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對話”網站8月27日文章,原題:中美競爭不是新冷戰,它遠遠更復雜、更長久特朗普擔任美國總統以來,中美關系一直在滑向對抗。從一開始圍繞貿易和科技緊張的競爭,到目前超出了經濟領域。許多人因此認為,世界正瀕臨第二次冷戰。
用冷戰來框定我們對中美競爭的理解是冒險之舉。正如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亞當·托茲所言:“對美國人來說,‘冷戰2.0的吸引力部分在于,他們認為自己知道第一次冷戰是如何結束的。”
對于歷史過于自信的解讀,正以危險的方式加速推動對抗。雖然冷戰是一場全球性較量,但其在亞洲和歐洲的發展卻截然不同。最明顯的是,冷戰前30年,亞洲相當平靜。相比之下,歐洲處于長期高度緊張。
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一樣,亞洲冷戰結束的時間和地點也與歐洲截然不同。在亞洲,沒有“柏林墻倒塌”時刻,沒有民族解放的“春”潮。從某種程度上說,1979年中美關系正常化標志著冷戰在亞洲的結束。這改變了該地區的地緣政治,使蘇聯邊緣化,又使中美之間建立了長達40年的大國友好關系。
但兩者最重要的區別是,在歐洲,共產主義被打敗了,但在亞洲它卻長盛不衰。中國共產黨并沒有走蘇聯的路。相反,中共現在掌管著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保持著高度的內部合法性,并管理著一個與世界其他地區緊密相連的國家。
上世紀90年代,西方學者和政治家們認為,歷史已經終結,他們的自由民主模式已經永遠戰勝了所有挑戰者。世界得到的教訓似乎是,除了開放市場、實現政治自由化和釋放經濟活力別無選擇,否則就會被拋在后面。
我們今天面臨的風險是,華盛頓和其他地方的政策制定者仍然相信這一前提:可以用打敗蘇聯的那套戰略和優勢贏得第二次冷戰。
華盛頓及其盟國許多領導人的言談均反映了這種信念。他們認為,西方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的組織方面具有先天的優勢,而中國矛盾重重。因此,在全方位的競爭中與中國對峙應該是相對容易的。這些西方領導人像那些知道自己支持的球隊勝券在握的觀眾那般自信。
但實際上,認為美國的政治和經濟模式特別適合當下的人都是妄想。這種觀點還嚴重誤解了被他們置于地緣政治視野中的對手的性質。蘇聯最大的敗筆也許是對其所管理的經濟和所領導的人民的無知。然而,中國也許是迄今最專注于國內的大國。黨的精英們非常清楚他們所建立的體制的優勢和弱點。毫無疑問,中國面臨從環境惡化到腐敗的一系列重大挑戰。但事實證明,中共在克服內部困難方面極有效率。中國還表明經濟和地緣政治的成功并不需要遵循自由主義模式。
視中國挑戰為冷戰重演的最大問題在于,西方領導人似乎對自己所面對的對抗規模沒有足夠的重視。鑒于中國的體量、對全球經濟的重要性及其科技的先進性,北京和華盛頓之間的競爭升級可能會帶來巨大的代價。所以,我們不應漫不經心地重拾過去,而應該竭力避免雙方的競爭失控。▲
(作者為澳大利亞拉籌伯大學中國問題專家尼克·比斯利,喬恒譯)
環球時報2020-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