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利
在一檔公開的電視節目里,男主持竇文濤詢問女明星俞飛鴻的情感狀況,后者1971年出生,已經47歲還沒結婚。
這事雖然不算稀松平常,但竇老師的反應令人吃驚,他先是下了判斷:人總得有一個家庭。隨后又用手指了下腦袋說:你覺得老一個人待著,精神正常嗎?
俞飛鴻果然好涵養,依然侃侃而談:其實一個人過的單身男人也很多。難以想象竇文濤這樣的文化人,在節目上表現得像隔壁二大爺一樣,看到單身女人,總以一種過來人的態度,一邊唏噓一邊感慨:一個女人家,不結婚不要小孩,那能像話嗎?
我原諒這些二大爺,因為《單身社會》這本書里做過統計,在 1957年美國進行的一項社會調查中,超過半數的受訪者認為不婚的人們是“病態的”或“神經有問題的”。想想看,所有二大爺的出生年月日,他們保持這種偏見,不過是因為心智沒有隨著身體一起成長,人帶著小時候的偏見順利跨過了21世紀。
但我不能原諒竇文濤說這種話,一個知識分子,說單身有病,顯而易見,是最近書讀得太少了。
竇文濤持有的觀念依然是傳統社會的,認為即使選擇單身,也是男人的特權,女人怎么可以悠閑篤定到47歲?他似乎完全沒意識到,傳統社會正在逐漸改變。
竇文濤在另一期節目里,旗幟鮮明地反對了婚姻制度,認為婚姻是他人對一個人的綁架。男性一旦選擇不結婚或者不生小孩,都能給自己找到一面大旗。
說實話也沒多少人真的會很認真地問他們:會反悔嗎?男人的反悔成本很小,六十歲那年忽然想要個孩子,也不是不可能。
單身女性只要超過三十歲,不管是不是刻意選擇單身,沒事就能被周圍人詢問:真的不想結婚嗎?真的不想生小孩嗎?
我翻看《單身社會》這本書,得出的結論是這樣,人類之所以越來越選擇單身,原因很簡單,單身更能保障個人利益。
在一個經濟發達的社會,比如日本,一人住,一人食都會成為越來越普遍的事實。
在北京,大部分餐廳都需要一桌人才能吃好點,而香港幾乎所有餐廳都有針對單身食客的午市套餐,一人例湯。
城市正在單身化,每個大城市都會有屬于青年人的時髦社區,以前單身太苦了,女人只能湊合跟別人結婚,來實現利益最大化。
現在越來越多的女人,都在問:結婚是為了什么呢?
即使是我這樣的已婚婦女,也覺得結婚太不劃算了,伴侶和孩子占據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我們就沒辦法把自己塑造得更好。
單身主義越來越流行,無非是因為人類越來越愛自己,沒辦法犧牲自己去愛別人。
詢問單身人士,你后悔嗎?這都是一種違背人性的問題,單身人士所有的一切都是可以預見的,他未來的十年,二十年,會怎么樣,只要做好規劃,全然不是問題。倒是已婚人士,未來那么不可預測,你能預測枕邊人的態度嗎?你能預測小孩未來二十年的發展嗎?
當單身越來越成為一種大眾選擇,就不該提出單身會不會有病這種問題。只能說,城市發展太好了,人終于可以勇敢做自己。
應該提的問題是:為什么要結婚?為什么愿意犧牲自己?為什么放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