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慶良 羅一萌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東縣地處長江三峽,位于神秘的北緯30°,是長江入鄂第一縣,素有“川鄂咽喉、鄂西門戶”之稱。境內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三山”縱橫,長江、清江“兩江”橫貫,既是湖北“最長”的縣,又是革命老區、移民庫區、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全縣總人口49.86萬人,以土家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50.5%。近年來,巴東縣啟動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創建,按照“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總要求,注重在高位推動、統籌推進、考評促進上下功夫,同時將創建融入到巴東經濟社會發展中,不斷豐富和發展創建工作載體和模式,提升了創建水平。“創建+”模式已初步形成,為打贏“六大攻堅戰”、建設“五個巴東”凝聚廣泛共識,匯聚正能量。全縣呈現出經濟社會同步發展,社會和諧、民族和睦、群眾和樂、生活和美的多民族共存共榮的絢麗畫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好新形勢下民族工作,必須加強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各級黨委要把民族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把懂不懂民族工作、會不會搞民族團結作為考察領導干部的重要內容?!薄爸腥A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這是新時代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生動寫照,也是新時代民族工作創新推進的鮮明特征。”
巴東縣委、縣政府以“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民族工作目標,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總思路,以加快區域民族產業和民族經濟發展、改善民生作用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實現創建工作新突破。
落實“一把手”主抓。堅持把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創建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成立由縣委書記任組長,30個縣直部門為成員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縣委常委會、縣政府常務會多次聽取專題匯報,及時研究解決重大問題,形成了“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相關單位配合抓,各族干部群眾廣泛參與共創共享”的工作格局。
落實立體化推動。將創建工作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作為縣委全會和政府工作報告的重要內容,出臺《巴東縣關于開展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創建活動實施意見》,將創建任務與中心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實。同時將任務層層分解,細化具體,形成分級負責、上下聯動,實現“創建辦+部門+鄉鎮”立體化推動機制。
落實全方位保障。將創建活動經費納入年度財政預算,納入年度綜合目標責任考評體系,構建“督查督辦、目標考核、問效問責”三位一體監督考核體系,調動全縣上下創建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形成了強大的工作合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各族群眾都過上好日子,是我一直以來的心愿,也是我們共同奮斗的目標?!薄鞍迅髯迦嗣駥γ篮蒙畹南蛲鳛閵^斗目標,確保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同全國一道實現全面小康和現代化。”
巴東縣是湖北省9個深度貧困縣之一,有重點貧困村118個、深度貧困村22個,共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8萬多人,2019年全縣整體脫貧摘帽是縣委、縣政府立下的“軍令狀”,也是向全縣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
近日,經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評估并經湖北省人民政府批準,巴東縣以綜合貧困發生率0.34%、群眾認可度99.38%的優異成績實現脫貧摘帽,巴東縣18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突出民生改善這個根本。巴東縣以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創建為契機,始終把加快發展、改善民生、民族共榮作為保持社會穩定發展的基礎,奮力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統籌規劃特色產業開發利用,讓全縣少數民族群眾享受更多的惠民政策和發展成果。近三年來,該縣按照“六個清零”的目標,科學配置安置點的配套產業,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共建337個集中安置點,集中安置9789戶31565人,累計拆舊8447戶。2019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6.3億元,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0100元和11400元。
突出脫貧攻堅這個關鍵。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關鍵看脫貧攻堅工作做得怎么樣。2019年,巴東舉全縣之力,創新“八個到村到戶”攻堅舉措,選派322支工作隊駐村全覆蓋,組織11276名干部職工結對幫扶全覆蓋,完成危房改造8356戶,易地搬遷5673戶,新建農村飲水工程14665處,硬化整修公路1700公里,新建標準化村級衛生室184個。2019年7月,巴東縣發起精準扶貧“百日攻堅”行動,確保實現安全飲水、危房改造、涉貧信訪、補短板項目、集體經濟“空殼村”等各類問題整改清零。
突出綠色發展這個理念。牢固樹立“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突出綠色發展理念,著力實施“環境潔凈、交通暢通、綠色亮化、城鎮寧靜、空氣凈化、河道美化、全民素質提升”七大工程。打造綠色基地,產業引領攻堅。以綠色、有機為標準,統籌2.13億元,相繼帶動17.97萬貧困人口發展特色種植、養殖業。全縣建成茶葉基地10萬余畝、可采摘茶園6萬畝,各類茶葉企業70家,成功躋身“中國茶葉百強”縣。目前,以巫峽口為代表的峽江片區加快升級,以水電、光伏項目為主的清潔能源產業“兩大效益”雙豐收。同時,全縣已建成50個美麗鄉村示范村、20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水布埡鎮圍龍壩村、野三關鎮石橋坪村、沿渡河鎮堆子場村、石板坪村被國家民委列入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名錄。

巴東各族人民同唱《我和我的祖國》
突出共同發展這個目標。全縣109個貧困村全部由州、縣直單位單獨派人進駐,213個非貧困村主要由鄉鎮派駐。駐村工作隊吃住在村,宣傳貫徹脫貧攻堅方針政策、發展特色產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統籌項目資金安排到村到戶、監督惠民政策落實到村、到戶、到人。同時采取項目帶動、補助推動等系列措施,爭取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力量對民族地區的關心支持,以大項目帶動大發展,以大發展促進大融合。2019年底,湖北“616”工程對口支援單位已擴大至35家,累計支持項目546個、資金約70億元。杭州東西部扶貧協作、北京市對口支援、國網電力定點幫扶等項目力度持續加大,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創建活動進社區

巴東縣野三關鎮石橋坪集中安置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文化交相輝映,中華文化歷久彌新,這是今天我們強化文化自信的根源?!薄靶麓褰ㄔO要同發展生產和促進就業結合起來,同完善基本公共服務結合起來,同保護民族、區域、文化特色及風貌結合起來。”巴東縣將民族文化建設作為推動創建工作的紐帶,納入全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制訂了一系列規范性文件,對巴東文化進行了有力挖掘和保護。
挖掘本土文化。將創建活動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展現“干凈自強”巴東形象、文化巴東建設有機結合,持續開展“最美系列”“感動巴東”評選,著力擴大覆蓋面提高影響力。大力宣揚“奮力向上、勇往直前、戰天斗地、風雨同舟”的“巴東精神”,激勵一代又一代巴東人拼搏奉獻。同時依托優質的文化和旅游資源,大力推動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不斷推出優秀的文化產品和旅游產品,全方位展現巴東文旅的優勢和特色,進而打造巴東旅游品牌,推動巴東文化旅游產業進一步發展。5年來,全縣共創建省級示范單位3個、州級示范單位2個、1人受國家級表彰、7個集體獲省級命名。水布埡鎮土家族無臂青年陳茲方以腳代手發展電商,帶領鄉親脫貧致富,用雙腳書寫出自己的無悔人生;金果坪鄉干部易盛榮始終把轄區各民族群眾當父母,被稱作“山溝里的‘騎行幫辦’”。
傳承特色文化。保護和傳承巴東源遠流長的巴文化、輝煌燦爛的楚文化、粗獷豪邁的土家文化和纖夫文化。精心打造的民族歌舞劇《巴風土韻》、風情音樂劇《巴山戀》、電影《拐杖》和《飄洋過海來愛你》、歌曲《巴山謠》、舞蹈《土家撒葉兒嗬》、堂戲《勸夫》等分別榮獲湖北省“五個一”工程獎,并登上央視《民歌中國》《歌舞樂盛典》等欄目舞臺。被譽為“中國廩君文化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歌舞)之鄉”,沿渡河鎮、溪丘灣鄉和野三關鎮成為全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弘揚中華文化。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之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與時代精神相結合、與巴東縣情相融合,擔當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該縣大力弘揚北宋名相寇準曾在此勸民棄獵從耕,改變了人們傳統的生活方式;辛亥元勛鄧玉麟從這里開啟革命生涯,在此興辦教育,較好地啟迪了當地群眾民智;改革開放之初,“喝二兩”等個體經營戶敢于解放思想,求新求變,進一步釋放了老街的活力等……??h民族實驗小學大力傳承“誠雅”文化,讓各民族少年兒童了解和熱愛中華民族,使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校本特色得到彰顯,再現了全縣各民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攜手奮進新時代的良好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