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樂恒,孫洪濤
(1內蒙古民族大學,內蒙古 通遼;2內蒙古民族大學蒙醫藥學院,內蒙古 通遼;3內蒙古民族大學附屬醫院,內蒙古 通遼)
心力衰竭是諸多心血管疾病發展的最終階段,病情嚴重且預后極差[1]。目前常規的心衰治療藥物有利尿劑、金三角方案(ACEI+β 受體阻滯劑+醛固酮拮抗劑)等[2],雖然在治療心衰上有一定效果,但治療方案仍需深入研究。腸道菌群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之一,其代謝產物氧化三甲胺(TMAO)與冠心病、高血壓病、高脂血癥和心衰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存在一定聯系[3]。Th17 細胞是近幾年來被確定的一個T 細胞亞群,大量分布于黏膜免疫系統,特別是腸道黏膜部位[4]。心衰患者常伴有腸道菌群失調,產生的毒性產物刺激Th17 細胞,使其活化,產生前炎癥細胞因子,通過增加通透性的黏膜進入血液循環,損傷血管內膜,加重心力衰竭。調節性T 細胞(Treg)集聚在腸道,將炎癥抑制因子TGF-β 和IL-10 分泌出來,抑制腸道炎癥[5]。二者的比例平衡與免疫性炎癥關系密切。本研究采用益生菌輔助臨床常規治療心衰患者,在觀察臨床療效的同時,對其免疫學指標進行探討。
本研究選取內蒙古民族大學附屬醫院2018 年6 月至2019 年5 月收治的60 例心衰患者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方式分成兩組,分別命名為對照組、觀察組,每組30 例。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結果呈現P>0.05,無統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常規抗心衰藥物治療,按照2014 年的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的《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選用利尿劑(呋塞米片20mg 口服,1 次/ 日)、ACEI(馬來酸依那普利片10mg 口服,1 次/ 日)、β 受體阻滯劑(酒石酸美托洛爾片12.5mg 口服,1 次/日)、醛固酮受體拮抗劑(螺內酯片20mg 口服,1 次/日),必要時根據病情應用洋地黃藥物,限鹽、休息。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服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思連康1.5g 口服,3 次/日)、復方嗜酸乳桿菌片(益君康1g 口服,3 次/日)。兩組均進行4 周的連續治療,治療結束后對效果進行分析評估。
1.3.1 左室射血分數
治療前后進行心臟彩超檢查,記錄患者兩次的左心室射血分數。
1.3.2 免疫功能指標檢測
治療前后采取患者的肘靜脈血,應用離心機以3000r/min 的速度離心分離10min,獲得血清,在-80℃的條件下保存。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患者的淋巴細胞亞群(Th17細胞和Treg 細胞)。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9.0 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的形式表示,比較時采用秩和檢驗及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時采用t檢驗,統計學差異存在的判斷標準為P<0.05。
如表1 所示,治療前兩組無統計學差異;兩組治療前后比較,P<0.05;治療后觀察組數值升高較對照組更顯著(P<0.05)。
表1 兩組左心室射血分數比較(±s)

表1 兩組左心室射血分數比較(±s)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0 43.58±3.62 58.95±3.24對照組 30 42.75±3.45 54.95±2.95
如表2 所示,治療前兩組之間比較,無統計學差異;觀察組治療前與治療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觀察組治療后可升高Treg 細胞。兩組治療后的Th17檢測結果均分別較治療前下降,但P>0.05,不存在統計學差異。
表2 免疫功能指標檢測結果(±s)

表2 免疫功能指標檢測結果(±s)
項目 觀察組(30 例) 對照組(30 例)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Th17 細胞(%) 1.45±0.55 1.15±0.46 1.35±0.49 1.23±0.68 Treg 細胞(%) 5.45±1.03 9.25±1.35 5.57±1.14 6.21±1.06
觀察組有效率(90%)明顯高于對照組(73.33%),P<0.05,存在統計學差異。
心力衰竭作為心血管病發展的終末階段,是心功能失代償而表現出來的一組綜合征。心血管疾病發生的主要機制在于免疫性炎癥[4]。調理機體免疫功能,抑制體內的免疫性炎癥可以使患者生活質量大大提升,改善患者預后。
腸道菌群在機體免疫和能量代謝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腸道菌群失調,致病菌侵入,使腸道免疫細胞活化,分泌前炎癥細胞因子,造成免疫功能紊亂,破壞免疫耐受,引起腸黏膜炎癥,降低腸上皮層細胞間緊密連接程度,增加通透性,細菌的代謝產物及死亡細菌的崩解產物進入血液循環,形成毒素血癥,損傷血管內膜,導致血管炎癥、發生動脈粥樣硬化,嚴重者可發展成為心力衰竭[6]。
Th17 細胞大量分布于黏膜免疫系統,特別是腸道黏膜部位[4]。Th17 細胞在腸道菌群出現失調后,受到細菌及其產物刺激后活化,可產生前炎癥細胞因子,如白介素-17(IL-17)和IL-22,募集中性粒細胞,在吞噬清除致病菌感染的同時,對腸道炎癥的發生和發展起重要作用。腸道益生菌產生的多糖A 能誘導CD4+T 細胞成為Foxp3+的調節性T 細胞(Treg 細胞)。Treg 在腸道集聚,分泌炎癥抑制因子TGF-β 和IL-10,抑制腸道炎癥,維持腸道黏膜的完整性和生理功能穩定。Th17 細胞與Treg 細胞在腸道內的比例關系在腸道黏膜局部和全身性心血管系統的炎癥的發生與調控中具有重要作用。
腸道菌群失調和心衰發生及病情加重有著緊密關聯,調整腸道菌群失調有助于心衰緩解與恢復[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