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貴頌

宋朝說起來很有意思,開國元勛趙匡胤雖然是馬上得的天下,但其后世子孫大都窩囊透頂,最后把好好的大宋搞得支離破碎,結束了一代江山。
然而,這個朝代的皇帝又很喜歡打腫臉充胖子,甚至不講原則。被當時的少數民族政權打得狼狽不堪時,他們最為拿手的一招就是求和。只要能夠罷戰言和,什么條件、價錢都好商量。唯有一條,對方得給自己一點臉面,叫一聲好聽的。
最典型的是澶淵之盟。1004年底,契丹(遼國)軍隊大兵壓境,宋真宗在宰相寇準的勸諫下,親臨前線督戰,這步棋起到了鼓舞士氣的作用,全軍上下萬眾一心,氣勢百倍,驅逐強敵。契丹一看大事不妙,主動提出罷戰談判。宋真宗一聽,喜出望外,迫不及待地答應了。契丹首先提出割地要求,宋真宗怕被后人唾罵,指示參與議和的大臣曹利用,只要不割地,多給他們點錢不要緊。曹利用問,可以答應他們多少呢?宋真宗不假思索地說,給他們100萬。后來在寇準的堅持下,以給契丹銀10萬兩、絹20萬匹簽訂了合約。其中有一個“插曲”值得玩味,就是在合約中,宋朝提出,要遼國的遼圣宗稱宋真宗為兄。這樣,當哥哥的給弟弟點東西,就名正言順了。
前面跑了車,后面就有轍。到了宋仁宗時,西夏元昊東侵,兩軍交戰,宋軍不是對手。宋仁宗也選擇了議和之路。1044年,宋與夏簽訂和約,條件是:只要元昊答應在文書上自稱“男”,上書“父大宋皇帝”,宋朝就每年給他們絹13萬匹、銀5萬兩和茶兩萬斤。但這個給不叫給,而叫作“賜”,意思是我賞給你的,就和如今的結對幫窮差不多吧。
在此之前的1042年,還有北方的契丹大兵壓境,要挾北宋歸還瓦橋關以南十縣之地。宋仁宗派富弼出使契丹,幾經交涉,契丹答應不割地,但要在原來的基礎上再增加錢財才罷休,結果又以宋朝每年增加歲幣10萬兩、絹10萬匹了結。雖然給了人家這么多錢物,契丹方面卻提出要求,說是你給我東西,還不是因為怕我打你,所以不能稱給,要么稱獻,要么稱貢,要么稱納。富弼為此據理力爭:“宋朝是兄長,哪有哥哥向弟弟獻幣的說法呢?”可是,宋仁宗顧不得這些了,管它叫什么名字,只要不再起戰火就行,于是干脆承認宋朝向契丹“納”以歲幣。
有人為此辯解說,給契丹和西夏等國的那些“歲幣”,實在不算什么。因為據當時的統計數字看,宋朝那時的財政收入達到了一億五千萬兩,相當于現今的美金60至70億元,富得流油。大宋拿出去的那點東西就像毛毛雨,可以看作是給窮困的鄰邦一種無償援助,又可以解釋為破財免災。其實這種說法相當牽強。且不說那個一億五千萬兩既誘人又可疑,即使大宋真有那么多錢財,也不能憑空送人,換來一聲不切實際的稱呼了事。
到了南宋,那個“一代天驕”的金國就更不客氣了,不但要宋朝給足錢物,而且要在文書中稱金為“叔皇帝”。到這時候,宋朝的臉面和尊嚴就徹底丟盡了,只好戰戰兢兢地當起了“兒皇帝”。所以說,無論處于什么境地,尤其是在家國問題的大是大非面前,一味地給對方錢并解決不了全部問題。當對方感到你軟弱無能的時候,就會站到你的頭上欺壓,只有自己真正強大起來,才能切實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