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意

1972年展出于MoMA的“整合家具單元”(Total Furnishing Unit)嘗試將傳統家庭功能空間集成入一個個獨立結構中。

整合家具單元”構想中的浴室單個盒子結構,將洗浴與如廁等功能、電線與通風系統一齊集成其中

意大利設計師Joe (Cesare) Colombo(1930-1971),在二戰后與Kartell、Flexform、Boffi、Alessi等公司均有合作,其洞察趨勢,對塑料的多樣性設計尤其富有創意,遠見與實用并存。
Joe Colombo留給世人的影像總是叼著一個煙斗。他41歲英年早逝,卻是諸多設計史學家公認的“讓米蘭成為設計之都”的人。其早年生涯廣泛與Kartell、Zanotta、Boffi、Alessi合作,為Kartell設計的一系列櫥柜與座椅今日仍在拍賣市場大受歡迎。塑料材質或許不如同期其他大師之作來得昂貴,但其靈活多變且合理的功能結構十足耐用,塑料的設計語言鮮明,因此持續受人喜愛。最聞名的Boby儲物柜,從手術室、五金店到高級公寓隨處可見。一代英才過早離世,但Colombo留給設計史的遺珠特殊且意義深遠。
他的遠見在當時已經超越許多同行“,視聽設備技術的發展蘊藏無窮可能,會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人們將可以在家里學習并進行各類活動,物理距離不再那么重要。”在1960年的一場演講中,他這么言中未來。他的諸多遠見在于足夠敏銳捕捉到人類生活隨新技術的變化,Colombo是率先使用ABS塑料的設計師之一,塑料成為其設計生涯的代表材料。更重要的是,他并非停留在紙面,而是立身踐行。
在Colombo短暫的生涯中,他不斷嘗試將電子設備結合家具的集成式設計,希望重建我們的生活空間和日常生活。1965年,一組高達1.8米的獨立“私人容器”(Personal Container)柜自配獨立電路,融入燈、黑膠唱片機與收音機,還配有飲料柜、書架、煙灰缸和煙斗架,整柜可以折疊,便于運輸;1968年,“居住系統盒子”(Living System Box)集成了臥室的功能,抽屜柜、桌椅、梳妝臺等都嵌套在床的下方,整體收攏后長2.5米、寬1.3米,部分家具功能多元,比如翻轉梳妝臺的頂部便有了桌子。盡管它從未投產,卻因百貨商店的一次展示被美國一戶家庭買下,并使用了40年。盡管思路遠矚,但Colombo的作品總有微妙的平凡日常性。他關注扶手椅、煙灰缸、衣服、鞋子這些瑣碎之物,認為它們的存在遠超過了其本身的意義。他曾說:“好設計應該被所有人使用。”

“Visiona 69”概念室內項目展出于1969年的科隆國際家具展,其中運用了塑料和人造纖維等新材料。

Colombo在1963年設計了一座米蘭公寓,精小的室內如四維空間,一些家具兼具不同功能,這個項目也是其早期重構居住空間的嘗試。
繼數件集合功能的家具之后,1970年前后,Colombo研究了一系列集成式的居住空間。1969年受邀為化工制藥公司Bayer設計在科隆國際家具展的展覽空間時,Colombo盡情釋放了人造纖維與塑料的潛力,這在當時非常先鋒。他構想了一個80平方米的新婚夫婦之家,廚房、床、臥室與客廳等傳統生活空間都可以移動,以靈活調整家的布局。空間中還有一套氣溫控制系統,到了夜晚可調整為適宜睡眠的模式。床面與地毯選用了藍、紅色調,讓整個空間洋溢著未來主義式色彩。背離高新材料應當先為軍用的現實,他主張將太空時代的形狀、概念與材料運用在日常生活中,認為它們將引向一個更加明亮的未來。1972年展出于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的“整合家具單元”(Total Furnishing Unit),把臥室、浴室、廚房與私人空間整合成一個個方形結構,包括櫥柜、餐柜、床都被藏入結構中,根據設想,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自由移動這些結構。他甚至考慮了通風管道與電線配置,將這些基礎設施也納入其中。
活在未來的人并不多,多數時候,創作者癡迷于過去或追隨流行。在這一點上,Colombo無疑是一位絕對的“開創者”。有趣的是,他的作品仍然盛行在當下市場,或許人們無法快速喚出他的名字,但仍會相中那些塑料儲物柜,因為切確百般“好用”。那個活在未來的人給了當下合理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