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茲貓

提起冰島,無端引來一陣寒意,甚至眼前浮現出冰河世紀的白雪茫茫。然而,這座孤傲而冷靜地矗立在大西洋中的活火山島,冰冷的名字下是隨時準備噴發的熱烈,地球上似乎從來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將冰與火相容得如此隨意,如此的不經意,卻也讓人刻骨銘心。
冰島,一個在炎熱的夏季聽起來感覺相當涼爽的名字,只是這個遠離歐洲大陸的大西洋小島,對于歐洲人來說甚至都有些遠在天邊,更不要說來自亞洲的我,如同到了另一個世界。
經過半個地球的飛行,終于在晚上10點多到達了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歡迎我們的是明亮的天空,7月的冰島正值極晝,北極圈穿島而過,也讓夏季的天空沒有了黑夜。睡眼惺忪的我,絲毫沒有意識到正在前往的雷克雅未克是地球上最靠北的首都,只記得沿途那荒涼的灰色曠野,覆蓋著厚厚的苔蘚,像是沒有盡頭。
艾琳,冰島旅行社特地為我挑選的當地最優秀的導游之一,雖然已經65歲,當了祖母,但出行前拿到她的簡歷時令我有些驚訝:她身為導游學校的資深老師,具備豐富的冰島歷史文化知識,同時也是一名優秀的高爾夫選手和游泳健將。果然,艾琳不負眾望,她的豐富經驗與熱情讓我的冰島之旅更加完美。在這個國度旅行的短短8天中,呼吸著純凈的空氣,無時無刻不在感受著冰島人帶著一種原始的時尚,迎接著來自世界各個角落的游人。
在這片“情緒化”的大地上,黑色玄武巖遍布全島,上百座火山中20%是活火山,火山地貌縱橫交錯,蔚為壯觀。我一邊用鏡頭貪婪地記錄各種精彩美景,一邊驚嘆超現實感與荒涼之美在這里達到的平衡。
火山,作為島國的靈魂和母體,創造了這塊神奇的陸地,也給冰島人帶來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溫泉和地熱資源。冷冰冰的地表下面熱流涌動,800多處天然地熱溫泉居世界之首,地熱電力工廠冒出的白煙讓沉寂肅穆的黑色大地鮮活了起來。
沒有黑夜的地方,白日也可以入夢境,火山巖、荒漠、冰川、間歇泉、瀑布、冰帽、苔原……,難怪這里誕生了那么多的神話傳說。穿行在黝黑的火山巖間,千百年的火山溫泉,是邂逅維京人和北歐精靈的最佳地方。一路上,我最喜歡聽艾琳講故事,她提到最多的一個詞是“SAGA(薩迦)”,這個名詞是從動詞衍生而來,源自古日耳曼語,本意是“說”和“講”,也就是講故事的意思。13世紀前后,冰島人和挪威人用散文把過去敘述祖先們英雄業績的口頭文學記載下來,加工整理,就成了《薩迦》。我這才知道原來冰島人是世界上最會講故事的民族之一,難得的是口口相傳下的歷史,竟然異常準確,里面敘述的人物傳紀、族譜也成為冰島人的歷史檔案。

黃金瀑布氣勢磅礴。

瀑布就處于斷層峽谷之中。紀念西格里德·托馬斯多蒂爾女士的石碑就立在瀑布旁邊。
“冰島沒有冰,格陵蘭也不是綠色的”是艾琳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帶點調侃的味道,也是在糾正我們這些外國人對冰島的誤解。另外,冰島還是我國唯一一個意譯國名的歐洲國家。“Iceland”雖意為“冰凍的陸地”,但實際上這塊游離于北歐大陸之外、孤傲而冷靜地立在大西洋中的活火山島,夏季綠草茵茵,漁業發達,并非一年四季都被冰雪覆蓋的荒涼陸地。公元864年,斯堪的納維亞航海家弗洛克踏上島岸,此島才真正被“發現”,之后斯堪的納維亞人、愛爾蘭人、蘇格蘭人紛至沓來。當這些移民的船駛近南部海岸時,首先見到的是一座巨大冰川,即冰島著名的瓦特納冰川。人們對這個冰川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于是把該島命名為“冰島”。
這次旅行徹底顛覆了我對冰島一定寒冷異常的看法。受墨西哥暖流的影響,這里冬天低溫大多在0℃上下徘徊,最冷不過-10℃而已,比同緯度的世界其它地方都要暖和得多,“歡迎冬季到冰島看極光,你不會被凍壞的。”在我離開冰島的時候,記住了艾琳的囑咐。
“不,我絕不同意在此地修建水壩,因為那樣我們將永遠失去這壯觀的美景。”90多年前,為了保護歐洲第二大瀑布——黃金瀑布,倔強的冰島女子西格里德·托馬斯多蒂爾和她的父親一起出現在冰島議會庭上,強烈抗議外國利益集團在此地建設水利工程,甚至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如果這場官司輸了,我將跳入大瀑布中。”政府終于讓步,放棄修建水壩,而幫助她打贏官司的律師斯溫·比約恩松,日后則成為了冰島第一任總統。
還未看到黃金瀑布,隱隱而來的轟隆水聲便宣告了它的威嚴,聲音渾厚深沉,一陣高一陣低,越往前走,聲音便越大,如山谷中林濤喧騰,夾著風雨嘩然而至。從山的一側轉過來,忽然白光一閃,一條寬敞的大河出現在眼前,“那是白河”,艾琳說。名副其實的白色大河,河水來自冰川融水和雨水,夏季水量巨大,流到了山崖形成上下兩道瀑布,下方河道變窄成激流,大蟒似的河流滾滾跌下斷層,像是千軍萬馬掉進陷阱,人仰馬翻、驚天動地,然后悶錘般落進大峽谷,不知淌向何處。這,就是冰島最美的瀑布之一,也是冰島最大的斷層峽谷瀑布。
生平第一次見到如此浩大的瀑布,我只想走近一些,再近一些,貼近它愈發能感受到那逼人的氣勢。天空里水氣飛揚,水霧彌漫在山道上,混沌一團,身在其中,毛毛雨一般從空中飄落,沾濕了衣襟和頭發,然而到了瀑布跟前,卻又如雨過天晴。瀑布如一道巨屏,氣勢萬千地橫在崖壁上,層層疊疊。
這座瀑布位于雷克雅未克東北,2.5公里寬,高70米,可謂境界雄闊,氣勢磅礴,但冰島人提到它卻幾乎沒有什么超越地理的虛詞,黃金瀑布在象征系統里默默無聞。
然而,這樣的美景卻是“金不換”。在瀑布旁邊我發現了一塊碑,正是為了紀念西格里德·托馬斯多蒂爾女士。當時西格里德父女二人是這個大瀑布所在土地的擁有者,拒絕出售給外國水利開發集團,但是開發商卻繞過他們取得了政府的許可。于是便有了議會上西格里德挺身保護瀑布、威脅要跳到瀑布中殉身的一幕。后來通過法律途徑,瀑布被保留下來。1975年,西格里德·托馬斯多蒂爾將黃金瀑布作為“私家園林”送給冰島政府,成為自然保護區。冰島人對于自然環境的熱愛和保護意識讓人欽佩。
我索性坐在近前,瀑布猶如一列寬銀幕,正放映著一部大自然的交響曲。寬闊的水流從山頂跌落,在腰間受阻,又分成幾疊飛瀉而下,水花四濺,生生不息地舒展在天地間。閉上眼,讓轟鳴充滿整個腦海,回蕩著世界上最純美動聽的聲音!
色彩斑斕的大地被神秘的濃霧籠罩著,空氣中彌漫著嗆人的硫磺味兒,跳動的泥漿,不停冒煙的地孔,水氣嘶嘶作響,眼看前面的人消失在蒸汽濃霧中,不一會兒,另一個人又從里面冒出來,讓我想起了《哈利·波特》中通向魔法世界的入口。好一個神奇的世界,就在古納威爾熱泉!
在冰島看冰不容易,要開車到很遠的地方才行,但腳下卻隨時隨地都能感到“火”的存在。火山地震頻發的冰島,上帝也同時賦予了其壯觀的地熱景觀:火山口、溫泉、間歇泉、滾燙的泥漿、熱水潭和噴氣孔,一應俱全。然而比美景更實惠的是豐富的地熱資源,“火”造福于冰島人民的歷史非常久遠。我們驅車前往西南角的雷克雅內斯半島,那里的古納威爾熱泉讓我近距離見識了地熱的威力和冰島人的智慧。
前方大地上升起一縷縷白煙,與黑乎乎的玄武巖形成巨大的反差。“那是熱電廠,專門供應首都的電力。”艾琳告訴我。目前冰島所有電力都來自水電、地熱發電等清潔能源,同時該國還建起了完整的地熱利用體系,所有供暖系統也都使用地熱。比如雷克雅未克郊區的奈斯亞維里爾地熱電站,共有20眼地熱井,井深為1100-2000米,最高溫度達380℃,集發電和熱水生產功能于一體。

美麗的“藍湖”是冰島最出名的溫泉勝地。

游客中心展示的埃亞菲亞德拉火山爆發的經過,還有火山腳下冰島人的生活。

空中航拍的地熱電站。
古納威爾熱泉是冰島溫度最高的地熱溫泉之一:高達300℃。雖然被稱為“溫泉”,但卻只見噴氣孔冒出的白煙和沸泥地,空氣中彌漫著硫磺味兒,熱氣騰騰,到處熱霧繚繞,如同身處在一個巨大的天然桑拿屋,色彩斑斕的地面上隨處可見咕嘟咕嘟冒泡的洞口。然而,與其它地區的熱泉不同,這里的地表水是100%的海水。
熱泉區旁邊的牌子上,想象力豐富的冰島人還告訴我們一個有趣的故事:這里原來有一個女巫,一直禍害四方,最后一位牧師在村民的幫助下設下陷阱,女巫栽入熱泉淹死,死后怨氣匯聚在此憤怒涌出,形成了這些瘆人的景觀。聽完故事,接著了解一下真實的大自然吧:當地下水被加熱至沸點并有足夠的管道將蒸汽溢出時,會形成噴氣孔;當被加熱的地下水的滲出處是一片平地,而出水量又少到僅夠滋潤那片土地時,它便形成熱泥潭。
過去,冰島人對種種大自然奇異現象既恐懼又敬畏。12世紀的冰島詩人、歷史學家和政治家斯諾里·斯圖魯松,曾在自家后院的溫泉中沐浴并獲取靈感,于是他也就成了最早利用地熱資源的第一位冰島名人。雖然冰島人很早就直接用地熱水洗衣服、做飯,但在真正認識地熱的廣泛用途之前,冰島人并不喜歡地熱,因為溫泉破壞了飼料草場,影響牧民放牧。盡管上世紀20-30年代冰島就在雷克雅未克建起了地熱供熱系統,但之后的幾十年間,冰島能源仍需依賴煤炭,直到上世紀70年代冰島進口煤炭還占其能源消費量的75%。
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全球遭遇第一次石油危機,當時冰島80%的能源來自石油和煤炭。在石油危機的警鐘中,冰島人才真正意識到開發本國地熱的重要性。冰島人利用這一得天獨厚的條件就地取材,政府開始在全國范圍內資助地熱電站建設,也給家庭地熱供暖以支持,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現在到處都是白煙滾滾,蒸汽騰騰,大大減少了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冰島政府曾經算過一筆賬,從化石能源切換到地熱的30多年里,冰島節省了約82億美元的能源進口花費。單就地熱空間加熱這一項,冰島每年就可以節約1億美元。地熱也為冰島的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冰島曾經是歐洲經濟最貧困的國家之一,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前,冰島已成為一個高速發展的發達國家,而且被當作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楷模。
源源不盡的地熱,成就了冰島這個“電力富翁”:全國9成居民利用地熱取暖,擰開水龍頭就可以用溫泉洗澡;雷克雅未克的路燈通宵不熄;除了地熱取暖、發電之外,冰島人甚至近乎“奢侈”地利用地熱讓城市里所有的街道和停車場在冬天里都很溫暖,以防它們結冰。首都雷克雅未克,在冰島語中意為“冒煙的城市”。實際上,豐富的地熱資源讓它享有“無煙之城”的美譽,并被各國游客評選為北歐和波羅的海地區最清潔的城市,電力就來自附近的3家熱電站。
得益于廉價、清潔的可再生能源——水力和地熱資源的開發利用,冰島已成為世界上最潔凈的國家之一。艾琳自豪地告訴我:冰島的奮斗目標是到2050年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全部使用可再生清潔能源而不再使用煤炭和石油的國家。從這個角度看,冰島人與火的緣分或許是世界上最特別的一種,這讓我不禁想起了荷蘭人與大海的抗爭,什么樣的地理環境造就什么樣的民族,而一個國家人民的智慧也往往體現在與自然的關系上。
在世界最大的戶外溫泉——冰島藍湖舉行一場別出心裁的婚禮如何?身穿比基尼、頭戴白紗的新娘從飄散著氤氳霧氣的幽藍湖面向你款款走來,在《冰島,你需要做的50件瘋狂的事》一書中,第19件就是藍湖婚禮。
藍湖之于冰島,猶如長城之于中國,“來冰島沒去藍湖,就好像沒有到過冰島一樣”。距離首都雷克雅未克大約40公里,是冰島最熱門的旅游景點之一,不要小看這處溫泉,它的魅力甚至讓歐洲、北美航線中過境冰島班機得到額外的附加值——幾個小時的轉機時間也可以來這里泡泡,距離機場不過10多分鐘的車程。不過正因為太有名了,有名到我甚至提不起太大興趣,尤其看多了網絡上那些千篇一律的描述。

藍湖是露天的溫泉,在雪花飄飛的時候 ,游客仍可以泡在暖融融的水中,充分享受大自然的賜予。

人們把礦物泥抹在臉上,藍湖成了“天然美容院”。
出乎我的意料,藍湖并非之前想象的純天然溫泉湖泊,這里竟然是一個人工浴場,里面的設施很現代化,餐廳、賣美容保養品的商店、更衣間和沐浴設施,人聲鼎沸。每個人會領到一條植有記憶晶片的藍色塑膠腕帶,這是儲物柜的鑰匙。我換好泳裝,便披著毛巾來到室外。下午人比較多,大部分是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有點下餃子的感覺。外面溫度大概10℃左右,我打了個寒戰,趕緊下到水中,硫磺味道不濃,同伴指點我到泉眼處,那里的水溫38℃左右,泡著很舒服。坐在水里的石頭上,把頸部以下的身體浸泡在煙霧裊裊的溫泉里,全身放松,慵懶、舒暢和溫暖的感覺慢慢地滲透皮膚,滲入體內,讓人直想昏昏睡去。不少人還將硅泥抹在臉上美容,這種泥狀沉淀物具有美容養顏以及治療皮膚疾病的功效。我也在岸邊泥較多處挖了一小塊抹在身上,滑滑溜溜的。
湖水呈現出一種朦朦朧朧的藍綠色,據說因為湖底蘊藏了豐富的礦物質矽,在溫泉里溶解后,水就呈現出了淡淡的藍綠色,一年四季湖面都飄散著氤氳的霧氣。比起泡溫泉,我更感興趣藍湖的成因,來的路上,艾琳大概講解了一下。藍湖是當地地熱發電廠的副產品,原來這個地區是地下巖漿活動最為頻繁的區域之一,附近有一個地熱發電廠,海水經過附近的熔巖流加熱,產生水蒸汽用于推動渦輪機發電,之后蒸汽又變成熱水,經過換熱器又為市政熱水供暖系統提供熱量。
由于海水滲入到地下水中,地熱水65%是咸水,35%是淡水,其中硅和鎂等礦物質非常豐富,但不適合直接用來集體供熱。于是,聰明的冰島人便把240℃的地下水抽出并加以沉淀。這些經過處理的水,二氧化硅的濃度大大提高,鎂則沉淀了下來。經過二次沉淀的水,經特質水管從鉆孔抽到地面。經過加工的地熱咸水被混入溫泉淡水。由于咸水和泉水的比重不同而被分離。被加熱的泉水用于城市的集中供熱,而剩余的地熱水溫度還有70℃,含鹽量和海水相當,于是便被排放到周圍被熔巖包圍的低洼地。然而,這部分剩余的熱水卻沒有如人們預料的那樣重新滲入地底層,而是經地熱加溫,壓力增加后涌出地面形成溫泉,在巖石包圍中形成了一個一個地面湖,由于經過沉淀和提煉的硅礦物質,其黑色早已改頭換面變得潔白無瑕,富含硅泥的溫泉與冷水混合后,溫度達到30℃左右,正好適合沐浴,于是當地政府索性開發成了旅游景點。藍湖是大自然與人類智慧的共同杰作。
浴場外,還有一片湖區,位于黑色火山巖之間,而且因為不屬于人工浴場,空無一人,反而與想象中的童話仙境更接近。那種藍,讓你一眼望去便再難從心頭抹去。
車子行駛在綠色山巒的腳下,馬兒在山坡上悠閑地吃著草,一棟棟整潔的小木屋,金燦燦的油菜花怒放在公路旁。似乎一切都沒有發生過,2010年火山爆發的噩夢已經結束,留下的只有冰島人從火山灰中站起來的勇氣和堅韌。
地球上鮮有像冰島這樣的地方,人類的命運與火山噴發如此緊密地交織在一起。2010年冰島第5大冰川——埃亞菲亞德拉冰蓋火山爆發,引起的那場歐洲航空業災難,想必大家都還記憶猶新。記得當時在荷蘭認識的朋友還說過要去冰島看火山,我旅行回來后再聯系她,她告訴我已經不用過去了,因為坐在家里就可以看到火山灰了。這雖然是個笑話,但足見冰島火山的威力。
幾年后,我來到了這里,向著南方一路開去,那里是火山巨人們的領地。前方,曾經肆虐的埃亞菲亞德拉冰蓋靜如處子,放眼望去,地面上覆蓋的幾乎全是千萬年前火山爆發后遺留下來的熔巖,黑色的泥漿雖已凝固在上面,但震撼依舊。尤其是路邊一節擰成麻花狀的鋼筋斷橋,那是冰島人特地留下的紀念物,無言地展示著冰川洪水泥石流的巨大威力。2010年4月13日,由于臨近埃亞菲亞德拉的一座無冰火山口的熔巖噴涌強度正在減弱,火山噴發散發的熱量令覆蓋在火山口上200米厚的冰蓋迅速融化,冰川融水穿過冰島平原向海洋洶涌而去,沿途沖毀了橋梁、公路和村莊。
前往杰古沙龍湖的路上,我們特意繞道去了附近的一座農莊,那里的游客中心專門展示了埃亞菲亞德拉火山爆發的經過,以及火山腳下冰島人的生活。在當地人心目中,埃亞菲亞德拉火山猶如一個沉睡的巨人,位于另一更大的冰川米達爾斯冰原的西側。冰川的冰蓋下覆蓋了一座1666米高的火山,火山口的直徑約為3-4公里,而冰川覆蓋的面積則廣達100平方公里。自冰川時期開始這座火山就頻繁噴發,幾個世紀以來關于它的傳說一直流傳,然而人們對它的認識依然很有限。據說上一次埃亞菲亞德拉冰蓋冰川附近的火山爆發是180多年前,更早先的噴發則記載于1612年和920年。
游客中心所在的農莊屬于世代居住在埃亞菲亞德拉火山腳下的奧拉弗·帕爾森一家,2010年4月14日,一個令他們終生難忘的日子,由于前一天的火山爆發融化了冰蓋,引發的洪災使得村子里的人必須全部撤離。冰島人對于火山爆發已經習以為常,并沒有感到特別的恐懼,展館里的錄像清楚記錄了那一天的情景。據奧拉弗回憶,當埃亞菲亞德拉火山在3月20日開始噴發時,由于規模較一些專家預測的要小,他們沒有打算撤離,雖然此時冰島全國已經進入緊急狀態。然而,4月13號的再次噴發恰巧在冰蓋下,引起了一場更為嚴重的災害:洪水猶如一條巨龍,所到之處吞噬了大地上的一切。深夜,冰蓋冰川附近的奧拉弗的農場,刺耳的電話鈴聲吵醒了正在熟睡中的一家人:“您的農場位于火山爆發危險區域,請立即撤離。”來自冰島民防局的電話讓奧拉弗猝不及防,來不及帶上牲畜,奧拉弗一家,包括他的親戚,逃離到幾公里外的一個農舍,這個農舍是專門為了火山噴發之類的緊急事件而準備的。

藍天下,奧拉弗和小孫女笑容燦爛。

如今的埃亞菲亞德拉火山腳下,農場里一片綠色,生機勃勃。
游客中心的錄像上清楚地展示了那令人驚心動魄的一幕:云層的縫隙中看到巨大的蒸汽云,猶如一個大蘑菇,大約有6000米高。該次噴發口位在小冰河的下方,融化了大量的冰河,使熔巖冷卻碎裂出大量的玻璃碎片,這些碎片隨著火山噴發到天空中。頃刻間農場便被火山灰和泥流湮沒了。
和奧拉弗同時撤離的還有附近20余座農場的居民,人數達800多人。在緊急農舍里度過的那一晚,奧拉弗非常擔心的是自己那200多頭牛羊,冰島南部這一帶本是畜牧業重要產地,不到萬不得已,村民們是不愿撤離的,因為無法立刻轉移數百頭牲畜。發生這一切災難后,在放棄家園一走了之和留下來重振家園的兩難中,奧拉弗選擇了后者。火山再次爆發的一周后,他毅然返回家園。空氣中彌漫著揮之不去的硫磺味,冰島南部開始下起了小雨,雨水與火山灰攪拌在一起,使得道路更加的泥濘和濕滑。奧拉弗飼養的綿羊由白色變成了灰色,鳥兒們鉆進了馬廄避難,往日的田園和自家的屋頂上堆積著厚厚的火山灰,最厚處達10厘米。
火山噴發摧毀了一切,但沒有摧毀奧拉弗的信念,憑著冰島人特有的頑強毅力,在政府、公益組織和熱心人的幫助下,他開始重整家園。許多人甚至從首都聞訊趕來加入到清理工作中,講到這里時,艾琳頗為動情:“你知道,冰島只有30多萬人,必須靠大家齊心協力,才可以戰勝自然災害。”
由于火山灰的覆蓋,火山臨近的農場幾乎找不到可以供牲畜食用的飼料,奧拉弗和他的鄰居們不得不開始宰殺牲畜。清理無處不在的火山灰更是一場異常艱苦的工程,甚至1年后仍然在繼續。由于率領受災村民清理家園,奧拉弗榮獲“最具活力農民”獎。2010年5月23號,埃亞菲亞德拉火山終于在噴發2個月之后徹底停止了咆哮。
那次火山爆發后一年,火山腳下的游客中心正式成立,人們來到這里,不僅是為了了解冰島火山的歷史,更多的是來感受火山巨人腳下的冰島人的生活。20分鐘的錄像似乎讓人親臨現場,足以喚起我們對于大自然的敬畏,然而更讓我感動的是人類求生的頑強意志,是冰島農夫們從火山灰中站起來的勇氣和堅韌。如果把這樣的旅行稱為“黑色災難游”,緬懷逝去的生命的同時,也感受災后人們重建美好家園的信心,在旅行中體驗另外一種人生,比單純地欣賞風景或許更有意義吧。
走出游客中心的時候,剛好奧拉弗帶著小孫女、開著拖拉機從外面回來,藍天下,一老一小燦爛的笑容,似乎是對火山爆發后冰島人生活的最好詮釋。我按下快門,將他們的笑容定格在鏡頭中。攝影,就這樣記錄著人們改變世界的每個瞬間。
(責編:昭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