒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方式有所不同。在環境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下,幼兒心理發展方向也會表現得略微不同,所以教師可以按照幼兒的興趣特點,對其進行心理輔導,這樣可以進一步確保幼兒心理發展更加趨于健康。與此同時,幼兒園也可以根據教師調查的情況,為孩子們創建心理檔案,記錄其智力與心理等方面的情況。若幼兒心理出現問題,就要對其及時進行輔導。幼兒心理檔案的創建,可以讓專家或是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分析,以此開展下一步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總而言之,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兒能夠全面發展的基礎,所以幼兒教師和家長都應該用積極正確的教育理念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教育過程中,不但要注重幼兒的身體健康,更要將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始終。遵循從幼兒心理出發的原則,給予其正確指導,保證其身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