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利軍,馬驥,邢晉梁
(大同市第三人民醫院普外肛腸科,山西 大同)
肛竇炎又稱肛隱窩炎,發生在肛門齒線部的肛隱窩的一種炎癥性病變。常伴發有肛乳頭炎和肛乳頭肥大,容易引起肛周膿腫和肛瘺,也可引起肛裂等肛門感染性疾病。它可以發生在肛管的任何部位,其中以后正中最為常見,一般認為肛竇炎的發生與感染、便秘、飲食不當等多方面因素有關,長期久坐是該病的易患主要原因之一。糞便長期積存在肛管內,細菌侵犯容易引起肛竇感染,或者長時間的久坐易引起肛竇部的充血、水腫。過硬的糞便及異物均可對肛竇的黏膜進行損傷,以及慢性的炎性刺激,也都容易引起肛竇的感染。病變多局限在肛門齒線部的肛隱窩處,表現為開口向上的漏斗狀凹陷小窩粘膜充血、水腫、糜爛,偶有潰瘍形成,伴有肛乳頭肥大[1]。臨床上以排便不盡感、異物感、下墜感和灼熱感為最常見的早期癥狀,后期多會出現肛門部潮濕、瘙癢和肛門部疼痛,以撕裂痛和灼熱痛為主。臨床癥狀反復發作,病情消除緩慢,讓人感到十分痛苦,給工作和生活帶來了嚴重的影響,同時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容易造成抑郁癥等心理疾患。近年來隨著工作壓力的增加和職業習慣的改變,肛竇炎的發病率有上升趨勢,但目前尚無特異性的治療手段。本研究采用康復新液灌腸治療肛竇炎,觀察其治療效果,為臨床治療肛竇炎提供參考依據[2]。
大同市第三人民醫院普外肛腸科自2016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門診診治肛竇炎患者共120 例,臨床表現及肛門指檢和肛門直腸鏡檢查符合中國醫師協會肛腸醫師分會推薦的肛竇炎實踐指南中的診斷標準,并排除妊娠和哺乳婦女,肛周膿腫、肛瘺,肛裂,癌變及巨結腸和有腸道切除手術史者,伴隨其他嚴重或進展性疾病及不能遵醫囑配合治療者等情況。患者均無心血管、肝腎等嚴重原發性疾病。隨機分為兩組:研究組和對照組。其中研究組共80 例,男性34 例,女性46 例,年齡25-50 歲,平均(30.4±3.1)歲,病程1-3 年,平均(0.8±2.0)年;對照組共40 例,男性14例,女性26 例,年齡24-50 歲,平均(19.6±2.6)歲,病程0.5-2 年,平均(0.3±1.7)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等方面資料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具有可比性[3]。
對照組采用溫水坐浴3 次/日,每次10min。
研究組則在溫水坐浴3 次/日,每次10min 的同時,用康復新原液50 ml, 加溫約至37.0℃ ,用無菌注射器60ml抽取后連接一次性導尿管,在導尿管末端涂適量潤滑劑后插入肛門直腸內,深約5-8 cm,然后緩慢多次將藥液注入直腸內[4]。灌腸時間控制在30min 以上,速度控制在每分鐘40 滴左右,以左側臥位和膝胸位為主,灌腸結束后,囑患者抬高臀部。囑患者臥床休息在60 min 以上,2h 內能夠控制排便,以便藥液充分吸收,2 次/日。2 周為一個療程。兩組在治療期間未使用其他藥物[5]。
1.3.1 觀察指標
觀察治療前后肛門部排便不盡感、異物感、下墜感和灼熱感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癥狀等臨床癥狀的改變情況,療程結束后復查肛門直腸鏡觀察兩組患者肛管齒線部肛隱窩黏膜改變情況。
1.3.2 療效標準判定
①顯效:臨床癥狀消失,排便正常,無肛門部排便不盡感、異物感、下墜感和灼熱感。肛門直腸鏡檢查示肛管齒線部肛隱窩黏膜基本正常,停藥或僅用維持量藥物,觀察6 個月無復發;②有效:主要癥狀基本消失,肛門部排便不盡感、異物感、下墜感和灼熱感消失,肛門直腸鏡檢查肛管齒線部肛隱窩黏膜糜爛或潰瘍面消失,充血或水腫面縮小,停藥或僅用維持量藥物,觀察6 個月無復發;③部分緩解:臨床癥狀部分緩解,肛門部排便不盡感、異物感、下墜感和灼熱感減輕,肛門直腸鏡檢查肛管齒線部肛隱窩黏膜改善不明顯者;④無效:主要癥狀無改善,肛門部排便不盡感、異物感、下墜感和灼熱感如前。肛門直腸鏡檢查肛管齒線部肛隱窩黏膜病變無明顯改變。
采用SPSS17.0 統計軟件包,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采用χ2檢驗分析數據,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療程結束后,根據兩組患者臨床癥狀及肛門直腸鏡結果對兩組療效進行判定。其中研究組顯效70 例,有效6 例,部分緩解2 例,總有效率為95.00%。對照組顯效20 例,有效4 例,部分緩解6 例,總有效率60.00%。兩組顯效率及總有效率有統計學差異(P<0.05) 。見表1。

表1 治療后兩組療效比較
療程結束后,研究組患者排便不盡感、異物感、下墜感和灼熱感為最常見的早期癥狀,后期多會出現肛門部瘙癢和肛門部疼痛等癥狀,改善情況均較對照組患者明顯(P<0.05),見表2 。

表2 治療前后兩組臨床癥狀比較
肛竇炎又稱肛隱窩炎,發生在肛門齒線部相鄰兩肛柱之基底間的炎癥性疾病,可引起肛周膿腫。一般認為肛竇炎的發生與感染、便秘、飲食不當等多方面因素有關,尤其長期久坐人群易患該病。肛竇位于肛管腸道和皮膚的自然交界處,因為先天性發育的因素,出現開口向上的凹陷,平時分泌一些液體,起到潤滑的作用,由于炎癥等多因素的刺激,開口容易堵塞,隨后就出現一些臨床癥狀。癥狀反復發作,病情消除緩慢,讓人感到十分痛苦,給工作和生活帶來了嚴重的影響,同時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和難以忍受的痛苦,好多患者以為患了癌癥,非常容易造成抑郁癥等心理疾患并可造成一些難以想象的家庭和社會后果。近年來隨著生活習慣的改變和工作壓力的增加,肛竇炎發病率越來越高,目前臨床對肛竇炎無確切有效的藥物治療手段。
本研究對照組采用常規溫水坐浴治療,研究組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之上加用康復新液灌腸治療,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0.00%,研究組有效率為95.00%,研究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而且療程結束后,研究組患者排便不盡感、異物感、下墜感、灼熱感,肛門部瘙癢和肛門部疼痛等癥狀改善情況均優于對照組。灌腸前康復新液加熱到37℃,避免低溫液體刺激腸道,并可以使腸蠕動減慢,灌腸的速度和時間需要嚴格控制[6],盡量要慢,讓藥物在體內的保留時間明顯延長,并使藥物與潰瘍面充分接觸,改善局部環境,促進充血和水腫的改善,使藥物最大地發揮功效。康復新液為美洲大蠊干燥蟲體的乙醇提取物制成的溶液,有效成分為多元醇類和肽類、黏糖氨酸等。其中多元醇類、多肽可促進表皮細胞生長和肉芽組織增生;促進黏膜毛細血管增生,改善創面微循環; 促進創面壞死組織脫落,加速上皮組織新生。黏糖氨酸具有祛腐生肌、抑菌抗炎、消除水腫和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等作用。康復新液可能具有減少細胞因子分泌量、調節細胞因子網絡[7,8],從而減少效應T 細胞在組織局部蓄積的作用,因而具有調節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的功能。實驗表明:康復新液可改善葡萄糖硫酸鈉誘導的急性大鼠實驗性結腸炎,減輕充血和水腫等炎癥癥狀。可能與其抑制基質金屬蛋白酶的表達有關。同時讓患者避免久坐,防止肛竇部的黏膜充血水腫,禁食辛辣食物,多飲水多吃一些新鮮的蔬菜和高纖維的食物,防止大便干燥,養成按時排便的習慣,對肛竇炎的發生都有很好的預防作用。
實驗結果證明,采用康復新液灌腸治療肛竇炎的療效確切,能夠有效改善患者排便不盡感、異物感、下墜感、灼熱感,肛門部瘙癢和肛門部疼痛等癥狀,價格低廉。