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曉燕,徐志林
(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人民醫院麻醉科,湖北 秭歸)
結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在老年人群體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1]。目前,隨著人們飲食習慣和飲食結構的變化,導致結直腸癌的發病率顯著上升,給患者的健康帶來了極大的危害[2]。臨床對于結直腸癌的治療,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但是由于結直腸癌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上的神經痛,這給麻醉方式的選擇帶來了一定的難度[3]。因此,對于結直腸癌手術患者來說,合理選擇麻醉方式至關重要[4]。為了進一步探究結直腸癌手術患者的合理麻醉方式,筆者以下就對靜脈麻醉聯合硬膜外麻醉在結直腸癌手術治療中的應用效果及安全性進行了研究。
選取2014 年8 月至2019 年8 月本院接收的結直腸癌手術患者180 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90 例。觀察組:男42例,女48例,年齡43-72歲,中位年齡(58.3±6.4)歲;體重61-80kg,平均體重(66.4±3.2)kg;美國麻醉師協會(ASA)分級:I 級38 例,II 級52 例。對照組:男44 例,女46 例,年齡44-70 歲,中位年齡(59.7±7.5)歲;體重61-82kg,平均體重(67.4±3.5)kg;美國麻醉師協會(ASA)分級:I 級39 例,II 級51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均行手術治療,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密切監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在此基礎上觀察組患者實施靜脈麻醉聯合硬膜外麻醉,對照組患者單獨實施靜脈麻醉[5]。具體的麻醉方式:①靜脈麻醉:開放靜脈通道,注入乳酸鈉林格液5ml/(kg·min),注入3ug/kg 瑞芬太尼和丙泊酚把控輸入,初始濃度為1.5μg/ml,每隔3min 以0.5μg/ml 的幅度逐步增加濃度,直到達到3.0μg/ml 進行全身誘導麻醉。手術過程中使用丙泊酚3.0μg/ml + 瑞芬太尼1.0-6.0μg/kg 進行維持麻醉。并且在手術過程中根據患者機體的具體反應,適當追加其他藥物,例如患者術中的HR持續3-5min 均<50-55 次/min,則需要給予靜脈注射阿托品0.3mg,必要時可重復給藥,手術治療完成前10min 追加瑞芬太尼0.05mg。②硬膜外麻醉:選擇患者L2-3椎間隙作為穿刺點,然后放置硬膜外導管,當回抽未見回流血或回流腦脊液后,注射1%的利多卡因6ml,5min 之后追加0.45%羅哌卡因10-15ml,15min 后將改變患者的體位為平臥位,并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采取少量多次的方式加藥,以穩定麻醉平面保持在T6-8之下[6]。
①觀察兩組患者圍術期的平均動脈壓(mean artery pressure,MAP)、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及術后蘇醒時間;②觀察兩組患者圍術期的機體內環境指標變化情況,包括皮質醇(cortisol,Cor) 及促腎上腺皮質激素( adrenocoticotropic hormone,ACTH);③觀察兩組患者的麻醉藥物使用量,包括丙泊酚使用量、瑞芬太尼使用量及維庫溴銨使用量;④觀察兩組患者的麻醉不良反應發生率,包括疼痛煩躁、定向力障礙、記憶力減退。
觀察組患者的MAP 顯著低于對照組,蘇醒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和手術時間與對照組相當,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圍術期的各項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圍術期的各項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 MAP(mmHg) 術中出血量(ml) 手術時間(h) 蘇醒時間(min)觀察組 90 81.14±4.36 212.14±90.12 2.76±0.66 1.56±0.11對照組 90 95.60±6.76 225.17±87.17 3.03±0.76 15.14±5.01 t 6.672 2.512 0.535 22.648 P 0.021 0.867 0.943 0.000
觀察組患者治療前的Cor、ACTH 水平均與對照組患者相當,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的Cor、ACTH 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圍術期各項機體內環境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圍術期各項機體內環境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 Cor(ug/L) ACTH(n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90 228.86±58.14 141.14±32.01 168.17±38.49 36.17±11.65對照組 90 219.27±90.14 153.73±35.03 174.17±40.03 49.17±11.17 t 2.636 20.535 2.521 8.524 P 0.853 0.000 0.865 0.019
觀察組患者的丙泊酚、瑞芬太尼和維庫溴銨等麻醉藥物的使用量均顯著少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麻醉藥物使用量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的麻醉藥物使用量比較(±s)
組別 例數 丙泊酚(mg) 瑞芬太尼(μg) 維庫溴銨(mg)觀察組 90 890.21±190.14 874.12±99.49 8.03±4.01對照組 90 1071.17±102.27 1418.14±281.24 11.76±6.23 t 6.351 7.414 6.964 P 0.022 0.021 0.022
觀察組患者的疼痛煩躁、定向力障礙、記憶力減退等不良反應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手術治療是目前臨床上用于治療結直腸癌最為有效的手段,而合理的麻醉方式不僅是保證患者順利完成手術治療的重要保障,也是保護患者機體的關鍵因素[7]。因此,合理地進行結直腸癌手術患者麻醉方式的選擇,是結直腸癌手術開展有效臨床治療的一個關鍵環節[8,9]。靜脈麻醉主要是通過靜脈通道注入麻醉藥物,麻醉藥物通過血液循環作用于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而產生全身麻醉的效果[10]。但是臨床實踐發現,靜脈麻醉效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體現在對于局部的控制不夠明顯,鎮痛效果不明顯[11]。而硬膜外麻醉則是通過將麻醉藥物注入到患者的硬膜外腔內,阻滯患者的神經系統,從而使患者需要實施手術的部位進行麻醉[12]。通過將靜脈麻醉與硬膜外麻醉相結合,不僅有效地克服了靜脈麻醉的局限性,同時硬膜外麻醉能夠對患者產生有效的、具有針對性的術后鎮痛效果。因此,二者聯合應用的麻醉效果要顯著優于單純應用靜脈麻醉的效果。
從本次研究結果來看,采取靜脈麻醉結合硬膜外麻醉的觀察組患者,其MAP 水平和蘇醒時間均明顯優于單純采取靜脈麻醉的對照組患者(P<0.05);且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Cor、ACTH 等機體內環境指標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觀察組患者的丙泊酚、瑞芬太尼和維庫溴銨等麻醉藥物的使用量均顯著少于對照組患者(P<0.05);觀察組患者的疼痛煩躁、定向力障礙、記憶力減退等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以上研究結果表明,對于結直腸癌手術患者來說,靜脈麻醉聯合硬膜外麻醉的麻醉方案可獲得較為理想的手術麻醉效果。且靜脈麻醉聯合硬膜外麻醉可有效減輕插管時的患者機體應激反應,降低因麻醉藥物用量過多而導致循環系統抑制的可能,有利于患者機體內環境的穩定,利于保護患者機體不易造成除手術創傷外的麻醉損傷。并能夠減少疼痛煩躁、定向力障礙、記憶力減退等麻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促使患者獲得良好的預后。
綜上所述,結直腸癌手術患者采用靜脈麻醉聯合硬膜外麻醉方式不僅能夠提高患者的手術麻醉效果,同時能夠減少麻醉藥物的使用量,從而降低各項麻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具有較高的臨床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