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芮

摘要:本文先闡述了侘寂之美設計法則,并探討了侘寂之美設計法則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體現。希望通過對佗寂美學設計法則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探討,讓產品最大限度的實現產品的功能性,簡化產品的復雜裝飾,使產品功能與形式達到完美的平衡。
關鍵詞:佗寂之美;設計法則;產品設計;應用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20)07-0102-02
1侘寂美學
侘寂(wabi-sabi)一詞溯源于兩個不同的日文概念。“侘”喻意保留了手作痕跡的陶器,用以形容因微妙的不完美所造就的超凡之美;“寂”喻意古銅器上因時間流逝附著的綠銹,意指由時間醞釀的美。佗寂是一種世界觀,一種生命哲學,一種美學類型,推而廣之到設計應用中,是一種設計法則。現代設計史是由近代西方美學價值發展而來,侘寂的基本美學理念在許多方面都與之反道而馳,例如瑕疵、殘缺及短暫之美,西方設計崇尚對稱造型與耐久的人造材質,佗寂則不然,崇尚不對稱與自然的材質,如圖1所示。
2侘寂之美設計法則
2.1自然性法則
侘寂美學認為,單純與自然就是美。侘寂之美追求師法自然,美要合乎自然之道,例如最常見的是現代美學中以曲線彎弧取代直線直角。就器物來看,順應自然是形成器物美的主要因素,要想賦予創造活動真正的自由與獲得器物意想不到之美就要把它交付給自然,就像經久歲月在茶壺上附著的茶漬一樣,“寂”強調的是時光在器物上留下的痕跡,即美的藝術表現,是自然法則以及質樸的工藝技能的“自然性”體現,那些經過精挑細選的精致材料在經過復雜的制作之后,器物所呈現出來的氣質會透露出人的欲望,與侘寂不刻意作為的質樸美相悖。
除此之外侘寂的“自然性”包括一切存在的事物和其背后的規則,如風、雨、雪、雷等大自然不可抗力量;植物、動物、山水等未受人類影響的自然物體等。而未被世俗觀念浸染的純真內心也是侘寂“自然性”的體現。
2.2不完美性法則
侘寂即物之禪。中國的禪宗傳到日本之后,日本人在茶道和能樂這些文化藝術中,踐行禪宗,提煉了佗寂這個審美概念。禪宗美學主張空的自然觀,即用空的觀點去面對一切世俗的煩惱和迷惑,講求意境。面對世間萬物都存在不完美的特質,再追求完美也總會有瑕疵,那么大自然中原本就存在的殘缺或許就比精致華麗來得更美,反而是更貼近自然的本質狀態。傳入日本后的禪宗美學與日本的書道、茶道、花道等藝術融合形成生活的智慧,日本早期侘寂茶道的茶具特點是不完美的,有瑕疵、粗糙且顏色渾濁,能接受這些不完美的佗寂茶道之人因其欣賞、喜愛這些“丑”而更懂得生活的苦樂參半,生活中的孤寂憂傷也是人生的一部分,這樣的審美格調和藝術品味成為日本現代藝術設計取之不竭的靈感(如圖2)。
2.3關聯性法則
侘寂理念與自然融為一體的世界觀注重的是人的行為方式與處世方式。高速經濟發展下,現代社會主流所呈現的繁復、奢華與完美主義有些背離,崇尚素雅、簡樸與真誠的美好生活品質。侘寂理念更多的是指引人們探索生活,尋找美學和生活方式真正的內在聯系。日本品牌無印良品以簡單質樸的產品形態和適合人類使用的設計原則設計產品,其產品使用環保價廉的材料,拋棄裝飾浮夸的材料,簡化造型與工藝,追求產品的自然性與實用性,用不同形式的產品營造生活的自然、簡約與質樸,成為現代高質量品味生活美學的代表(如圖3)。
2.4過程性法則
在自然中任何事物都是從無到有,也會從有到消失于無形之中。侘寂理念中也認為任何事物不會永遠存在,但在設計的創造性活動中,同樣是從無形轉變于有形的過程。例如我們生活中會經常使用的器物,經歷過形態的創造、材質的選材、工藝流程的制作等一步一步從一個需求、想法變換成為人們所服務的實體器具,而在這些器具被使用的過程中又會產生磨損甚至破壞,雖然會破損碎裂到無法使用,但人類的創造有拙樸的器形更能寄托創作人的情感,使產品有了溫度,產生情懷,隨著時間或濃或淡,但永遠不會消失。
3侘寂之美設計法則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體現
侘寂美學理念起源于日本,深受影響的日本產品設計無不在細節之處體現著佗寂理念。侘寂作為傳統的美學理念,之所以在現代設計中被人們廣泛接受并且廣泛應用,在于其產品所呈現出簡潔、質樸、真實的設計美學形象。現代設計逐漸發展為將人類的某種目的或需要通過具體的載體表達出來。例如把計劃或者設想、解決問題的方法等轉換成具體的物理形式或工具的創造性活動,侘寂這種既低調又精致高雅的美學形式,即便是與西方傳統文化中固有偏執的理念相左,卻以具備細致獨到的藝術與設計形式同時被東方人、西方人接受,且滲透于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將侘寂之美設計法則應用到產品設計中會從以下幾個方面體現出來:
3.1材料的自然質樸
能被世界范圍的使用者接受并推崇,在于其產品設計理念所倡導的自然、簡約、質樸,將藝術深深地根植在自然中,產品選材通過研究自然直接獲取材料,在系統的物化過程中自然會與藝術融為一體。由侘寂之美設計法則設計的產品會呈現干凈極簡的風格,選材或者材質表面會采用木頭、石頭和金屬之類的未加工效果,色彩也會采用柔和的自然色,例如棕、灰、綠、赭等,在實用性基礎上追求美學特質。自然材料的純粹使產品具有自然的審美特征,充滿自然氣息的產品在日常使用時,可以滿足人們回歸自然的審美觀念和愿望。
3.2簡單的造型
造型是通過使用物質材料和工藝技能創造產品的形態,由侘寂之美設計法則設計的產品,特點是淳樸自然、渾然天成,使用者可以從外形中感受到“日常之美”,可以“沒有商標”也能優質。深入人心是因為沒有復雜的造型與工藝,圍繞自然與實用性原則,以簡單的形態設計適合人類使用的產品。
在侘寂美學設計法則下,產品造型的構成元素包含不同的線條、形體、空間元素等,創作者是通過自身對生活和藝術的情感認知組合協調不同元素來表達自己的理解,使那些生活中的不完美甚至殘缺能夠通過古樸的形體和裝飾材料的色彩搭配恰到好處的呈現出來,造就日常生活的器物美。就像一枚再樸素不過的日常茶碗,造型不夠規整,沿口凹凸不平,碗口甚至歪斜,呈現不對稱、不完美的佗寂理念。制作者在制作茶碗時會從基本造型去完成,尤其手工匠人會用心感受茶碗的空間造型,在制作過程中也不會抹去手工的痕跡,讓其成為天然的裝飾。
3.3裝飾的簡化
產品裝飾會應用較少的元素,呈現干凈、簡約、樸素的美感。不論平面的裝飾還是立體的造型,其整體的畫面構圖是侘寂之美的關鍵所在。最簡單的裝飾甚至沒有裝飾,即我們所說的大片“留白”,使人們產生自由的想象空間和空寂的意境。在產品設計中我們通常會利用手和工具在器物表面進行藝術化處理,形成裝飾肌理圖案,佗寂理念更加追求裝飾的自然性,在制作過程中留下的痕跡,裝飾的瑕疵和不完美,這些同時帶給創作者與使用者最大限度的想象空間。不同于中國傳統裝飾所遵循極致的精美與繁復紋樣,侘寂裝飾紋理會保留自然本質,形成低調簡單、古樸內斂又不失淡雅的風格,豐富人們的審美需求和精神內涵。
4結語
侘寂之美設計法則是一種偏向于低調的美學,也是具備細致獨到藝術的精致高雅的美學,能夠突破文化差異且可廣泛應用。挑選自然色、自然材質以及有機的形式和圖案,在設計中融合一些設計元素來體現短暫、瑕疵和殘缺之美,切記莫因走極端而破壞整體美感。在侘寂理念中,產品真正要傳達的是我們對待實際生活中人與事物的一種態度,是東方美學中千年傳承的傳統文化、傳統理念。隨著社會發展過程中的變化,很多東西逐漸被遺忘,但是產品在不斷被創造的過程中,材料、造型工藝和裝飾總會存在不完美性,總會經歷從出現到消失的過程,我們需要回歸起點去考慮問題,侘寂之美就是東方精神文化與藝術的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