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京十五日》
馬伯庸 著
湖南文藝出版社
博集天卷
馬伯庸長篇歷史小說。故事源于《明史》里關于朱瞻基的一段真實記載——“夏四月,以南京地屢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璽書召還。六月辛丑,還至良鄉,受遺詔,入宮發喪。”史書中的寥寥幾字,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深意?匆匆數句記載,誰才是真正的書寫者?千里長河,星夜奔馳,四面楚歌,命懸一線。太子這一場沿著大運河的極速奔跑,跑出了皇權與民意的博弈,跑出了宮闈與官場的心機搏殺,跑出了糾葛數十年的復雜恩怨,也跑出了從崇高到卑賤的幽微人心。
《南貨店》
張忌 著
中信出版集團
小說用干凈素樸的南方方言,以南貨店為背景,勾勒出20 世紀70 年代末到90 年代初極具煙火氣的江南城鎮生活圖景:美食器物與俗世日常、世風升降與人性明暗……是鄉愁般的“古典中國敘事”在當代的回響。作品以中心人物南貨店店員秋林的生活展開,串聯起供銷社系統中的人物故事。生生死死和命運沉浮。時代激蕩,人們輕聲慰藉,柔弱卻堅持著價值的底線,堅持不可或缺的愛與尊嚴。
《土星之環》
[德]溫弗里德·塞巴爾德 著
閔志榮 譯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塞巴爾德繼《移民》之后又一享譽國際的作品,記錄了敘事者“我”一段穿越英格蘭東海岸的徒步旅行以及在旅途中的所見所思所感。這是一段真正的文學之旅,這些穿雜在旅程中的事件涉及文學、藝術、社會歷史、自然科學等多個領域,集體與個人回憶交織,圖片與文本相輔,夢境與現實共生。讀者受邀進入這座回憶博物館,與塞巴爾德一同觀察生存與記憶、變化與遺忘。
《頓悟的時刻》
張悅然 著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磨鐵
突如其來的精神顯現,意味著一次頓悟。作家張悅然首部文學評論集,以抽絲剝繭的方式,召喚隱匿文本顯形。從人物、視角到沖突、情節,以創作的框架,構筑閱讀的王國;從喬伊斯、契訶夫到門羅、波拉尼奧,截取當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學瞬間,淬煉成小說獨異的配方。15 堂創意寫作課,與文學同行者一道,迎來文學頓悟的時刻。
《末日松茸》
[美]羅安清 著
張曉佳 譯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在橫跨日本東京與京都、美國俄勒岡州、中國云南、芬蘭拉普蘭等地的田野調查中,作者跟隨一條鮮為人知的商品供應鏈,一步步呈現珍稀松茸的“身份轉譯”。松茸濃縮在如此奇特的跨地理、跨文化轉譯過程中,也提出了一個更宏觀的提問——在邁進“人類世”的此刻,不強調發展與進步的社會是什么模樣? 人類是否能與各物種保有互不和諧、但又無須掠奪的和平共存?
《失落的衛星:深入中亞大陸的旅程》
劉子超 著
文匯出版社
新經典
九年間,劉子超數次深入亞洲腹地,前往神秘的鄰人之國——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及土庫曼斯坦——在這片處于全球化邊緣和大國夾縫間的土地,展開一場過去和未來之間的尋覓之一路上,他遇見形形色色的人,徘徊在希冀與失意、自由與迷失之間。一切如同離軌的衛星,曖昧而失落,充滿活力、孤獨和掙扎,我們就在隔壁,卻渾然不覺——直到旅行開始,直到翻開這本書。
《許倬云說美國》
許倬云 著
上海三聯書店
理想國
客居美國六十余載,華人史學大家許倬云分享自己的親身經歷,以歷史學、社會學相結合的敏銳視角,將他在美國客居生涯中印象深刻也值得回味的人、事、地、物生龍活現地呈現在我們眼前,并擺回它們所屬的文化、制度與社會脈絡之中,追溯這些經歷背后的時代背景及歷史源流,講述從“五月花”號到特朗普的美國發展,以及近年來的衰敗、沖突與問題。
《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王明珂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世紀文景
《華夏邊緣》是著名學者王明珂討論中華民族族群認同與歷史發展的重磅研究,為回答“什么是中國人”提供了全新路徑。王明珂視“華夏”為長程歷史中的人類生態,而“華夏邊緣”不僅是時間上的邊緣、地理上的邊緣,也是認同上的邊緣。在特定的資源競爭與環境分配中,在集體性的記憶塑造與失憶選擇中,華夏邊緣的形成、變遷、維持,亦可說明華夏族群及認同的形成與變遷。
《樓船鐵馬劉寄奴:南北朝啟幕戰史》
李碩 著
北京出版社
活字文化
在歷代的王侯將相當中,劉裕的聲望和影響并不十分突出,但他的戰績謀略,在中國歷史中卻罕有人與其匹敵——他出身低微,憑實力在一次次血戰中崛起,兩個北方政權、兩個江南王朝、若干割據勢力,先后覆亡在他腳下;他終結了江南士族百年共和政治,建立起血腥、高效的軍人政權。本書作者以細膩的文筆,書寫了劉裕一生跌宕傳奇的戰爭生涯,在寫法上也進行了若干有意識的探索。
《我愛本草》
半夏 著
花城出版社
本書為關于中草藥的雜文隨筆集。致敬《本草綱目》,作者借鑒其分類法,將文章分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行文頗有《詩經》“興”的味道,由諸多有趣的小故事打先鋒,引出文章主角。難能可貴的是,作者不迷信于前賢論斷,比如對防風可起死回生的說法便有所狐疑,認為是可遇不可求的神跡。 作者語言詼諧,功力深厚,使文章旁征博引、知識點密集,卻不至于晦澀難懂,乃至別有一番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