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徙南
豆瓣上悄然出現了一個名為“985廢物引進計劃”的小組,僅一個月的時間便已吸引五萬六千名成員抱團取暖。他們戲稱自己是“小鎮做題家”,通過高考一路披荊斬棘從小鎮來到大城市,以為生活就此宕開一筆,卻后知后覺地發現,曾經引以為傲的做題能力再也解不開生活的難題。
距離《平凡的世界》出版已經三十余年,不過與之相對的,則是《平凡的世界》至今仍然連年出現在各大高校的圖書館借閱榜單上。一屆又一屆的學生從小鎮走出來,面對都市新生活的種種不適應,在這部書里得到了撫慰。
初來乍到的他們有著和孫少平一樣的不解,為什么“人們寧愿去關心一個蹩腳電影演員的吃喝拉撒和雞毛蒜皮,而不愿了解一個普通人波濤洶涌的內心世界”,為什么十年寒窗依然只能成為一個普通人。
盡管今天的小鎮青年所面對的,和書中所寫的那個世界已經截然不同,卻和小說里的主人公一樣,跌跌撞撞走到了另一個社會轉型期的門口。他們懷揣階層躍升的理想,又與大時代撞個滿懷;他們獲得了自我價值實現的空間,但又受到種種結構性問題的限制;他們對于光怪陸離的新世界充滿焦慮,又不甘于平凡的人生。
中國的城市景觀正在以一線城市為藍本,進行大規模的復制粘貼。在高度雷同的城市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將是被商業化和城市化浪潮催熟的一代。他們能熟練了解世界各地發生的新聞,用智能手機編織自己的日常生活網絡,卻對生活的城市絲毫提不起興趣。在世界與自我之間,那個作為過渡地帶的附近消失了。
就像很難說出北京中產家庭的小孩和廣州中產家庭的小孩有什么本質區別,盡管他們之間相隔兩千公里。

出離標準之外的小鎮青年,可能無法長成筆直挺拔的棟梁之材,卻能拔節為一棵生機盎然的歪脖子樹。那些沒有星巴克,沒有私立貴族學校的小鎮,在城市化浪潮中被視為掉隊者的失落之城,為小鎮青年提供了另類的養料。
人們記錄著不同的生活狀態,構成一個并行不悖的平行宇宙,不介意彼此之間能否溝通理解,甚至完全不在乎互相說服。但今天青年們面對的生活,更類似于一場被圍觀的運動會??此苹臃倍嗟捻椖浚骶咛厣囊巹t,評判的標準卻是高度統一的。優勝劣汰的標尺下,更高、更快、更強成了牽引青年人向前的那根胡蘿卜。
但也有越來越多的小鎮青年拒絕全盤接受這些規則,拒絕在成功和失敗間做單選題。有人會趁著下班后的夜晚將自己的興趣作為第二職業,或者干脆肆無忌憚地揮霍睡眠。
他們在自己私人的時間里宣示主權,即使為此付出頭發的代價。
有人則一頭鉆進游戲里,無視那些“不務正業”的批評,在賽博世界里自得其樂。更有人一路玩兒成了“閑學家”,把“游手好閑”變成一門學問,在無趣的都市生活中做個有趣的人。
告別小鎮之后,面對生活這道題,這次的答案應該由青年們自己給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